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我们村里的爱情故事 > 第522章 小花泪(19)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十月初八这天,黄土坡上的风都带着甜味。

惠娥天不亮就起来烧火,灶膛里的火苗舔着锅底,把她鬓角的白发映得发红。她手里攥着根银簪,是当年环宇走时留下的,磨得发亮——这是她给小花准备的嫁妆,藏在箱底快二十年,今天终于能亲手插在女儿发间。

“娘,您这簪子太旧了。”小花坐在炕沿,看着镜子里惠娥小心翼翼为她绾发,鬓角的碎发被轻轻别住,银簪在晨光里闪着温润的光。

“旧才好,”惠娥的手指有些抖,“这是你爹给我的定情物,当年他说‘银簪能养人,就像我守着你’。今天给你戴上,盼着明远也能像你爹护我那样,护你一辈子。”

窗外传来自行车铃铛响,是张明远来了。他穿着件新做的蓝布褂子,袖口还绣着朵小小的梅花——是小花前阵子偷偷绣的。车后座绑着个红布包,里面是给惠娥的新布料,还有给小花的红盖头。

“叔呢?”小花隔着窗户问。

“爹在村口招呼人呢,”明远的声音带着笑,“说要让全村人都来喝咱的喜酒,把院坝都摆满了桌子。”

惠娥把红盖头往小花头上一罩,眼圈忽然就红了:“到了张家,勤快点没错,但也别受委屈,受了气就回娘家,娘永远给你留着热炕头。”

“娘,我知道。”小花攥着惠娥的手,盖头下的眼泪悄悄打湿了衣襟。

迎亲的队伍在巷口闹哄哄地聚着,曹二蛋举着红绸带拦路,被明远笑着塞了把糖才放行。几个半大的娃跟在后面跑,嘴里喊着“新娘子!看新娘子!”,把黄土路踩出一串浅坑。

拜堂就在张家院坝里,临时搭的礼台铺着红布,两边的柱子上贴着红对联,是村小学的王老师写的:“黄土扎根生暖意,白首偕老共晨昏”。张父站在礼台旁,手里攥着个红布包,里面是他连夜编的竹篮,篮底刻着俩小人儿,手牵着手。

“一拜天地——”司仪的声音洪亮,小花被明远牵着,弯腰时红盖头轻轻晃,扫过他的手背,像羽毛挠过心尖。

“二拜高堂——”张母抹着眼泪,把个银镯子往小花手里塞,“这是我嫁过来时带的,现在给你,咱娘俩也算认亲了。”

“夫妻对拜——”红盖头下,小花看见明远的鞋尖蹭着自己的鞋尖,他的手一直没松,掌心的温度烫得她心慌。

礼成后,小花被扶进新房。明远推门进来时,她正坐在炕沿拆盖头,阳光从窗棂漏进来,在她发间的银簪上跳。

“看啥呢?”小花抬头笑。

“看你,”明远走过来,手里拿着个布包,“给你的。”打开一看,是枚枣木梳,梳背刻着缠枝纹,末尾藏着个“花”字。“我刻了三个月,总怕刻坏了。”

小花拿起木梳,指尖抚过那些细密的纹路,忽然想起第一次在果园,他给她摘苹果的样子。那时的风也是这样暖,阳光也是这样亮,只是没想到,真能走到今天。

院坝里的酒席正闹得欢,曹二蛋端着酒碗到处敬酒,张母在灶台和礼台间穿梭,给客人添菜时总忍不住往新房瞅。明远的妹妹抱着个布娃娃,趴在新房窗台上,被张父笑着拉开:“别吵着你嫂子。”

傍晚时,小花帮着收拾碗筷,张母拉着她的手说:“往后锅里的饭我多做一碗,你俩备课晚了,回来总有热的。”张父在一旁补了句:“地里的活我多扛点,你俩安心教书,别耽误了娃们。”

入夜后,院坝里的喧闹渐渐散了。明远端着盆热水进来,往小花脚边一放:“泡泡脚,今天累坏了。”

小花把脚伸进去,温水漫过脚踝,暖意顺着骨头缝往心里钻。明远蹲在旁边,拿着那枚枣木梳,慢慢给她梳头发,银簪在发丝间滑过,发出细碎的轻响。

“还记得吗?第一次在果园,你说我刻的书签糙。”

“哪有,”小花笑,“我一直用着呢,夹在《唐诗选》里。”

“以后,”明远的声音低下来,“你的教案我帮你改,你的学生我帮你辅导,地里的活我多干,家里的事我多担,你啥都不用愁。”

小花没说话,只是把脚往他那边挪了挪,鞋尖又蹭到了他的鞋尖。窗外的月光爬上炕沿,照着发间的银簪,照着手里的木梳,照着两个紧紧挨着的影子。

黄土坡的夜很静,能听见远处的虫鸣,还有灶房传来的余温——张母在锅里温着的甜汤,正咕嘟着冒小泡,把日子熬得稠稠的,带着蜜似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