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了摩格后和朝瑰公主后不久,
年世兰难得放下手中的事情,到坤宁宫找富察佩筠
年世兰走进坤宁宫直接进了富察佩筠的书房
年世兰走进书房,看到富察佩筠专注地在书桌上写写画画,
年世兰走上前,看了一眼,见是上书房那些小屁孩的功课
年世兰一下就失去了兴趣,坐到了一边等着富察佩筠忙完
富察佩筠早就察觉年世兰的到来,
只是手头的事情还没有完成,便没有抬头,只是低声问道:
“世兰,今儿怎么有空来我这儿了?”
年世兰微微一笑,懒懒地靠在椅背上,
眼神里带着几分慵懒,又透着几分深意:
“也没什么事,就是觉得比起太上皇后还是太后好听。”
富察佩筠手中的笔微微一顿,但很快又恢复了平稳,
她继续忙着手中动作,语气淡然地说道:
“最近太忙,倒是把他忘了,也是时候了”
年世兰见富察佩筠同意便道“既然你同意,我这就送信去圆明园。”
富察佩筠“这事就交给雯太嫔吧”
年世兰微微一愣,随即挑了挑眉,然后毫不在意道
“那就交给她吧,那你接着忙,我先回去了。”
年世兰起身,轻轻拍了拍身上的衣裳,转身朝门口走去。
很快圆明园传来太皇太后薨逝的消息
这个消息传进宫没多久,
又传来太上皇听说太皇太后薨逝的噩耗一时悲痛过度,竟也撒手人寰
这接连的变故让后宫瞬间陷入了一片哀戚之中。
宫中的丧钟被敲响
众人纷纷摘下头上的亮色首饰,换上了素色的衣裳,
宫女太监们把宫中横挂的红绸缎和彩灯都撤了下来,
换上了素色的布幔和白灯笼,整个宫殿显得格外肃穆。
内务内务府忙得不可开交,开始筹备太皇太后和太上皇的丧仪。
富察佩筠年世兰这两宫太上皇后终于可以自称哀家
她们把头上华贵的凤钗绒花摘下,换上素银簪子,素色的旗袍
忙着指挥宫人做好准备迎接太皇太后还有太上皇的遗体移驾入宫
在圆明园的瓜尔佳文鸳等人还有几位小公主也随之一起回宫
前朝上正准备提议弘昌选秀的官员被这突如其来的消息打了个措手不及
弘昌一听说太皇太后和太上皇相继薨逝的消息
脸上一下变得悲痛,他对太皇太后没多少感情
但皇阿玛小时候对他还是很好的
那时候的皇阿玛会亲自抱他,会亲自教他读书识字
在他八岁之前,皇阿玛一直都对他很好
关心爱护,倾力赔养,皇阿玛也为他的优秀进步而骄傲
直到后来皇阿玛年纪越大,
而他的优秀却不再让皇阿玛高兴,只剩下忌惮
他曾经伤心失落和失望,但人死灯灭
他对皇阿玛的那些失望也随着他的离世而烟消云散
弘昌深吸一口气,很快让自己的情绪平静下来
开始着手处理丧仪相关事宜。
迅速安排人护送太皇太后和太上皇的遗体回宫
而朝堂上,原本的计划被打乱的大臣们也都收敛了心思,
一心投入到丧仪筹备与后续事务的商讨中。
这太皇太后和太上皇的薨逝是大事,
其它的事情都只能住后靠了
弘昌安排礼部和内务府负责统筹安排太皇太后和太上皇的丧仪事宜,
要求务必做到庄严肃穆、尽善尽美,以彰显皇家的尊贵与威严。
礼部的官员们迅速行动起来,
开始翻阅典籍,查找历代丧仪的规制与礼仪细节。
从灵柩的制作、停放的位置,
到祭奠的流程、追封的称号,
每一个环节都要经过反复斟酌与精心设计。
他们还紧急召集了京城中最有名望的木匠、画师和绣工,
日夜赶制所需的棺椁、挽联、祭服等物品。
内务府则负责协调宫中的人力物力,安排宫女太监们按照礼仪要求布置宫殿,
清理道路,确保一切井然有序。
在宫外忙碌的温宜公主还有冯若昭等人也很快收到消息
忙放下手中的事情,赶回宫中。
不久,太皇太后和太上皇的遗体被运回宫中,宫中一片哀戚。
弘昌身着素色丧服,面色凝重,亲自率领着众多臣子、
后宫中的太上皇所有妃嫔,
以及弘昼、温宜等兄弟姐妹,还有宗亲贵胄们,
一同来到午门,迎接太皇太后和太上皇的灵柩。
众人皆身着素服,神情肃穆,步伐沉重
午门广场上,微风轻拂,带来一丝凉意,更增添了几分凄凉。
很快,长长的队伍缓缓出现在众人的视线中。
一时之间哭声起,响彻整个午门广场。
当灵柩被抬入太和殿,放置在正中时,弘昌带领众人齐刷刷地跪下,
行三跪九叩之礼,
以表达对太皇太后和太上皇的深深敬意和无尽哀思。
富察佩筠与年世兰站在后宫妃嫔的前列,
她们都穿着素色的旗装,头上华贵的首饰都换成了白色的绢花
她们一个个神色哀伤,脸上都是泪水
用帕子轻轻擦拭着眼角,低声啜泣着
在场众人一个个哭得真心实意
但富察佩筠知道,这些人真正为乌雅氏和大胖橘伤心的并没有
太皇太后和太上皇的丧仪持续了数日,整个皇宫沉浸在一片沉重的氛围中。
在这期间,弘昌为表孝心,每日处理完政务之于
都要抽时间到太皇太后和太上皇的灵前上香,亲自守灵到深夜。
幸好他自小习武,又有富察佩筠的怎悉心照料才得以支撑着高强度的操劳。
乌雅氏和大胖橘两人的丧事整整持续了二十七天
等丧仪结束后,弘昌便宣布要为他们守孝三年
这个消息一经传出,那些原本打算找个合适的时机提议
让弘昌选秀的大臣们顿时乱了阵脚。
这些大臣们都怀揣着各自的私心,
希望自家的女子能够入宫成为皇后或者后妃,
从而为家族带来荣耀和利益。
然而,如今皇上决定守孝三年,这可是孝道的体现,
他们根本找不到任何合适的理由去劝说弘昌改变主意。
无奈之下,这些大臣们不仅不能反对弘昌的决定,
反而还要对他的孝道大肆赞扬一番,以显示自己对皇上的支持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