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村下放人员中,还有部分学生,小学到高中的都有,大学生就别想了,回不去了。
通知是公社里发下来的,新村统计了,学龄前儿童6个,小学生4个,初中生5个,高中生7个,有16人得去上学。
公社里有小学,有的生产大队也有小学,但初中只有公社里有一所。课程简化,加入ZZ学习内容,师资多为本地知青或下放教师,公社还给新村这边3个教师名额,因为他们村儿下放教师多。
并且这个时代实行\"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取消考试制度;
学制缩短:部分学校试行\"五二二\"制(小学5年、初中2年、高中2年);
大量课时用于学农、学工劳动;
所以小学生和初中生在公社里,倒是没人敢欺负新村的孩子。
而高中生得去昌平县城(昌平一中二中),新入学是入不了的,因为需要通过推荐选拔(家庭成分和ZZ表现优先),新村的那些孩子们都没戏。
但那7名高中生,得去把高中给读完,起码混个高中毕业证。
考虑到自己村这些下放人员的特殊性,方平安也明白现在县里高中绝对是风暴中心,何苦把孩子给送过去,万一出事儿了那就是毁了整个家庭。
便让公社书记出面,跟县里的中学跑跑关系,学籍调过去人不去上课,在公社和村里参加劳动和ZZ学习。然后公社里的下放教师们教他们,再加上方平安的题海战术,每月和期末回县里参加考试,最后只要混个高中毕业证就行了。
因为方平安还认识县里割尾会的领导,这些事儿也不算大,在一千斤腊肉的bUFF加成之下,这事儿就这么办成了。
新村就是豪横,上来就是小半车腊肉,足足一千斤,谁能扛得住?
你在怎么运动也得吃饭是不是?
最麻烦的,是范有尘上学的问题,他和棒梗一样,今年都是15岁,本应该上初三的,但因为学制调整还有中间停课的事情,就一直没有回去上学。
范小野和陈大发也在考虑他要不要回城里上学的问题,如果在乡下的话,他就只能去重新读个初2,再稀里糊涂的初中毕业就完了。
至于说去县里读高中,方平安几人都很担心这个时期的乱象。
而回城里,陈大发会跟着回去,但万一有什么事儿,方平安又来不及回去帮忙,并且陈大发的身份成分也是一个雷,并不安全。
上次范小野在城里生孩子,陈大发还打了电话回去清河家具厂问情况,结果才知道,公检法加上监狱系统都被冲击了,他的一些身份差不多的老伙计,以及监狱领导还有家具厂的领导,下场都不怎么样。
所以陈大发也不敢回去。
但你说让这个年纪的孩子不去读高中?不读书?
他们那颗骚动的心怎么愿意啊。
最后方平安很认真的跟着范有尘说道:“有尘啊,信的过姐夫不?”
虽然说离婚了,但在自家,方平安就是他范有尘的姐夫,因为叫干哥很拗口。
范有尘点了点头:“姐夫你说。”
“咱就留在乡下,先办理借读把初中毕业证拿到手,然后因为你的户口在城里,再办理知青上山下乡,落户到咱们村来。等上几年,有机会再去读高中的。”
“到时候不止你要去读书,姐夫我,还有你姐,还有村里很多人,都得去读高中,然后咱们一起去考大学。”
“等上几年,可能稍微长一点,但有机会的。”
“你愿意吗?”
已经落户到新村的下放分子是不需要上山下乡的,已经成了农村人。但范有尘和陈大发的户口是在城里,这个必须得再跑一趟。
至于说考大学,方平安有计划的,等到76年,全村只要适龄,想考的,哪怕是年纪三四十岁的,他都得逼着这些人一起去读大学,自己也得去。
不能说一辈子都窝在村里吧。
范有尘其实很想说,不管是回城读书,还是去县里读书,他都没问题的,他一个人也能生活的下去,知道怎么照顾自己。
毕竟不缺钱不缺房也不缺吃喝。
而且在公社借读中学拿毕业证,然后又办理上山下乡回来落户……这是个什么操作,不是脱裤子放屁吗?
