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 > 第573章 议改名青泥洼定号大利湾,谋西扩南关岭锁控连海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73章 议改名青泥洼定号大利湾,谋西扩南关岭锁控连海隘

厅里众人听完,都忍不住赞叹。

颜思齐感慨:“以前只觉得青泥洼是个能屯田的港湾,没想到还有这么多好处。”

沈有容也点头:“要是真能建成大商港,咱们在辽南的根基就稳了!”

袁可立眼神里满是期许:“好啊,弘济小友有这般眼光,青泥洼未来可期!”

其实李国助能把青泥洼的价值说得这般透彻,当然是占了穿越者的便宜。

他心里清楚,这青泥洼,实则便是后世的大连湾。

清代晚期,随着东北开禁、铁路修建和海上贸易兴起,大连湾凭借“两海锁钥”的区位、天然良港的条件,从渔村一跃成为国际商港。

而李国助不过是提前把这份“未来价值”,摆到了众人面前。

“那么关于这第一个议题,大家还有什么想法吗?”

等众人稍平静一些,袁可立又开口问道。

议事厅里顿时安静下来,等了一会,不见有人开口,袁可立便道:

“既然都没有新的想法了,咱们就开始第二个议题吧。这第二个议题是……”

“且慢——”

就在这时,韩溪亭突然开口了,

“既然打算把青泥洼建设成一座大港,那‘青泥洼’这个名字是不是该改改了?”

“这名字太小气了,以前作为一个渔村还合用,但作为大港就太寒酸了。”

“嗯——有道理。”袁可立点头称是,“那么颜夫人以为该改为何名呢?”

“呃——呵呵——”

韩溪亭却是讪讪一笑,

“我一时却也没什么好主意,节寰先生、玄扈先生都是当世大儒,宁海先生亦是一带儒将,不如三位给取个名吧?”

三人都点了点头,露出了思索的表情。

“不如——”李国助突然开口了,“小子斗胆给个方案吧。”

“好,那就看你的了。”袁可立露出鼓励的笑容。

“我听说,青泥洼一带盛产牡蛎,各个个大饱满——”

李国助顿了顿,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或许可称为‘大蛎湾’——不过牡蛎的‘蛎’与利益的‘利’谐音,不如就图个吉利,叫‘大利湾’吧。”

袁可立听罢,捋着胡须颔首,神色间带着几分赞许:

“大利湾,取‘利商、利民、利防’之意,既合海贸求利之实,又讨了吉利,倒也贴切。”

“青泥洼欲成北洋大港,名字需多几分气象,这‘大利’二字正好,配得上此地的格局。”

“依我看,此名可行,既通俗易记,又暗合咱们兴贸护屯的本意。”

徐光启指尖轻叩案面,眼中闪过思索,随即笑道:

“弘济这名字取的巧!‘蛎’谐‘利’,既沾了当地产牡蛎的地气,又免了直白谈‘利’的俗态。”

“再者,‘利’字亦可解为‘便利’,大利湾水深不冻,商舶往来便利;粮货集散便利;军民守防便利,一举三得,比那些生僻的古地名更显实用,也易让商人和屯民接受。”

“我也觉得此名甚好。”

沈有容语气平和却不失见地,

“青泥洼本是渔村,改名若太雅,恐屯民难记、商船难传;”

“大利湾直白明了,既让商人闻之愿来,图个贸易得利,也让屯民听之安心,盼个生计安稳。”

“且此名无生僻字,传至朝鲜、日本,外邦商人亦好辨识,于扩商路大有裨益。”

“大利湾这名字好!既不绕弯子,又合了屯民和商人的心意。”

颜思齐脸上露出舒展的笑意,

“屯民盼着日子过得利索安稳,商人图着贸易得利,听着就亲近。”

“先前青泥洼只是个小渔村,名字随意倒无妨,如今要建大港,就得有个让大伙记牢、愿传的名。”

“这大利湾一叫,往后不管是招流民来屯垦,还是引商人来交易,都多了几分顺口的亲近劲儿。”

韩溪亭眼中闪过亮色,轻轻颔首补充道:

“先前我总觉得‘青泥洼’太显局促,配不上大港的气象。”

“如今这‘大利湾’,既没丢了当地的根,沾着牡蛎的‘蛎’字,又添了吉利的寓意,还通俗易懂,不管是当地屯民,还是往来的客商,听一遍就能记住。”

“往后拟章程、立招牌,用这名字也大方,再不会有寒酸之感了。”

“依我看,这名字最妙在好传!”

李旦捻着茶盏边缘,笑着附和,语气里满是老于商道的通透,

“咱们福建商帮跑遍辽海、鲸海、南洋,往后跟海外商人提‘大利湾’,比说‘青泥洼’省事多了。”

“外邦商人一听‘利’字,本就愿意多问两句,再一讲是北洋的良港,生意就好谈多了。”

“再者,这名字没生僻字,不管是写在货单上,还是说给船工听,都不易出错,于商路拓展再合适不过。”

其实“大蛎湾”原本就是大连之名的根源。

大连湾一带因盛产牡蛎,清代早期民间称其为“大蛎湾”,又因“蛎”与“连”方言发音相近,就逐渐演变成了“大连”。

如今李国助给他取名“大利”,以后估计还是会因为方言发音演变成“大连”。

就算不会,叫“大利”其实也很不错。

“小子献丑了,多谢各位赏脸。”

李国助团团作揖,

“既然大家都不反对,那便开始第二个议题吧。”

“好。”

袁可立点点头,

“第二个议题,是如何把现在的大利湾商屯西扩到金州湾,推动傅春在南关岭建棱堡群的计划。”

“各位都有什么想法,尽请畅所欲言。”

“依我之见,此事需紧扣‘借势’二字,以武之望的运河政绩为引,行屯堡守边之实。”

沈有容率先开口,语气沉稳,尽显儒将谋虑,

“可令傅春拟《南关岭屯堡护运河疏》,递至登莱巡抚衙门,明言金州运河施工在即,奴骑常袭扰周边,需建屯堡为运河设外围警戒。”

“这既迎合武之望‘保运河、邀功阉党’的心思,又能将棱堡群包装成‘运河协防工程’。”

“再添一句‘屯堡可安置大利湾溢出辽民五百户,开垦南关岭熟地千亩’。”

“如此贴‘恤民’之名,武之望纵有疑虑,也难寻由头阻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