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倭岛的覆灭,以及王潜颁布的《海外探索封赏令》,可谓是彻底点燃了人们对于海上贸易以及探索海洋的热情。
无数商人、冒险者、甚至落魄的士族子弟,纷纷变卖家产,组建船队,向着未知的海洋进发。
而大汉商行,作为帝国海权的先锋,更是先人一步,组建了数十只商队,沿着近海,朝着东南亚、南亚等地进发。
建宁十三年,初秋。
一支由三十艘福船组成的庞大贸易船队,满载着大汉境内出产的廉价布匹、玻璃、茶叶、陶瓷、漆器等商品,来到了一个叫做扶南国地方。(今越南南部以及泰国东南部地区)
这个扶南国,乃是一个海洋贸易强国,很早就建立了海上贸易活动,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沟通着马来半岛以及西边的南亚次大陆。
船队首船的甲板上,李维手搭凉棚,遥望着前方的港口,眼中闪烁着贪婪的光芒。
根据朝廷以及商行提供的情报来看,这个扶南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乃是大汉沟通西方以及东南海域的重要中转站。
他们此行来到这里,除去建立往来互通之外,最主要的职责,就是依照朝廷的密令,建立一补给点,并执行殖民计划。
随着这支船队的靠近,沿岸的扶南国民,也被那庞大的规模所震惊的。
这里的人们,虽然也有从事海上贸易的,但一般也都是小打小闹而已,其贸易地点大多也都局限在周边地区。
加之国力和生产力的限制,这里人们所使用的船只,最长不过十米、宽不过三米而已。
这样的船只,在长约八十米、宽约十五米的福船面前,俨然如同模型一般。
“我的天,这是哪里来的船?”
“你看他们船上的旗,那写的什么字?”
“如果我没记错的话,那好像是个“汉”字!”
“汉?这是哪个地方?”
看着那些不断靠近的庞然大物,港口内人们,也忍不住一阵议论纷纷,满是好奇与难以置信。
“嗯,这里的人们倒还不错,比那群倭人要好很多!”
看着岸边的扶南国人,只是围观议论,并未做出任何挑衅的举动,李维也不由点了点头。
然后对着身旁的手下吩咐道:“传令下去,所有船只减缓速度,先别急着靠岸,这里的破港口太小了,省的到时候触礁沉了!”
“喏!”
手下答应一声,随即爬上了望台,开始朝着后方传达了旗语。
很快,整支船队纷纷开始收帆,并缓缓的降低了行驶速度。
而李维则带着一名向导和一队侍卫,坐上了一支小船,朝着岸边划去。
当李维靠近岸边的时候,一个身穿粗布条纹长袍,头裹白色头巾的中年男子,带着几名手下,急匆匆朝着这边跑了过来。
看其模样,应该是当地的一名官员。
李维一脸笑容的迎了上去,刚要使向导说明此行来意,便见那中年男子朝他拱手一拜,颇为激动的说道:“在下常昊,见过大汉上使!”
“咦?”
李维脸上露出几分诧异,“你居然会说汉话?”
“不瞒上使,在下祖上就是大汉的人,当年武帝平百越的时候,先祖被征做民夫,后来一经辗转,才来了这里,并于此定居的……”
叫做常昊的男子,也一脸激动的介绍着自家与大汉之间的渊源。
在他小的时候,就一直听长辈们念叨,大汉是多么的广阔、多么的强大,这也使得他从小就对大汉生出一种莫名的向往与期待之情。
如今,看到大汉来的船只竟如此巨大,无疑进一步印证了他对大汉的印象。
那股埋藏在骨子的亲近感,自然也油然而生。
“原来是这样,想不到,在这里还能遇到旧人,真是难得啊!”
听完常昊的讲述,李维也笑着点了点头,看向对方的目光也热切了许多,然后问道:“不知此为何地?您在此又居于何职?”
