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二婶子二闺女,站在门口的大槐树下,冲着我们家的方向喊二狗子娘。二狗子娘这才想起来,自己是来买盐,一看热闹,就把买盐的事情忘的一干二净。
“哎吆,看我这记性,咋把这事儿给忘了。”
二狗子娘拍了一下自己的脑袋,拿起三姑手里的盐袋子,匆匆跑了回去。
“你们村里的人都还挺有意思的。”
于斌磊站在代销店门口的台阶上,笑眯眯的看着三姑,他目睹了这件事情的全过程。这话听在三姑的耳朵里,他就是在笑话村里人,立马就不高兴了。
“看你这话说的,我们村里人咋了?短(欠)你二百钱了?还是吃你的喝你的了?”
“你这人哎,我又没有说别的,就是觉得你们村里的人都很有趣,……”
“我们村里人又不是电影笑话书,怎么就有趣了?你这是在城里待的闷得慌了,来俺村里找乐子来了。”
不等于斌磊把话说完,就被三姑打断,拿起了柜台上的纸盒子,就往他怀里塞。
“这是送给你的礼物,你还给我干啥?我去俺姑姑家了,红蕾看见我回来了,要不一会儿又来喊我了。”
于斌磊拿起三姑递过来的盒子,又放在了柜台上,大步往外走。走到门口,又回头没话找话的问了一句。
“哎,刚才那个被媳妇儿拧耳朵的人,是不是我们班的刘长秋?感觉很像他。”
“是他,我姨姨家的孩子。”三姑回他。
“我们都在一个班里,现在他都娶媳妇儿了,我们都还没有上完学。”于斌磊感叹。
“村里人过事儿都早,刘长秋还不算最早的,秀萍比他结婚还早俩月,现在都有孩子了。他结婚那天,我还给他撒麸子了,秀萍结婚我也去送她了。”三姑说道。
“秀萍都有孩子了?她不是上了小师范吗?”提起同学,于斌磊又站住了。
“毕业没几个月就结婚了,正好碰上放假,我就去送她吃席了。她婆家的村子,离我们这儿好几十里地。”
站在门口,三姑想起了秀萍结婚那天发生的许多事情。嫁妆,婚车,还有闹新娘的人,不过,这些,她一句也没有给于斌磊说。
大学开学报到的日子,是 九月六号七号这两天,这时候家里有工作的,都开始开学上班了。爷爷和奶奶,有代销店和蒸馍馍送馍馍的事情羁绊着,送三姑去大学的任务,就落到了二姑和二狗子身上。为了让三姑早点儿适应新环境,二姑和二狗子带着三姑,五号就从家里出发了。在省城住了一晚,第二天早上,他们一起来到了三姑的学校。
辛星是上一年来的医科大学,今年就要上大二,他开学比三姑早几天。知道三姑六号到,辛星早早就请了假,三姑和二姑来的时候,他已经在门口等着了。一看到三姑,他就走过来,接过三姑手里的旅行箱。
“刘清素,你这是要搬家啊?带了这么多行李,怪不得你说两个行李箱装不下。”
也不怪辛星吃惊,别人来上学,都是带衣服被褥。三姑不但带了从现在到冬天的衣服,毛巾被,薄被子和厚被子还有大褥子小褥子,就带了两个大包袱。光高中的课本,也装了满满的两个大书包,加上文具和洗漱用品,又是满满当当的一个大书包。
“看看什么都有用,装着装着就多了。”三姑不好意思地摸了摸脑袋,“我还带了一小果(用糖和油和面炸成酸枣儿大小的小点心)和麻叶(用红糖水和面,擀成面皮炸出来的小点心),一会儿安顿好了,我给你拿点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