读完初中就不读了,一直困在这个村子里?
其他下放分子愿意,但这个年纪的孩子不愿意啊。
但看到方平安认真的目光,以及认真想了想这几年的事情,还有外面的那些运动,年轻人的狂热……
范有尘明白了,他已经重获光明,并且衣食无忧,所以自己不能给干爹陈大发,以及姐姐姐夫添乱。
至于说考大学——
姐夫轻轻松松培养出了3个大学生,这在他这里完全不是事儿,那就多等几年吧。
所以范有尘最后认真的点了点头。
“姐夫,我听你的!”
方平安点了点头,能听劝就行,就怕这个年纪的孩子脑子一热,那是真心拦不住。随即跟陈大发范有尘一起去城里跑了一趟,把学籍关系给转了过来。
————————————————
67年底,一切正常发展,新村又收获了一批土豆,把统购粮的缺口给补上了,这样上面就不会给新村空降书记下来。
方平安又去了一趟东北小兴安岭红星农场那边,一来做慈善赚阴德积分,二来打猎补仓,而且又去安书记那儿用人参淘换了2辆新报废的嘎斯-51,2辆乌拉尔三侉子。
实际上红星农场这里还有报废的解放cA10卡车,但方平安空间里只有毛熊当年0元购的那些卡车与三侉子,别的型号都没有。换解放cA10的话,他是真的不会修与没有配件,只能作罢。
至此,新村有了4辆嘎斯-51,5辆乌拉尔三侉子,3辆三轮车,2辆自行车(自行车三侉子和嘎斯-51,他的空间里还有几辆备份)。
土豆和腊肉,又让李怀德来拖了辆车回去,并捎上了一车坚果、咸鱼、蘑菇干、还有十三香调料等等,县里水产公司还过来收了两次鱼。于是年底又含泪小赚5万块钱。
新村公账年底一合计,16万多。
而方平安个人自己又卖了一些人参给李怀德,减去做慈善放出去的钱,余额还有4万多(因为去年给佟掌柜收房子四舅,垫资了5万),阴德积分6万多。
赵研究员那边也得出来了准确的数据,新村的土豆留种种植第二代,在有池塘水和黑土以及沤肥等等的情况下,是可以保证亩产量3000-3200斤左右,第三代也行,不过产量已经到达极限了;
玉米则是亩产720斤、红薯亩产2100斤。
但如果换了普通的土壤以及不用新村池塘水,第二代产量就只能达到全国平均的1.4-1.5倍,差距甚大。
再要是种第三代,便会退化到与全国亩产量差不多的水平,那就毫无意义了。
这个结果一出,整个公社都同意并且支持新村作为他们公社的种子基地,专攻土豆玉米红薯三种作物。
种子产品也被定型了,新村土豆1号,亩产量普通耕地可达350斤,高于全国平均4成3,特性是个头偏大,耐寒耐虫,少病害;
新村玉米1号,亩产量普通耕地可达300斤,高于全国平均2成6,特性是个头大,耐寒,颗粒均匀,甜度高,少病害;
新村红薯1号,亩产量普通耕地可达430斤,高于全国平均6成7,特性是个头大,耐寒,甜度高,少病害;
他们农科院专家现在主攻的,是借助新村的超级土豆玉米红薯,在普通耕地上培育出稳定高产种子。
至于说新村那边动辄几千斤……复刻模仿不了,没有黑土和新村池塘水,没办法普及。
所以没有多大的研究意义,新村能每年提供一代高产种子给他们,就已经很好了。
并且公社里一研究,干脆在崔村公社农场,给农科院的专家们批了50亩地作为试验田。
书记和主任们表示——
我们不懂科学,但我们尊重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