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穿越做皇帝,体验三千嫔妃 > 第427章 贫民窟里传暖意,药箱载情盼春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27章 贫民窟里传暖意,药箱载情盼春归

腊月里的都城,寒风像刀子似的刮过街巷,贫民窟的土坯房顶上积着厚厚的雪,屋檐下的冰棱足有尺长,透着刺骨的寒意。淑妃裹着厚厚的狐裘披风,手里提着一个“冬防药箱”,踩着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走,棉鞋早已被雪水浸湿,却丝毫没察觉。

“娘娘,慢点走,这路滑。”阿依莎提着两个药箱跟在后面,看着淑妃被风吹红的脸颊,忍不住劝道,“要不歇会儿再走?前面那户人家离得还远呢。”

淑妃摇摇头,呵出一团白气:“没事,早点把药箱送到,他们就能早点用上。你看这雪,怕是还要下大,别冻着孩子。”她转头望向不远处一间低矮的土房,烟囱里没冒烟,心里不由一紧,“那家人怕是连炭火都舍不得烧,咱们快些去。”

两人走到土房前,敲了半天门,才有个裹着破棉袄的妇人应声开门。妇人脸上冻得开裂,见到淑妃身上的狐裘,眼神里闪过一丝局促:“您是……”

“我们是医道学堂的,给您送些过冬的药材和暖炉。”淑妃笑着举起药箱,尽量让语气温和,“听说您家孩子生了冻疮,特意来看看。”

妇人这才让开身子,屋里光线昏暗,借着从门缝透进来的光,能看到土炕上缩着两个瘦骨嶙峋的孩子,脸蛋冻得通红,手上满是冻疮,正互相搓着手取暖。

“快把暖炉点上。”淑妃连忙打开药箱,取出铜制暖手炉和香炭,阿依莎赶紧找了个破碗当底座,点燃炭火放进炉里。橘红色的火光跳动起来,渐渐驱散了屋里的寒气。

淑妃蹲在炕边,打开装冻疮膏的瓷盒,用指尖挑出一点,轻轻涂在孩子的手上:“这药膏是用西域的乳香和吐蕃的红景天做的,涂了就不疼了,记得每天涂三次。”

大些的孩子怯生生地问:“娘娘,这药膏……要钱吗?俺家没钱……”

淑妃的心像被针扎了一下,连忙摇头:“不要钱,都是给你们的。”她又从药箱里拿出暖身糕和红景天茶,“这糕是用青稞做的,抗冻;这茶泡着喝,暖暖身子。”

妇人看着药箱里的东西——冻疮膏、暖身糕、红景天茶,还有那个冒着热气的铜暖炉,忽然“扑通”一声跪下,眼泪直流:“多谢娘娘!多谢娘娘!您真是活菩萨啊!这冬天……这冬天总算能熬过去了……”

淑妃连忙扶起她,指尖触到妇人粗糙冰冷的手,心中五味杂陈:“快起来,这都是应该的。我教您种红景天吧,开春了种在院子里,既能当药材,又能换些钱。”她从药箱底层拿出一包种子,上面贴着纸条,“您看,这上面写着怎么种,不难的。”

妇人接过种子,像捧着珍宝似的紧紧攥着:“俺记着了!俺一定好好种!等长出药材,就给学堂送去,不给钱也成啊!”

离开妇人家时,雪下得更大了。淑妃回头望了一眼,土房的烟囱里终于冒出了青烟,在白茫茫的雪地里格外显眼。“你看,”她对阿依莎说,“一点炭火,一盒药膏,就能让他们觉得冬天好过些,多值啊。”

阿依莎点点头:“娘娘说得是。以前在宫里,赏人东西都是看身份,哪想过这些东西能救命。”

两人又去了几家,有的是孤寡老人,有的是残疾工匠,淑妃都耐心地教他们用冻疮膏,讲红景天的种植法子,把暖炉和药茶一一送到他们手里。有个瞎眼的老婆婆摸了摸铜暖炉,笑着说:“这炉子热乎,比我那死老头子在世时给我焐的手还暖呢。”