常昊也赶忙回道:“此地名为临南城,包括周围海域在内,方圆三百里,皆为临南城治下,在下不才,乃是临南城主麾下的一个主笔,专司负责往来贸易的税收事宜!”
“唔,如此的话,那可太好了!”
李维顿时眼睛一亮,随即说道:“我等此番出海,正是奉朝廷之命,与周邦国家进行海上贸易,并顺便建立补给点,还请常兄代为引荐,汉使鄙人与城主商议合作事宜!”
“那没问题,上使请随我来!”
对于李维的托请,常昊想也不想的便答应了下来,并很是热情的引着李维上了一辆马车,然后朝着临南城的方向赶去。
坐在马车上,李维望着前方颠簸的道路以及周围成片的荒地,不禁开口问道:“常兄,这临南城靠近海岸,往来船只颇多,为何此地如此荒凉啊?”
听到李维的疑问,常昊叹了口气,然后解释道:“上使有所不知,这临南城的位置虽好,但无论是往来贸易,还是一应产业,全都被国中的诸多贵族所把持。
那些贵族们,为了赚取钱财,不仅严厉禁制民间私自造船,还不许百姓种地,就是为了逼迫人们,到他们名下的工坊和矿场做工。
这里的百姓,无论吃穿住行,几乎全都被那些贵族所把持。
而那些贵族们,又全都享有免税特权,所以也就使得这临南城坐拥宝地,却又十分贫苦了。”
听着常昊的讲述,李维不禁神色一动,然后又问:“那这临南城的城主呢,他就不管这些?”
常昊无奈的说道:“城主倒也想管,可惜,那些贵族不仅在国中有着不俗的影响力,其手下也有着大批的护卫。
城主只要稍微有所动作,立马便会引来国中一些大人物的斥责,甚至还好几次出现了民变。”
“哦,原来是这样!”
听完常昊介绍的情形,李维点了点头,心中也顿时有了计较。
行进了约摸半个多时辰,一行人这才来到了临南城。
与其说这里是一个城,倒不如说是一个大型聚集地更为贴切一些。
一片片低矮的木质房屋,东倒西歪的分布在聚集地的外围。
在聚集地中央,倒是有着一片较高的建筑,其排列格局,倒也颇为整齐干净。
想来,应该是那些贵族们居住的地方。
“上使,请随我来!”
常昊下了马车,然后引着李维朝着聚集地的中央位置走去。
刚一靠近聚集地的外围,一股混杂着屎尿以及腐烂的气味儿,便直直地冲进了李维的鼻腔,呛的他立马捂上了口鼻。
外围的道路破败泥泞、污水横流,人们大多面黄肌瘦、衣不蔽体。
行走了约莫一刻钟的时辰,一行人终于靠近了中央区域。
一堵简易的木质栅栏,将内外两块区域区分开来。
与外围相比,中央区域的路面倒是干净整洁了许多,房子也大多是砖石结构,行走在街上的人们大多面色红润、穿着得体。
仅仅只是隔着一道木栅栏而已,但却宛若两个世界一般。
不多时,李维一行人,便在常昊的指引下,来到了城主府的门前。
说是城主府,但在李维的眼里,还不如大汉境内一个小县城的府衙大。
门口站着的两个士兵,不仅连个盔甲都没有,就连手中的武器也是锈迹斑斑。
这样的兵,连商队里的的普通护卫都不如,更不要说与汉军士兵相比了。
有着常昊的引领,李维一行人也很是顺利的进入了城主府。
对于大汉上使的到来,临南城主也表现的很是热情,不仅亲自出门相应,而且还引着李维坐在了首位上。
双方寒暄过后,李维也没有遮掩,开门见山的说道:“我等此来,是奉朝廷之命,与周邦各国贸易的同时,并负责修建中转港口以及相应的补给点。
因此,在下希望,城主可以于沿海地区划出一块土地,允许我等在此修建港口、坊市等设施,并可以招募当地人进行做工。
当然,我等也会向您支付相应的报酬和税金。”
“哦?”
