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穿越58:开局两分地 > 第432章 一人智谋短,众人计谋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32章 一人智谋短,众人计谋长

参加交流会的人员范围比较大,学校里,和机械厂有合作的老师都来了,学生也来了十来个,使得参加人数达到六十七人。

现在没有知识产权概念,尤其是内部交流,大家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全部讲出来,邹教授带来的人面对学校师生的问题,把团队所做的事情进行详细说明;京都机床厂的人问有关机床的研发、设计,机械厂的人也进行了详细说明,恨不得把自己的研究思路全部讲出来。

整个过程中,秦淦西只听不说。

交流会进行了两个来小时后,邹教授走出教室,秦淦西跟着出去。

邹教授说道:“小秦厂长,你联合了这么多师生吗?”

秦淦西应道:“没办法,一人智谋短,众人计谋长。想要研究设计出更多新产品,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参与。”

邹教授点点头,“确实。我没想到,在不知道数控机床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你就知道电机是保证机床加工质量的一部分,进而和人联合研究电机,思路很有前瞻性。”

秦淦西没就这个问题继续,而是问道:“邹教授,您看我们能联合研究吗?”

邹教授叹道:“我是想啊,但你应该知道,最终决定权不在我。”

秦淦西知道他的苦衷,这个年代科学工作者的苦衷,一个个的不但生活、工作、研究环境很恶劣,就是精神上也是如此。

不过他对此无能为力,只能让学校的人先接受有关理念、学习有关知识,然后通过学校、省厅向外要人。

他已经暗暗发誓,只要是与机械厂有关师生,他都要保护好,哪怕见血也要保护好。

现在看来有法制,但本来不健全的法制,在意识形态的倾轧中,实则形同虚设,遍地都是暴力,视野之内全是对生命的漠视。

别人拥有明目张胆的权力,他也不差,有肆无忌惮的能力。

意识形态的争斗他不会参与,但对打断科技进步脊梁的行为不会漠视不管。

他记得山晋有个大队、山鲁有个寨子,也受到了首席的题词,后来都成了安稳的地方,如果这里也是这样,那么希望可以少见血。

秦淦西对邹教授的话没予回应,后者随后笑道:“我们目前还好,国家比较重视,受到的冲击比较少。”

秦淦西感到奇怪,自己和邹教授只在清华交流了半天,他为何会对自己说这方面的事情,转念一想,也是有道理的,因为他有那张护身符。

他是占了年龄的优势。

如果是大学老师,研究发明出那些机械设备可能不算什么,但自己只是一个学生,就具有了造星的基础,于是一路过关斩将,所做的事情来到首席案头上。

这有年龄的问题,有成绩的问题,也有湖湘想树立一个标杆的问题。

至少在目前,和自己合作的老师没有受到冲击,即使那些戴了帽子的,也没有像其他戴帽子的一样,受到的打压要轻很多,甚至可以说只戴了帽子,并没别的特殊对待。

在找那样的老师联合时,他还是有些忐忑的,但几个月过去,他们没有再遭到骚扰,说明境况得到改善。

如果说这是他的面子,不如说这是那幅字给他的光环,光环照到之处,黑暗避退。

不管怎样,既然有这种光环,就要充分利用起来,便笑着说:“我们学校和省里在完善相关专业的配置,希望能得偿所愿。”

他是想要人,但哪些人他说了不算,也没有那样的面子、或能力去指定要哪些人,如果有的话,真想把各行各业的都要来,做一个老母鸡保护小鸡的游戏。

很显然,邹教授听说一些东西,问道:“小秦,你不怕受到牵连吗?”

秦淦西回应说:“我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连续不断做出成绩,不然对不住首席给予我的鼓励。”

邹教授定定地看了他几秒,释然笑道:“希望你能团结更多的科研力量,做出更大的成绩,无愧于首席的鼓励,给我国科技界打个样。”

秦淦西点点头,郑重地说:“我会的。”

随后神情回归常态,“邹教授,我对数控机床研究,除了机械这一块,其它的接触甚少,还请帮我推荐一些相关人才。数控的硬件,我想从晶体管开始。”

邹教授看了他半分钟,然后说道:“你的心很大。确实,要做就要做全套。你的主要零部件都是自己造的,那么数控部分的也应该如此,这样才能保质保量。”

随后哈哈笑了起来,秦淦西也跟着微笑。

交流一个下午,大家觉得意犹未尽,感觉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继续交流探讨,于是邹教授同意第二天继续交流。

不要说机械厂只是生产机械的,对数控的研究设计没什么帮助,这些人设计的种类多了,对原理比京都机床厂那些人更加精通,对细节的了解更加全面,所以对他们也很有帮助。

为什么要跨行业联合,就是为了在思想上碰撞出火花,以获得创新性思维。

晚餐是在机械厂食堂吃的,看到荤菜有咸肉,还有乱炖的鱼,邹教授问道:“我们这么一吃,吃掉工厂几个星期的肉食?”

秦淦西笑着回应:“邹教授,我上次就说过,我们不是很担心肉食。鲜肉是我们上个月打的野猪,鱼是我们下河抓的。我们后面有口小水塘,只要里面捞不着鱼了,就会下河去抓。”

那个鱼塘,现在让廖祚祥和食堂的人迷糊了。

每次打鱼的重量在一百五到三百斤之间,但怎么感觉放进鱼塘后,鱼的数量变多了。

按理只够三五十天吃的,结果十天半个月才能吃完。

有一次,他们想把重量称准确,却被秦淦西制止了,说没必要称量,称量的过程会造成鱼的死亡,吃死鱼不如吃活鱼,这时候的鱼有可能生蛋。

弄清这些事情干什么?

没必要。

第二天,大家又交流了整个上午,中午在机械厂吃了饭以后再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