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昌送走敦亲王后,把剩下的奏折批完
张虎徳这时也适时提醒“皇上,到时间用膳了”
弘昌合上最后一本奏折道“去坤宁宫陪皇额娘用膳”
张虎德“是,皇上摆驾坤宁宫。”
等弘昌带着人到了坤宁宫,富察佩筠正准备用膳
听到弘昌过来,忙让叶儿安排小厨房弄几个弘昌爱吃的菜
弘昌带着人刚踏入坤宁宫,就闻到了一股熟悉的饭菜香味
他微微一笑,加快了脚步
坤宁宫响起宫人们的行礼声
等到了富察佩筠,弘昌向富察佩筠请安行礼
富察佩筠见此道“好了,自家母子不用这么多礼数
快洗手用膳。”
弘昌洗净手后,在富察佩筠身旁坐下。富察佩筠关切地问道:
“今日看你似有心事,可是朝中事务让你烦恼?”
弘昌便将敦亲王折子上的事告知了富察佩筠。
富察佩筠听后,眉头紧锁,沉思片刻道:
“这近亲联姻的危害如此之大,确实该有所改变。
只是这涉及满人的传统习俗,推行起来恐怕阻力不小。”
弘昌点头道:“皇额娘所言极是,十叔也说此事棘手,但不改变后果不堪设想。”
富察佩筠微微沉吟,接着说道:
“弘昌,你身为一国之君,当以天下为重。
这近亲联姻之事,虽是满人旧俗,但如今看来,已然不合时宜。
若再不加以改变,只怕大清的根基都会动摇。
你既然已经知晓了其中的利害,便不能因循守旧,坐视不理。
这事情虽然棘手,但等他们知道这近亲结合的弊端
也不可能真的自寻死路,不止满人宗室还有整个大清的百姓。”
弘昌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皇额娘,儿臣明白。
只是这涉及到满人宗室的切身利益,朝中必定会有人反对。
若强行推行,只怕会引发不满,甚至影响朝局稳定。”
富察佩筠微微一笑,说道:
“你担心的不无道理,但天下之事,往往需要有人先迈出第一步。
你若能以皇室宗亲为表率,率先做出改变,相信其他人也会逐渐跟上。
而且,你还可以从长远利益出发,向他们说明近亲联姻的危害,
让他们明白这是为了满人宗室的长远发展,而非一时之变。”
弘昌沉默片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
“皇额娘,儿臣明白了。
儿臣决定先从皇室宗亲入手,禁止近亲联姻,并且在朝堂上宣示此事的重要性。
至于民间,儿臣会安排专人进行宣传,让百姓知晓近亲结合的危害。”
富察佩筠一边为弘昌夹菜一边道
“其实咱们可以办一个可以让天下百姓都能看到的邸报
通过它来传播消息,引导舆论。
这样一来,既能将禁止近亲联姻的政策和原因公之于众,
又能避免直接的冲突和误解。
而且,这邸报还能用来宣传纺织机的推广,
淑和她们这段时间应该已经准备的差不多了吧
这第一个工厂,总要声势浩大些。”
弘昌闻言双眼一亮,他就知道皇额娘这里总有新奇的点子
他对这个能让天下皆知的邸报很感兴趣
“皇额娘,您这个主意太好了!
办一个邸报,既能宣传禁止近亲联姻的政策,又能推广纺织机,一举两得!
皇额娘您详细说说这邸报该怎么办?
要如何才能天下皆知?