听到李维的提议,临南城主的眼中顿时闪过一丝光亮。
要说他这个城主,当的也十分憋屈,虽然名义上是这临南城的管理者,可这里实际上的主人,却是那些贵族们。
那些贵族,不仅把持了当地所有赚钱的产业,还将大多数百姓收到了他们名下的工坊当中,关键是还从来不交税。
搞的他这个城主,那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就连手下侍卫的俸禄都快发不出了。
而今,听到李维的这个提议,自然也是让他心动不已。
有了大汉在此修建工坊,不仅可以收取大量税金,还能将那些被贵族们控制的人手给抢夺过去。
这对于他来说,无疑是好处巨大的。
那些个贵族们,敢无视他这个城主,总不敢无视大汉吧?
“好,上使此议甚好!”
权衡片刻,临南城主也当即答应了下来,并拍着胸脯说道:“上使能来我这临南城通商,乃是我等的荣幸,今后但有需求,尽管直说,在下一定尽力满足!”
“如此,便多谢城主了!”
得到临南城主的保证,李维也一脸喜色的拱手道谢。
随后,李维便以大汉商行的名义,与临南城主签订了一份往来贸易。
在这份协议当中,除去李维承诺的相应税金之外,还提出了可以帮助临南城修建港口、道路以及其他一些基础设施的援助建设。
当然,条件就是,大汉在这边购买的土地,修建的坊市、工坊以及聚集点等,有着绝对的自主经营权,临南城以及扶南国的任何人不能横加干预。
对于这个条件,临南城主,也是毫不犹豫的就答应了下来。
他也没少从常昊那里听说大汉的情况,人家一个郡,都比这整个扶南国大,人口更是这里的百倍之多。
大汉能够来到这里进行贸易,并答应支付税金,已经是够给他面子了,他又怎么可能去干预人家的经营那?
双方很快达成了愉快的合作共识。
告别城主府之后,李维马不停蹄的赶回了船队,然后开始了正式的行动。
此番出海,除去水手护卫之外,李维还带来了上千名工匠。
不过几日的功夫,李维便在靠近海岸五百米的地方,圈定出了一块占地约有二十公顷的荒地。
一边修建坊市、工坊的同时,一边开始让人倾售起了此行所带来的那些商品。
如今,随着大汉的不断发展,布匹、玻璃等,在大汉已然成为了一种极其廉价的商品。
然而,这些东西在大汉的价值虽然不高,可对于扶南国来说,却是稀罕玩意儿,刚一拿出来,就受到了当地人的热烈追捧。
一匹成本不过百钱的粗布,在这里居然能够换取到十斤香料,而这十斤香料到了大汉,却能卖出千钱的价格。
足足十倍的利润,着实诱人至极。
除去换取当地香料、象牙、宝石等材料之外,当地的劳动力,也被李维纳入了此番盈利的盘算当中。
他仔细的问过常昊,那些在贵族手下做工的百姓们,劳作一日下来也就能赚上十个铜板,购买力也就相当于大汉的十钱,最多混个饿不死而已。
得知这一情况之后,李维当即找来向导,然后开出了每日三十钱的价格,开始招募当地百姓做工。
这要是放在如今的大汉,三十钱一天,怕是连狗都不干,可放在这里,却是成为了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消息传开不过几日,便吸引了上万名当地百姓前来报名。
对于这些前来报名的人,李维也是来者不拒,全都安排到了修建工坊的工作当中。
不过一个多月的功夫,一排排新型工坊,便拔地而起。
而靠着大汉的先进生产技术,那些工坊当中生产出来的廉价商品,又以远低于当地市场的价格,开始朝着扶南国的其他地方快速的扩散。
商品的大卖,无论是当地百姓,还是汉商,亦或者城主,都从中获取到了莫大的好处。
不过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本就十分脆弱的本地手工业,便遭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扶南国内,原本自给自足的经济体系被彻底摧毁,取而代之的是大汉商人对当地商业的垄断以及对劳动力的抢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