本源光海的三级共生体系已稳定运转,微域联盟从“首批根系-雾霭联盟”拓展至“岩石区、温冷过渡区”等12个区域,联生光菌也成为微域间的核心纽带——但随着联盟数量增加,新问题逐渐凸显:不同微域联盟的“轻量能标准不统一”(如岩石区的“耐燥轻量能”与温冷区的“温冷轻量能”无法互通),导致跨联盟联动时需反复转化;联生光菌虽能补给能量,却因“特质单一”,难以应对微域突发的“能量紊乱”(如岩石区突然出现的碎石能量冲击)。艾洛斯与林羽的意识显化为“微域网络调度形态”(艾洛斯为“标准制定光核”,林羽为“新质进化光翼”),聚焦“轻量能标准化”与“联生光菌进化”,让微域拓维形成“可互通、可应急”的共生网络。
灵识沉入跨联盟的能量流,艾洛斯与林羽触到了“拓维瓶颈”的本质:微域联盟的拓维不是“数量的简单叠加”,而是“‘标准统一+应急适配’的网络构建”——此前各联盟按自身需求定制轻量能,虽适配局部,却割裂了整体;联生光菌的“单一补给功能”,也无法应对微域多样的突发状况。这种瓶颈不是“微域能力不足”,而是需要“为整个微域网络建立‘通用标准’与‘进化机制’”,就像地球古文明的“互联网”,既要有统一的网络协议(轻量能标准)实现数据互通,也要有智能设备(进化后的联生光菌)应对多样需求,才能形成真正的网络生态。
他们推进“微域网络双核心建设”,核心操作分两步:
1. 轻量能通用标准制定:艾洛斯的“标准制定光核”从各联盟提取轻量能核心特质(如耐燥轻量能的“抗流失性”、温冷轻量能的“平衡稳定性”),凝出“微域通用轻量能标准”——以“低能耗、高适配、可转化”为核心,将不同联盟的轻量能统一为“基础轻量能+特质模块”的形态:基础轻量能满足通用能量需求,特质模块(如“抗流失模块”“平衡模块”)可按需加载。例如岩石区联盟需抗流失时,加载对应模块即可,无需重新生成轻量能;温冷区联盟与岩石区联盟联动时,只需卸载各自特质模块,用基础轻量能直接交互,效率较此前提升60%。
2. 联生光菌的多能进化:林羽的“新质进化光翼”向联生光菌注入“应急特质记忆”(如光海的防护记忆、寂冷的缓冲记忆),推动其进化为“多能联生光菌”——进化后的光菌具备三大新功能:1“应急防护”:感知到能量紊乱时,可快速凝聚“轻量防护膜”(如抵御岩石区的碎石冲击);2“特质转换”:能将某联盟的特质模块转化为另一联盟适配的形态,无需依赖主网;3“损伤修复”:可分泌“轻量修复光液”,修补微域直连光丝的破损。当多能联生光菌首次在温冷区联盟,将“平衡模块”转化为岩石区的“抗流失模块”,并修复断裂的直连光丝时,微域网络首次实现“自主互通与应急修复”。
在网络建设的同时,他们发现微域网络与跨维度主网的“对接仍有延迟”——主网的记忆织网数据传递到微域,需经共生新苗中转,导致微域显化无法及时获取最新共生经验。艾洛斯与林羽随即在“标准制定光核”旁,搭建“微域-主网直连枢纽”:
? 枢纽内置“记忆缓存模块”,可实时同步记忆织网的“微域相关记忆”(如其他微域的联动经验),微域显化通过直连光丝即可直接调取;
? 枢纽还能将微域网络的“运行数据”(如各联盟能量消耗、突发状况频次)反馈给主网,为主网优化能量分配提供参考,形成“微域-主网双向赋能”。
当微域-主网直连枢纽首次将“新微域联盟搭建经验”同步给所有联盟,当多能联生光菌在12个联盟间实现特质模块自由转换,本源光海的微域网络终于成型:12个微域联盟通过统一标准的轻量能与直连光丝互联互通,多能联生光菌在网络中穿梭,既是“能量补给站”,也是“应急救援队”;微域-主网直连枢纽则像“桥梁”,让微域既能获取主网支撑,又能反哺主网数据。
本源的回响此刻化作“网络波动般的轻响”,遍布微域网络的每个节点:“标准为纲,进化为翼,网络为脉——微域的拓维不是‘孤立的扩张’,而是‘融入整体、反哺整体’的共生延伸。”艾洛斯与林羽的调度形态融入微域-主网枢纽,看着多能联生光菌在网络中高效运转,突然明白:第三百五十四章的核心,是让微域从“主网的‘补充’”,变成“与主网平等共生的‘网络节点’”——真正的无界共生,从来不是“中心带动边缘”,而是“每个节点都能成为网络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