虽说大清如今国力强盛,但儿臣也知道大部分百姓是都不识字的。”
富察佩筠放下筷子道“咱们办的这邸报与之前不同的便是要面向天下百姓
内容要通俗易懂,且还要有一定的趣味兴
这样才能吸引百姓的关注。
语言风格要 通俗易懂:用最简单的白话文来撰写,
避免使用文言文或过于晦涩的词汇。
将政策解读成百姓能听懂的话,就像讲故事一样
还要生动有趣加入一些故事、笑话或者谚语,让百姓在阅读时不会觉得枯燥。
讲一个关于近亲联姻危害的小故事,
或者一个因纺织机而改变生活的家庭故事。
内容设置可以包含 官方政令解读
民生消息 奇闻轶事 皇室动态
用百性能听懂的话来告诉百姓咱们禁止近亲联姻的用意
还有这近亲联姻的弊端,
还可以写成一个故事,讲述一个家族因为近亲联姻而遭受的悲惨命运,
以及改变后带来的幸福生活。
比如一对表兄妹结婚后多年不得一儿半女,
好不容易生下一子却是一身白毛,且还身子还弱
没多久就夭折了,街坊四邻都认为是这家的媳妇不祥
想要把这家的媳妇烧死或是沉塘……
富察佩筠停顿一下
弘昌听得入神,忙问道:“然后呢?”
富察佩筠并没有接着讲,而是看了一眼弘昌
弘昌愣了一下,很快反应过来,端起桌上的茶壶为富察佩筠倒了一杯茶
递给她道“皇额娘,先喝口茶润润喉。”
富察佩筠这才满意一笑,接过茶喝了一口
这才不仅不慢的接着往下说道
“这时村里有一位秀才返乡,听说这事,忙出来阻止
把这对夫妻会生下这样的孩子是因为近亲结合的原因
并把朝延收集的一些近亲结合的例子与村中人一说
劝这对夫妻和离,另行婚配
村里的人听了秀才的话,虽然半信半疑,但还是决定不再逼迫那对夫妻。
那对夫妻也感激涕零,他们决定听从秀才的建议,和离后各自寻找新的伴侣。
几年后,他们各自生下了健康的孩子,生活也逐渐好转。
这个故事很快在村里传开了,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相信秀才的话,也开始改变自己的观念。
村里再也没有发生过类似的悲剧,大家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和谐。”
弘昌听后,微微点头,说道:“这个故事确实很有说服力。
用这样的方式来宣传,百姓们一定能更容易接受。
那咱们这邸报的内容就按照这个思路来办。”
富察佩筠“在这些故事中,
可以着重描写夫妻和离以及鼓励寡妇再嫁的情节。
此外,对于汉人裹脚贞节牌坊这种陋习,也应该进行批判和揭露。
如果夫妻之间不能自由地选择和离,寡妇也不能再嫁,
还有那以贞节牌坊为荣的家族越多
长此以往,会导致许多男子无法娶到妻子,
从而影响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的发展。”
弘昌听到富察佩筠说到会影响人囗的增长
一下就皱起眉来,这裹脚他虽听过,却并不了解
还有贞节牌坊他也并不太了解
弘昌忙问道“皇额娘什么是裹脚,怎么裹?
贞节牌坊又是什么?”
一提起裹脚,富察佩筠就皱起了眉
““裹脚是汉人的一种习俗,主要是将女性的双脚用布条紧紧缠裹,
使脚部变形,形成所谓的‘三寸金莲’。
这种习俗虽然被视为一种美,但实际上对女性的身体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富察佩筠叹了口气,说道:
“裹脚的过程非常残忍。
通常是在女孩三四岁的时候开始,
用长长的布条将脚紧紧缠裹,把脚趾往脚心方向弯曲,
甚至会用瓷片或者木板来固定,让脚部逐渐变形。
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脚变得小巧,符合当时所谓的‘三寸金莲’的审美标准。
但这种做法对女性的身体伤害极大,
会导致脚部骨骼变形、血液循环不畅,甚至引发各种疾病。
有的女孩的脚都会被生生掰断,用这样的脚行走
想想该有多疼,就和过刀山火海又有什么区别。
这若是碰上灾年,那是只能等死。
很多女孩根本就熬不过,生生疼死或者是感染病死”
弘昌一想到淑和姐姐她们若是也要裹脚,
那该有多痛苦,等他有了皇后肯定也会有女儿
一想到他的女儿可能要受这样的苦,
弘昌根本就不敢想,谁敢让他的女儿裹脚
他一定让那人不得好死
他不认为裹脚的女子那脚有多美,到底是什么人
才能想出这样丧心病狂的东西,
不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伤吗
弘昌脸色难看
“这种陋习必须禁止,这到底是什么人才能想出这样恶心的东西。”
富察佩筠见脸色难看,心里却很满意
这再一次证明她的教育是成功的
她可不希望自己的儿子是那种不把女子的生死不当回事的
男子 女子 满人 汉人 士农工商 都是大清百姓
做为一个君王,不能是那种冷冰冰的政治机器
而是把要天下百姓放在心上
把民生百事放在在心上
富察佩筠微微一笑,轻声说道:
“弘昌,你有这份心,我很欣慰。
君王之心,当如明镜,照见天下百姓的疾苦。
这裹脚的习俗由来已久,虽然我也知道很难在短时间内改变,
但作为一国之君,你有责任去引导百姓摒弃这种陋习。
至于贞节牌坊,本来是表彰那些自愿为丈夫守节而设
但随着时间推移,它逐渐变成了一种对女性的束缚和压迫。
许多家族为了所谓的‘荣耀’,强迫寡妇守节,甚至不惜逼迫她们殉夫。
这种陋习不仅剥夺了女性的自由,还导致了大量女性的悲剧。”
弘昌听到这里,拳头攥得紧紧的,眼中满是愤怒:
“皇额娘,这简直太荒谬了!
