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学名张好古 > 第575章 强军,敢打敢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人多力量大,经过一天一夜的奋斗,城里的物资几乎搬空了,对于不走的人员,张好古都统一留下十天的口粮,作为被当做奴隶的汉民,一个不留,那怕是不能走动的老太太 也坚持走,就是说,死也要死在大明。

那些满蒙等族人,其中有二百蒙古汉子要求加入护国军,因为他们亲眼看到护国军的战斗力,是打的那些鞑子尿滚屁流,手雷,火炮,铳,威力自是不讲,就连那马刀,看着很纤巧,可是和鞑子对起刀来,断成两半的却是鞑子那又厚又笨的大刀。

这些蒙古汉子崇尚武力,也喜欢兵器,当听到护国军是人手一把,是配制的,而不是单独打造的,眼睛都亮了起来,就都想加入护国军。

当报请到张好古这里时,张好古也没有拒绝,只是告诉他们,现在只能作为外围,经过考验后,可以加入护国军。

护国军是有军规军律的,等学习完了,并愿意遵守,就考虑可以加入。

张好古现在对他们是不放心,可是这二百人身体素质不错,而且精通马术,箭法。要是真的能忠诚于大明,忠诚于护国军,可以交给袁飞,训练一番,一定是做探马的好料子。

对于满人他是不放心的,反复无常,虽然大明军队里也有,但是他在东江时所看到的,那些人没给张好古留下好印象。

张好古告诉这批人,马刀暂时并不能发放给他们,不是不给,现在是没有。

临时收缴的武器,看看有没有合手的,先用着,等打完这仗,到了船上就能有。

马倒是有,可以一人分一匹。

天亮时,城里只剩下战斗人员了,除护国军一部外,还有三千精锐水师。

张好古并没急着撤走,因为运送物资的人员还需要两天时间才能安全,他也想掂量掂量清军,要让清军知道,大明还是有强军的。不来则已,敢来就给他一个狠的。

反正后路是无忧的,自己撤退的路上根本就没有多少清军,除了沈阳能有点兵力,别的地方不可能有多少人驻防,清军是倾尽全力去大明境内掠夺去了。

此时张好古根据情报推测,清兵入关人数说是十二万,就看辽东防御,牛庄几百人,海州也算大城也没超过千人,盖州也是几百人,辽阳是大城,守兵仅仅也就是两千人,那么沈阳最多也就是万人,那怕就是万人全都来辽阳,张好古也能让护国军全身而退,当然这是不陷入包围的情况下。

可能有人问,张好古手下兵马不少了,加上水师人数,五六万的兵马,但是真正能打的也就是护国军一部,水师打陆战,战力肯定很差,就拿郑芝龙一部来说,要是在海上,他也不会惧怕郑琦的水师,别看郑琦的水师人数也不少,也打过很多次水战了,可是郑芝龙,打不过,也能跑到了,能打就打两下,不能打就跑 。

可是你让郑芝龙的水师来打辽阳看看,别说打,就是冻也冻死了,力气不行,跑也跑不快,这样一打就溃。你让他怎么打。

辽阳,这算是清军的中心地带了,护国军也是要速战速决,真要在这里打,当清军不惜代价,把你护国军围住,就算你在能打也不敢被围住,要知道蚁多咬死象,何况护国军和清军的对比,可不是什么大象对蚂蚁,顶多是虎和狼的比较,有一句话是好虎当不得一群狼,狼多了,老虎也会退避三舍。

但是顶几天再撤退,张好古还是有把握的。清兵要是来攻,仓促之下不会有大型火器,他们要是推着红衣大炮,别看沈阳到辽阳并不远,但是最快也得两天。当然用马车拉着也就是半天功夫。

张好古就是赌他们急于解围的心理下,需要快速行军,自然不会带重火器。

沈阳方面,肯定不知道辽阳已经被张好古拿下,谁也不会相信一天的时间辽阳会失守,可是事实就是,根本没用上一天,辽阳就被全面占领。

关于,城北的两次野战,清兵肯定有漏网之鱼,为了推卸责任,一定会说遇到大明大量军队。对于这种情况,清军为了快速解围,必定出动精锐,人数也不会太多。

因为清兵有一句话,“满人不过万,过万不可敌。”他们是骄傲的,因为以往和大明军队对阵,几乎都是大胜。

可是这次遇到了护国军,护国军可谓是精锐中的精锐,张好古努力了多少年,才凑够三个团,三千余人。

建立一支军队,不光是需要大批金钱,更需要锻造出超越物质的精神内核。

金钱确实是建军的基础条件。从铠甲兵器到粮草马匹,从营房建设到士兵俸禄,无一不需要巨额投入。

战国时期,齐国\"粟如丘山\",才能维持数十万大军;汉武帝时期,文景之治积累的财富,支撑了卫青、霍去病对匈奴的远征。然而,历史告诉我们,金钱堆砌的军队往往不堪一击。

南宋末年,朝廷耗巨资打造的\"樊城\"水军,在元军面前一触即溃。这些案例证明,没有精神内核的军队,再多的金钱投入也只是沙上筑塔。

真正的精锐之师,其价值远超过物质投入。吴起的魏武卒,士兵需能\"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这种严苛选拔造就了超越常人的战斗力。岳飞的背嵬军,人数不过八千,却能在郾城之战中以少胜多,创造\"拐子马\"神话。

这些精锐部队的共同点,在于建立了独特的军事精神:吴起\"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岳飞\"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这种超越物质的精神凝聚力,才是他们战无不胜的真正原因。

锻造精锐之师的代价,不仅体现在时间与资源上,更体现在精神层面的投入。吴起为士兵吸脓疮,岳飞与士卒同甘共苦,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实则是军事艺术的精髓。

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而要迫使敌人服从,首先需要军队内部意志的高度统一。

这种意志的统一,不能靠金钱购买,而要靠长期的信仰建设与精神磨砺。一支没有共同信仰的军队,就像没有灵魂的躯壳,再先进的装备也无法发挥应有作用。

秦国锐士到汉唐武士,从蒙古铁骑到现在的护国军,历史反复证明:金钱可以买来武器,但买不来战斗力;可以雇来士兵,但雇不来忠诚。真正的精锐之师,是物质与精神的完美结合,是时间与智慧的结晶。

军事竞争是从单纯的数量比拼转向质量较量,这一古老智慧更显珍贵。建设现一支军队,不仅要看\"硬实力\"的重要性,更要重视军队精神、战斗意志等\"软实力\"的培育。

张好古为护国军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军规军律,包括统一的军服、激励制度、抚恤制度、军衔制等,这些都是打造一支强大军队的基础。同时,他还要求士兵们读书识字,以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综合素质。此外,他实行了委员会制度和政务委员制度,这些制度有助于改变士兵们的思想观念,使他们更加团结和忠诚。

护国军的训练强度非常高,在当时没有任何一支军队能够与之相比。这种高强度的训练不仅能够提高士兵们的身体素质和战斗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纪律性和团队精神。

正是由于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张好古带领的护国军才能够成为一支敢打敢战的军队。他们不惧怕任何敌人,一旦投入战斗,就会全力以赴。然而,张好古在作战时又是非常谨慎的,他深知战争的残酷性和生命的宝贵性,因此他敬畏生命、尊重生命,并更加珍惜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