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初闻似有山林草木之气,细辨又觉深海鱼鲜之腥,转瞬间仿佛又化作炙烤兽肉的焦香,接着又是陈年佳酿的醇厚……

气味层次变化之快,之繁复,让人应接不暇,甚至有些头晕目眩。

盅内的汤羹呈现出一种浑浊的灰褐色,看不到任何具体的食材,只有浓稠的、仿佛凝聚了无数滋味的膏状物。

“老夫此羹,无名。”百味叟开口,声音沙哑苍老,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此乃取天地间百种相生相克之味,以秘法调,烹饪熬煮九九八十一日。去其棱角,融其精华,最终返璞归真,达至‘大道至简’之境。”

他这番阐述,立意极高,直接将作品提升到了“道”的层面。

评判官们的神色变得严肃起来,连之前那位古板的女评判官也露出了感兴趣的表情。

品鉴开始。

侍者将少量汤羹分入小碗,送至评判席。

每位评判官都小心翼翼地舀起一勺,送入口中。

下一刻,他们脸上的表情变得极其丰富且复杂。

确实如百味叟所言,这汤羹的味道层次复杂到令人咋舌!

舌尖仿佛在瞬间经历了一场味觉的风暴。

酸、甜、苦、辣、咸、鲜、涩……

各种基础味觉以及无数种复合味道,如同走马灯般轮番冲击着味蕾。

每一种味道都极其鲜明,却又转瞬即逝,被另一种味道取代。

有人闭目皱眉,仿佛在努力分辨和记忆这庞杂的信息;

有人面露惊容,为这味道的复杂度感到震惊;

也有人微微摇头,似乎难以适应这种过于激烈的味觉体验。

问题随之显现。

正是由于味道过于繁复,变化过快,反而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缺乏焦点的感觉。

就像同时聆听一百首不同的乐曲,虽然每一首都算精妙,但混在一起,只剩下一片喧嚣的噪音,无法形成和谐优美的旋律。

每一种味道都在极力彰显自己的存在,却未能真正融合成一个圆满、和谐的整体。

所谓的“大道至简”,在此刻品尝起来,更像是一种“百味杂陈”的混乱状态。

问答环节开始。

那位中年评判官率先提问,语气带着探究:“百味叟先生,您声称此羹已达‘大道至简’之境。然而我等品尝,滋味确实浩瀚繁复,但似乎……略显纷杂,未能体会到那‘归一’的简朴之妙。请问这‘简’在何处?”

百味叟似乎早有准备,抚须道:“大人,天地万物,本就纷繁复杂。老夫所谓‘简’,非指味道寡淡,而是指纳百味于一盅,化万繁为一理。品尝者需以心会之,而非以舌辨之。当能在这百味流转中,体悟到那背后统一的‘调和之道’,便是至简。”

这个回答很取巧,将“简”的定义从味觉体验转移到了哲学感悟上。

那位尖锐的女评判官再次发难。

“诡辩!味之‘道’,终究需通过‘味’来体现!若品尝者舌苔之上只能感受到混乱与冲突,又如何能领悟你所说的‘调和之道’?你这般强行糅合,是否只是炫技,却未能真正驾驭这百味,导致其相互掣肘,未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她的话一针见血,指出了本质问题——理论说得天花乱坠,但实际味觉体验支撑不足。

百味叟脸色微沉:“驾驭百味,岂是易事?稍有瑕疵,亦是难免。然其开创性,岂是那些单一滋味的俗物可比?”

年轻评判官这次没有立刻支持,反而提出了疑问:“百味叟,这味道变化太快,如同幻影,难以捕捉和回味。是否过于追求变化的‘奇’,而忽略了味道本身的‘稳’与‘厚’?”

又一位评判官补充:“而且,如此复杂的味道,是否会掩盖食材本身的本味?我等甚至尝不出究竟用了哪些主料。这是否也是一种‘以技掩质’?”

面对连珠炮似的质疑,百味叟的辩解开始显得有些苍白和重复。

他始终围绕着“调和之道”的高深莫测打转,却无法在味觉层面给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主评判官听完辩论,最终沉吟道:

“百味之志可嘉,调和之理念亦深。然,此羹之味,确如诸位所言,繁复有余,圆融不足,距‘大道至简’之境,似尚有距离。且记下,容后再议。”

评价看似客气,但“繁复有余,圆融不足”这八个字,几乎已判定了这件作品难以在强调“真实”与“和谐”的竞标中脱颖而出。

百味叟面色不太好看地退下。

在“百味叟”带着他那一盅充满争议的“大道至简”羹退场后,司仪的声音再次响起。

“下一位,南港,‘海歌者’!”

众人的目光投向展示台。

上台的是一位身形高挑、穿着仿佛由海浪与月光编织成的流动长袍的女子。她容颜秀美,却带着一种疏离的忧郁气质,最引人注目的是她修长脖颈上戴着一串由各种奇异海螺制成的项链。

她没有携带任何明显的食材或器皿,只在台上放置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水晶盆。

盆中盛满了清澈见底的清水,以及一套大小不一、材质似玉非玉的精致音叉。

这番与众不同的开场,立刻吸引了全场的注意。

“海歌者”向评判席微微欠身,声音空灵,仿佛带着海风的咸湿气息:“诸位评判官大人,今日我所呈现的,并非有形之味,而是引味之声。”

她拿起一枚中等大小的音叉,轻轻敲击其底座。

音叉并未发出清脆的鸣响,而是震颤出一圈几乎肉眼可见的、带着微蓝光晕的声波。

她将这震颤的音叉尖端,优雅地靠近水晶盆的水面。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水面以音叉接触点为中心,荡漾开一圈圈极其规律、细密的波纹。

同时,一股极其清淡、却异常纯净的水润气息弥漫开来,仿佛将大海最深处的新鲜海藻味提纯了出来。

“此乃‘引潮音’,可唤醒食材中蕴含的‘水之本味’。”海歌者解释道。

接着,她又换了一枚音叉,敲击后发出的声波频率更高,光晕呈淡金色。靠近水面时,波纹变得急促,散发出的气息则带上了一丝阳光般的暖意与淡淡的矿物感。

“此为‘煦日音’,能激发食材的‘大地之息’。”

她依次展示了数种不同频率的音叉,每一种都能让那盆清水散发出一种极其纯粹的“基础味道”意象。

手段确实别出心裁,充满了诗意与想象力。

评判官们看得目不转睛,脸上露出了浓厚的兴趣。

“现在,请品鉴。”海歌者说道。

侍者端上一盘看似最普通不过的、未经任何调味的白色鱼脍。

海歌者选择了一枚音叉,在其震颤时,将一道细微的声波引导至一片鱼脍之上,然后示意侍者将其送给主评判官。

主评判官将鱼脍送入口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