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王濬站在场中,手中长剑斜指地面。

突然他如离弦之箭般率先冲出,长剑直奔文钦所在的位置,剑尖颤动间,竟分出三道剑影。

文钦眸子深处精光一闪,单手负于身后,弯刀自下而上斜撩而起,刀剑相击,顿时火花四溅。

王濬只觉虎口一麻,心中暗惊文钦力量之大。

王濬不敢怠慢,长剑挥舞间将周身护得密不透风,刀剑撞击声不绝于耳,转眼间两人已交手十余回合。

见自己久攻不下,王濬忽然变招,长剑由刚转柔,抵近攻击击破文钦的防御。

文钦眼中闪过一丝诧异,弯刀忽然脱手而飞,在空中划过一道诡异的弧线后,直袭王濬的后背。

王濬大惊,连忙撤剑回防,但此时文钦已经伺机近身,一掌拍向了他的胸口。

“砰”的一声闷响,王濬连退好几步才稳住身形,胸口隐隐作痛。

而反观文钦,则是气定神闲地站在原地,并收回了飞奔出去的弯刀。

“好强!”

王濬倒吸一口凉气,努力压制胸口翻腾的气血。

“小娃子剑术精妙,颇得几分王家剑术的真传,但可惜...”说着,文钦轻声一叹。

“可惜什么?”

“可惜过分追求华丽的招式,忽略了剑术本身的杀意。”

王濬眉头一皱,心中有些不服气。

他自幼习剑,在年轻一辈中几乎难逢敌手,今日又怎肯轻易认输?

“那便再来!”

说完,王濬剑法再变,使出了王家剑法的最后一招。

紧接着,铺天盖地的剑影朝着文钦所在的位置倾泻而去,文钦镇静自若,弯刀如毒蛇吐信,直击王濬的要害部位,王濬想要撤剑格挡,谁知文钦再次变招。

紧接着,弯刀如灵蛇出洞,以一种诡异的路线,直抵王濬的咽喉。

那刀尖在距离皮肤寸许处戛然而止!

刀尖处冰冷的寒意,几乎让王濬脖颈间的汗毛倒竖。

场中寂静无比,鸦雀无声。

王濬僵在原地,喉结滚动间,长剑自手中滑落,“当啷”一声掉在地上。

“我...我败了。”王濬声音干涩道。

文钦收起弯刀,弯刀入鞘而立,对着王濬道:“你很强,假以时日,你的剑术定会在我之上!”

“好!”

见胜负已定,众人齐声鼓掌喝彩。

“精彩!”

刘禅缓步走出,抚掌大笑。

众人见刘禅亲自前来观看武试,暗暗一惊,随即冲其抱拳拜道:“吾等见过陛下!”

“好一个武道盛宴,今日朕算是见识了我大汉之英才!”刘禅摆摆手,笑着道:“诸位不远千里来到成都参加科举,朕甚感激,无论本次比试成绩如何,诸位都无需气馁...”

“正所谓友谊第一,比试第二...”

“今日所有考生,无关名次,都可在长乐殿宴饮,排名靠前的武者,朕亲自为其颁发奖赏。”

众人闻言,皆兴奋不已。

“多谢陛下!”

......

......

未央殿内,檀香缭绕。

刘禅斜倚在龙椅上,指尖轻敲着金丝笼,笼子里面两只蛐蛐正斗得欢实。

文试比武试结束的要早一些,尚书令费祎批改考卷已有三个时辰,他在批阅考生的策论时,发现了几份写的不错的文章。

“陛下,这次科举文试,出现了不少好的策论。”费祎看向刘禅说道。

刘禅的目光从蛐蛐上移开,抬头看向费祎道:“是嘛,读来听听。”

费祎取出一份考卷,拿到刘禅面前:“陛下,比如这篇文章,策论的主题为《法训》,论法治与礼法相结合,文章见解独到,开篇这句‘法者,国之衡也’,直击人心。”

刘禅扫了考卷一眼,这玩意儿他真不懂,只好漫不经心的问道:“谁写的?”

费祎回道:“署名,谯周。”

“谁?”刘禅猛地直起身子,显然来了兴致。

“谯家,谯周。”

刘禅接过考卷,目光扫过那工整的字迹,脸庞诧异道:“竟然是他。”

费祎有些摸不着头脑,蹙眉道:“陛下对这少年很熟?”

很熟?

那可太熟了!

历史上的刘禅,就是听从了谯周的建议,举城向邓艾投降,自此蜀国灭亡!

谯周此人,师从名儒杜琼,博学多才,精通经史,当地人称“蜀中孔子”,可见其才华横溢,学识不浅。

然而,他是继李严之后,又一个反对北伐的人!

谯周与姜维,这两人可以说是政治上的对头。

不过谯周的声望在蜀中相当高,他有两个非常牛的学生,第一个叫做罗宪,第二个叫做陈寿。

没错,就是编写《三国志》的作者,陈寿。

按照时间线推断,陈寿和罗宪,这俩人现在还处于孩童时期。

“有意思,朕倒想见见此人了……”刘禅含笑道。

谯周,未来的蜀中大儒。

这种潜力股,刘禅自然是要见的。

“陛下不急。”费祎又取来两份策论,交到刘禅手中,“这里还有两份策论也颇为出奇,不如陛下都看一看……”

刘禅打开第一份考卷,映入眼帘的,先是四个大字。

平交州策!

刘禅眼前一亮,如今整个荆南已定,蜀汉东部战线的下一个目标,就是远在千里的交州!

而此番策论,出现的正是时候!

“这份《平交州策》,出自于何人之手?”刘禅眨眼问道。

费祎翻看考卷姓名,轻声道:“薛综。”

刘禅点点头,前些时日,他与薛综等人在天策府曾有过一面之缘。

“另一份策论写得也不错,题目为《边防策》,出自严畯之手。”费祎继续说道,“严畯曾在东吴任过职,熟悉江东地形,对江东边境布防研究的很透彻。”

刘禅粗略地扫过两份策论,笑着道:“不错,我大汉此刻正缺此等人才!”

旋即刘禅起身踱步,看向费祎道:“费叔,这次科举,总共选出多少可以直接安排官职的贤才?”

“文试武试合计三十余人,可直接安排官职,其中不乏魏吴投奔而来者,看来陛下开创科举,招贤纳士的举措,已初见成效。”费祎笑着说道。

刘禅点点头,他缓步走到殿门前,看向蔚蓝的天空道:“费叔,传朕旨意,明日早朝,召所有及第者入宫,朕要亲自为其授官。”

“是。”

此时,殿外一名侍从步履匆匆而至。

侍从见到刘禅后,伏地而拜:“启禀陛下,霍都尉回来了。”

刘禅先是一怔,随后大喜,连忙道:“快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