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姑射山,像是一幅色调柔和的水墨画,漫山的松柏依旧顽强地带着点绿意,与山间渐渐染上金黄、褐红的落叶乔木相互映衬,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美。山脚下的平安村,仿佛被这季节的韵律唤醒,早早地就飘起了年味。家家户户都沉浸在冬日的忙碌里,晒玉米的、腌咸菜的,忙得不亦乐乎。就连村口老槐树上那喜鹊窝,似乎也因着这热闹的氛围,显得比往常更加生机勃勃,喜鹊们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也在分享着村里即将发生的新鲜事。
这天清晨,阳光刚刚洒在村子的屋顶,村支书那洪亮的声音就通过大喇叭在村里回荡开来:“各家各户注意了!吃完饭都到村头晒谷场集合,有大好事宣布!”那声音犹如晨钟,打破了村子往日的宁静,引得村民们纷纷探头张望,猜测着到底是什么大好事。
此时,翠娥正陪着刘老实穿梭在果园里,给果树缠保温膜。她微微直起腰,用手背擦了擦额头细密的汗珠,一脸疑惑地说道:“啥大好事啊,这么急着叫人?”刘老实手中的动作不停,一边熟练地将保温膜缠绕在树干上,一边笑着回应:“说不定是上面给咱村拨了啥好政策,去看看就知道了。”说完,他又仔细地检查了一下刚缠好的保温膜,确保没有疏漏。
两人收拾好工具,沿着蜿蜒的小路往晒谷场走去。路上,他们碰到了翠红、孙建军和小远。小远像只欢快的小鸟,蹦蹦跳跳地跟在后面,手里紧紧握着一个竹蜻蜓,时不时挥舞一下,嘴里还念叨着要和小伙伴们一起玩。翠红拉着小远的手,脸上洋溢着期待的笑容,对翠娥说道:“娥姐,你们也去啊?孙建军说,可能是跟周明说的旅游开发有关,要是真成了,咱村日子就能好起来了!”孙建军在一旁笑着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
不一会儿,他们就来到了晒谷场。此时,晒谷场已经聚满了人,村民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围在一起,议论纷纷。王婶正和几个妇人凑在一块儿,她踮着脚尖,努力地往前瞅,眼神中透露出急切与好奇:“听说城里要来老板给咱村搞旅游,是不是真的啊?要是能赚钱,我家那几间老房也能改改租出去!”旁边的李嫂撇了撇嘴,不以为然地说道:“就你那破房,谁愿意住?要我说,还是翠红家房子宽敞,改民宿最合适。”
就在这时,村支书迈着大步,领着周明走了过来。周明穿着一件深色的外套,显得沉稳干练,手里拿着一个文件夹,身后还跟着两个同样穿着西装的年轻人,他们的出现,让晒谷场的气氛瞬间变得热烈起来。“大伙静一静!”村支书清了清嗓子,大声说道,“这位是周明周经理,他所在的公司,想在咱村搞乡村旅游开发,围绕姑射山的风景和咱村的老民俗,让城里人来咱这儿观光、住宿、吃农家菜,咱们老百姓也能跟着赚钱!”
村支书的话音刚落,晒谷场就像炸开了锅一样。村民们的反应各不相同,有的兴奋得直拍巴掌,仿佛已经看到了美好的未来;有的则皱着眉头,满脸担忧:“搞旅游?会不会把咱村的地占了?到时候赔不赔钱啊?”还有人在一旁小声嘀咕:“城里人心眼多,别是来骗咱的吧?”面对村民们的种种疑虑,周明从容地往前站了站,脸上带着自信的笑容,说道:“大伙放心,我们不占大家的耕地,主要是利用村里的闲置房屋改民宿,还有山上的步道修一修,让游客能安全登山。至于收益,咱们跟村民分成,你家改民宿、卖农产品赚的钱,大部分都是自己的,公司只收一点管理费,用来维护设施。”说着,他一边打开文件夹,一边将旅游开发的规划图展示给大家看,耐心地讲解道:“你们看,这是规划的民宿区,这是农产品集市,还有这边,打算建个民俗体验园,让游客学编竹篮、做农家饭,都是咱村里现成的手艺。”
随着周明的讲解,人群里渐渐安静下来,村民们的目光被规划图吸引,纷纷凑过去仔细查看。翠仙费力地挤到前面,指着民俗体验园的位置,有些羞涩又充满期待地问道:“周经理,要是搞民俗体验,编竹篮算不算?我会编,还能教别人。”周明眼睛一亮,兴奋地说道:“当然算!像你这样的手艺人,我们还得请你当老师呢,给游客上课,还有工资拿!”翠仙一听,脸“唰”地一下红了,她赶紧往后退了退,心里却像揣了只小兔子,乐开了花。她心想,既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还能赚钱,这可比在镇上摆摊强多了。
村支书见大家的态度有所松动,趁热打铁地接着说:“这事不是强逼的,愿意参与的,会后跟周经理登记。咱们平安村穷了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有个机会,大伙可得抓住了!”
