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几日吴军军营里的灶台不减反增,每日炊烟袅袅,竟比往日浓郁了数倍。

正午,黄权站在城头远眺时,发现了这一情况,眉头不由得紧蹙,深邃的眸子深处闪过一丝冷芒。

于是,他立刻派出斥候查探。

而查探后的结果,跟他所判断的基本一致。

“擂鼓聚将!”黄权朝着鼓兵大声喝道。

紧接着,牛皮大鼓在军营当中被隆隆敲响,连校场地面上的沙粒都在微微跳动。

三通鼓罢,南郡城内所有校尉以上将领,都来到中军大帐等候将令,主帅黄权走进帅帐内,众将纷纷朝他抱拳行礼。

黄权站在大帐主位前,缓缓扫视众将,随即沉声道:“据前方斥候来报,连日来吴军营内的灶台数量不减反增,每日练兵吆喝的气势也比往日高昂了不少,本帅猜测,孙权定是得到柴桑城被攻下的消息,准备撤军回援...”

“孙权故意增设灶台,迷惑我们,此举乃虚张声势,让我等以为东吴的援军已经源源不断的奔赴南郡城,令我等不敢贸然出击...”

黄权猛然转身,大步走到沙盘前,大声说道:“可本帅偏要剑走偏锋,准备今夜袭击吴军营寨!”

说着,黄权中气十足的大声喝道:“众将听令!”

轰!

一阵甲胄的撞击声响起,众将士抱拳齐声道:“在!”

黄权从竹筒中抽出令牌,目光投向廖化:“廖化将军,命你部率领一万兵马,于今夜子时攻打吴军营寨,不必佯攻,全军冲杀吴军营帐!”

廖化接过将令,抱拳道:“得令!”

“关平将军!”黄权看向身旁的关平,高声道,“命你部率领五千骑兵取乌林,孙权此次仓促回师,是迫于形势,不会留下重兵把守乌林,本帅猜测此时的乌林渡口必定空虚,五千骑兵取乌林足矣!”

“末将得令!”关平领命道。

黄权抬头看了他一眼,当即补充道:“将军若有余力,拿下乌林后,可直接渡江北上取樊口,此地乃东吴粮仓所在,若能一把火全烧了,孙权南下的这几万大军,怕是要饿着肚子追击我们陛下了。”

“好!”关平眸子深处精光一闪,抱拳应道。

紧接着,黄权又将令牌交到周仓手中,命令道:“乌林收复后,周仓将军率领本部兵马东进,接管柴桑城。”

话音刚落,谋士马良看了黄权一眼,有些不解道:“将军,柴桑城被攻占,必定会向孙权求援,孙权得到消息后,难道不会分兵再夺回柴桑吗?”

“不会。”黄权坚定地说道,“依孙权的性格,知道陛下就在江东境内之时,必会调动所有兵马,寻找陛下的踪迹...”

“此时的他,如同在赌桌上输钱的赌徒,会不惜一切代价,靠一场大局逆转翻盘。”

“他的眼中,只有陛下这支奇兵!”

“这个时候,他已无暇顾及丢掉的城池,更不会分兵去救...”

停顿片刻,黄权扫了众人一眼,继续道:“而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抢占地盘的绝佳时机。”

听到黄权的分析,马良觉得在理。

“诸位。”黄权的声音沉稳如钟,缓缓说道,“陛下曾经说过,待他深入敌境后,我军所有的军事行动,将围绕他缓缓展开,既然陛下破了柴桑城,我等又岂能有不收之理?”

闻言,众人纷纷点头,同意黄权的意见。

黄权面色坚毅,他的声音继续在大帐中回荡:“本将军率本部三万兵马,即日开拔东吴,挥师直奔建业城...”

“开拔后各营即刻整军待命,骑营先行,步营随后,于乌林渡口集结,乘战船一路东进,日行八十里,遇敌则战,遇城则攻...

“凡军机要务依照战场形势而定,任何人不得擅自行动,与吴军决战之时,不得恐慌,不得喧哗,更不得畏战后退...”

“违令者,斩!”

众将抱拳应诺,行礼后三三两两散去。

深夜,月色如墨。

南郡城头火把林立,子时时分,一支万余人的蜀兵部队迎着夜色,直冲吴军营寨。

蜀兵的夜袭太过突然,许多吴兵还在沉睡之中,听到四周的喊杀声,顿时被惊醒。

无数火把朝着吴军营寨飞来,光亮瞬间照亮了整座军营。

“狗杂碎,才这么点人,黄权将军猜测的没错,果然是座空营!”廖化咬着牙冷笑道。

“弓箭手准备,放!”

无数搭箭拉弦的声音,在静谧的黑夜中显得格外清晰。

紧接着,无数箭矢如狂风骤雨般,直奔吴军营帐。

“左右侧翼,迂回包夹,不能放走任何一个敌军!”廖化抽出腰间的长刀,猛声暴喝,“中军,全力攻杀!”

“杀啊!”

守兵不足千人的吴军大寨,面对蜀兵主力的冲杀,基本没有还手之力。

半个时辰后,厮杀的呐喊声逐渐弱了下来,战事也进入了收尾阶段。

站在城头上观望的黄权,看到这血淋淋的杀伐,忽然笑了。

他的猜测,果然正确!

就在廖化夜袭吴军营寨的同时,关平率领的骑兵部队也抵达了乌林渡口,此时的乌林守兵不足五百人,关平毫不客气地将它们全部吃掉。

紧接着,关平带领将士们登上战船,并调转船头一路向北,直奔樊口而去...

翌日,黄权率领本部兵马,渡过乌林,抵达赤壁。

而孙权的吴军,已经沿长江一线,来到庐江郡境内。

......

......

就在孙权和刘禅在江东境内如火如荼较量的同时,西北潼关一线,诸葛亮与司马懿的宿命之战也即将来临。

建兴六年夏,诸葛亮兵分三路,率长安、潼关共计三万兵马,进攻函谷关。

见此形势,司马懿下令全军将士不得出战,在函谷关内安营扎寨,与诸葛亮展开对峙。

历史上,司马懿擅长防守战,仅仅坚守不出这一招,诸葛亮对付他,不知费了多少心思,又是木牛流马,又是送女装,又是引蛇出洞...

反正在司马懿的思维中,既然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那就一个字。

拖!

如果再强加一个字,那便是...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