淑妃听着,眼眶又热了。她忽然明白,林羽让她来送药箱,不是为了让她炫耀身份,而是让她看看,这世间有多少人需要一点点温暖,而自己手里的这点力量,竟能照亮他们的寒冬。

回到学堂时,已是傍晚。暖阁里灯火通明,陈松、巴桑医者、赤松王子和苏湄正围着案几整理药材,见淑妃进来,都纷纷起身。

“娘娘可回来了!”苏湄递上一杯热姜茶,“外面雪大,快暖暖身子。”

淑妃接过茶杯,暖意顺着喉咙淌进心里:“今天去了贫民窟,才知道咱们做的‘冬防药箱’有多重要。有个老婆婆说,暖炉比她老伴的手还暖,听得我……”

赤松王子笑着说:“这就说明,咱们做的事是对的。在吐蕃,医者走村串户送药,比贵族的赏赐还让人记挂。”

巴桑医者合掌道:“小僧今日整理了《雪域防冻法》,里面说用雪搓手能增强抗冻能力,配着瑞国的冻疮膏,效果更好。明日我也去贫民窟讲讲?”

陈松点头:“老臣也去!再带些红景天种子,让他们开春种在房前屋后,自力更生比等着接济强。”

淑妃放下茶杯,忽然道:“我想在贫民窟开个‘冬日医站’,就用咱们的药箱当药材,每天派个医者去坐诊,教他们防治冻疮和风寒,你们说好不好?”

“这个主意好!”阿依慕从里间走出,手里拿着一本册子,“我刚和陛下说了这事,陛下很赞成,还拨了些银子,让咱们修缮一间废弃的土房当医站。”

淑妃的眼睛亮了:“真的?那我去守着!我会认药材,会教他们种红景天,还会做暖身糕……”

“你呀,”阿依慕笑着拍拍她的肩,“医站需要轮流值守,各州府的医者都愿意去,你就负责调配药材和种子,这才是你最擅长的。”

淑妃用力点头,脸上的笑容比暖阁里的炭火还亮。她走到案几前,拿起纸笔开始写清单:“冻疮膏还得再做一百盒,暖身糕要多放些红糖,红景天种子得用沙土拌过防潮……”

众人看着她忙碌的身影,都相视一笑。曾经那个娇纵的淑妃,早已在一次次送药、种药、研药的过程中,变成了一个心里装着百姓的医者,这份转变,比任何药方都更动人。

夜深了,雪还在下。淑妃躺在床上,却没有睡意。她想起贫民窟孩子冻裂的手,想起老婆婆温暖的笑容,想起自己写下的种子清单,心里踏实得很。她忽然觉得,这才是她想要的生活——不是在深宫里争风吃醋,而是用自己的双手,为那些需要的人做些实实在在的事。

第二天一早,淑妃就带着苏湄去了贫民窟,选址、修缮、打扫,忙得满头大汗。百姓们听说要开医站,都主动来帮忙,有的搬砖,有的糊窗,有的烧热水,土房里里外外挤满了人,热闹得像过年。

“娘娘,您看这窗户糊上纸,再挂上棉帘,就不冷了。”一个年轻的泥瓦匠笑着说,手里还拿着块刚凿好的石板,“这当桌子正好,医者坐诊方便。”

淑妃看着他冻得通红的耳朵,从药箱里拿出一盒冻疮膏递过去:“给你,涂在耳朵上,别冻坏了。”

泥瓦匠愣了愣,接过药膏,嘿嘿地笑了:“多谢娘娘!俺长这么大,还是头回用上这么金贵的东西。”

傍晚时分,医站终于收拾好了。土房里糊了新纸,挂了棉帘,墙角砌了个简易的炭炉,案几上摆着“冬防药箱”和《冻疮防治图谱》,墙上还贴着红景天种植的步骤图,看着干净又暖和。

淑妃站在医站门口,望着渐渐暗下来的天色,贫民窟的土房里陆续亮起了灯火,比昨日多了不少。她知道,这些灯火里,有一盏是因为她送去的暖炉,有一盏是因为他们知道,明天这里会有医者送来温暖。

属于林羽与三千嫔妃的故事,在这个腊月的寒夜,继续书写着扎根与希望。淑妃明白,这小小的“冬日医站”,就像一颗埋在雪地里的种子,只要用心浇灌,待到开春,定能长出嫩芽,结出让百姓安心的果实。而她,将和所有人一起,守着这颗种子,守着这份暖意,静待春暖花开。

雪还在下,但贫民窟的灯火里,已透着春天的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