散会之后,翠娥、翠红、翠仙三人相约凑到一起,蹲在路边商量起来。“我觉得这事儿靠谱,”翠娥率先开口,眼神中透露出坚定,“我家果园就在山脚下,到时候游客来了,能摘苹果、吃农家菜,肯定能赚钱。”翠红用力地点点头,附和道:“我家有三间空房,改改就能当民宿,孙建军也说,能帮着打理,以后不用光靠他当护工赚钱了。”
翠仙手里紧紧攥着自己编的小竹篮,小声说道:“周明说让我当竹编老师,还给工资,我……我想试试。就是不知道能不能做好,万一教不好游客咋办?”翠娥拍了拍她的肩膀,安慰道:“你编的竹篮那么好看,肯定能教好!再说还有我们呢,要是游客多,我们帮你搭把手。”
正说着,孙建军和刘老实走了过来。孙建军手里拿着张民宿改造的宣传单,递给翠红,说道:“你看,上面写着改民宿能申请补贴,咱们先去登记,回头找工匠来看看咋改。”刘老实也看向翠娥,说道:“果园那边,我想在边上搭个小亭子,再修条小路通到山上,游客摘完果子还能去爬山,能多留他们一会儿。”
几个人正说得热闹,王婶脸上堆着笑,凑了过来:“翠红啊,你家改民宿缺不缺人手啊?我在家也没啥事,能帮着打扫卫生、做饭,给点工钱就行。”翠红愣了一下,随即笑着说:“王婶要是愿意,当然行,到时候咱们一起干。”王婶乐呵呵地走了,翠娥小声跟翠红说:“她这是看能赚钱,才主动来帮忙的。”翠红笑了笑,说道:“不管咋说,都是一个村的,一起赚钱总比互相拆台好。”
接下来的几天,平安村就像被注入了一股神奇的活力,热闹得跟过年似的。愿意改民宿的村民,纷纷跟着周明的团队量房子、定方案。会手艺的村民,像会做剪纸的张大娘、扎灯笼的李大爷,都积极地来登记,希望能在民俗体验园教游客手艺。就连平时不爱出门的老人,也都坐在门口,和年轻人一起商量着怎么把村里打扮得更漂亮,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出谋划策,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期待。
翠红家的民宿改造最先动工,孙建军请来了镇上经验丰富的工匠,自己也撸起袖子,跟着忙活起来。他每天都忙得汗流浃背,刷墙、铺地板、修窗户,每一项工作都亲力亲为,虽然累得腰酸背痛,却笑得合不拢嘴。小远也像个小大人似的,跟着凑热闹,他手里拿着一把小刷子,认真地帮着刷门框,尽管刷得歪歪扭扭,但大家都没有阻拦他,因为大家都觉得,这孩子是看着民宿一点点建起来的,以后也是这个家的小主人。
翠娥和刘老实则全身心地投入到果园的改造中。他们在果园边上精心地搭了个木亭子,刘老实仔细地给亭子刷上红漆,那红漆在阳光下闪耀着喜庆的光芒。翠娥还在亭子周围种了些菊花,黄的、白的菊花竞相绽放,给果园增添了几分雅致。刘老实又特意在果园里修了条石子路,路边插着小牌子,写着“苹果园”“采摘区”,这些牌子上的字虽然歪歪扭扭,却是刘老实让翠仙帮忙写的,每一笔每一划都透着股认真劲儿。
翠仙则忙着准备竹编的材料。她独自一人去后山砍了些竹子,将竹子劈成细条,然后把它们泡在水里软化。她还精心编了几个新样式的竹篮,有带花纹的,有做成小动物形状的,一个个栩栩如生,摆在院子里,引得路过的村民都忍不住驻足围观,纷纷夸赞。周明来看过一次,更是赞不绝口:“翠仙,你这手艺真好,这些竹篮要是放在民宿里当装饰,再卖给游客,肯定能卖个好价钱。”翠仙听了,心里更有底气了,对未来的竹编教学工作也充满了信心。
这天晚上,月色如水,洒在翠红家的院子里。翠娥、翠红、翠仙三人聚在院子里,静静地看着正在装修的民宿。月光下,民宿的轮廓已经初现,仿佛一座承载着希望的城堡。翠娥手里拿着一个刚从果园摘的苹果,递给翠红,感慨地说道:“等民宿开了业,游客来了,咱们的日子肯定会越来越好。到时候,你家民宿住满游客,我家果园的果子不够卖,仙儿的竹篮也供不应求,咱们姐妹三个,就能一起赚钱,一起过好日子了。”
翠红咬了一口苹果,那清甜的滋味瞬间在口中散开,甜到了心里。她微笑着说道:“可不是嘛!孙建军还说,等民宿稳定了,咱们再把村里的土特产,比如小米、核桃、咸菜,都包装一下,卖给游客,让大家都能多赚点钱。”
翠仙抱着膝盖,抬头看着天上的星星,眼神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小声说:“我还想跟周明学学,咋把竹篮卖到网上去,让城里更多人知道咱平安村的竹编手艺。”
夜风轻轻吹过,带着果园的清香和泥土的气息,温柔地抚摸着她们的脸庞。三个女人坐在院子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聊着未来,脸上都带着幸福的笑容。她们知道,旅游开发只是一个开始,以后的日子里,还会有更多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她们姐妹同心,互相扶持,就没有迈不过去的坎。
远处的姑射山,在夜色中像一道温柔的剪影,静静地守护着平安村,也守护着这三个女人对幸福的期盼。她们的幸福,不再只是找个好男人过日子,而是靠着自己的双手,把家乡建设得更好,让自己的日子过得更红火——这是比爱情更踏实,也更长久的幸福。这份幸福,如同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照亮了她们前行的道路,也温暖了整个平安村。而平安村,也正因为她们的努力,正一步步迈向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在这个未来里,不仅有经济的发展,更有村民们之间团结互助的深厚情谊,以及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这种追求,如同姑射山脚下潺潺流淌的溪水,源源不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