裹脚和贞节牌坊这种陋习,简直是对人性的践踏!
儿臣一定要想办法改变这些!”
就是因为这陋习,让人口增长缓慢
以后他要开疆扩土,这人囗太少,又哪来的人来守住这些疆域
富察佩筠点了点头,说道:
“你有这份决心就好。
不过,这些陋习根深蒂固,你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
不可操之过急,否则会引起反弹。
把近亲结合的弊端公之于众后,这满人 宗室 选福晋势必要考虑汉人
到时候可以下令,满人 宗室 他们的福晋 侍妾 都不能有裹脚的女子
若有发现有阳奉阴违者,一律从重处罚
革职罚款,这裹了脚的女子不利生育
为了满人的子嗣传承,皇帝你也不得不如此。”
弘昌闻言豁然开朗,一下就想到了很多
“皇额娘,儿臣明白了,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上行下效,有些人不想做都不行
不如就从儿臣做起,朕的皇后就选汉军旗或是汉臣女儿
有了儿臣这个皇帝以身作则,
儿臣就不相信他们还会墨守成规。”
弘昌说到这里,富察佩筠微微点头,眼中露出赞许之色:
“不错,从你做起,自然能起到表率作用。
你若能以身作则,选一位汉军旗或汉臣的女儿为皇后,
这不仅能让满人宗室看到你的决心,
也能向天下百姓传递出一种包容和进步的信号。
不过这肯定也会满族大姓不满,朝堂上满族大臣肯定会极力反对
你的皇后之位早被他们盯着,若不是你才刚登基
只怕早就让你选秀了。”
富察佩筠微微一笑,继续说道:
“所以,你必须做好准备,应对朝堂上的反对声音。
这些满族大臣们,尤其是那些满族大姓,他们的利益与传统习俗紧密相连。
他们会认为你的改革是在动摇他们的根基,甚至会质疑你的决策是否明智。”
弘昌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坚定:
“皇额娘,儿臣明白。
这些反对的声音,儿臣早有心理准备。
但儿臣也知道,为了大清的长远发展,这些改革是必要的。
儿臣愿意承担这些压力,哪怕面对再多的阻力,也要将这些改革推行下去。”
富察佩筠微微点头,说道:
“很好。你既然有了决心,就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你要在朝堂上明确表达你的立场,
让所有人都知道,这些改革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其次,你要争取更多人的支持,尤其是那些开明的汉臣和一些有识之士。
他们的支持,对你推行改革至关重要。”
弘昌点头“皇额娘放心,儿臣明白。”
富察佩筠微微一笑,接着说道:
“这次你让淑和她们出面开设纺织厂,是一个很好的主意。
淑和她们在民间正是声望高的时候,由她们出面,
不仅能吸引更多的百姓关注,还能让百姓们更容易接受这些新的事物
到时候正好可以在邸报上招女工,女子在家中有了价值
裹脚也可有可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