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所都可以撤,此等衙门有何不可?”
崇祯脱口而出,显得极其随意。
他这一说倒清浅从容,臣子们听起来就如雷贯耳了。
内阁几个大臣比较了解天子作风,一年来早都习惯,不过还是感到骇人听闻。
“卿等勿忧,朕只是作个比喻,此类衙门做不到一刀切,但可予以整合或慢慢取缔!”
臣子们闻言,一下子放心不少。
天子做事雷厉风行,万一马上就要怎么怎么,还真不一定跟得上节奏。
只要是徐徐图之就不怕,总有个过程去适应。
其实关于重组衙门这事儿,归途中崇祯就在酝酿,还罗列出部分条款,只是未对旁人提过。
按现如今这种势头,单以现有六部运转已经难以消受了,将逐渐不堪重负。
隋文帝创建尚书六省,六部体制于唐朝发展完善。
宋、元、明有所微调,但都大同小异。
若仅局限于农耕经济,满足士大夫吹嘘的所谓“四海升平”,那么此等规制毫无问题。
可崇祯是谁啊,他的所有革新都打破了千年旧制,衙门机构自然得与之配套。
六部当中目前户部最为庞大,黄册和鱼鳞册就够他们喝一壶了,还要管钱粮税收,运筹一切朝廷收支。
朝会上宣布增设地方财政司,就是想在现有框架下规范体制,顺便给户部减轻些许负担。
如今最清闲的反倒是以往处于风口浪尖的兵部,变得比工部还要闲。
自去年设立军机处起,兵部实际已经沦为打杂衙门。
筹划战事之权、调兵权、任免职权都归了军机处和皇帝。
只有驿站、后勤粮饷调配还在做,但都处于军机处统筹之下。
原有所属兵器制造作坊,连同工部相应作坊都归入大明制造局,兵部已名不副实。
按照崇祯筹划,未来等同六部的衙门,至少要延伸成十个,随着时代发展还会更多。
如此王朝方可权责分明,专攻某一个领域。
至于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就不用提了。
祭祀、膳食、养马、各类排场等,没必要那么高大上。
像太仆寺这种养马机构,实际都在给燕云马场打工,早都失去存在的意义。
几大寺一年到头也没多少事可做,官阶还那么高,养一群作用不大的人纯属浪费。
这些为皇帝服务的机构,完全可以整合成一个部门。
就好比蒋校长侍从室之类即可,部分职权予以取缔或分配到其它衙门。
见大员们神色各异,想必脑瓜子直转,崇祯浅笑:
“朕近段时日时常思量,我大明必会蒸蒸日上,现有朝廷衙门需扩充、整合、取缔三者相结合,如此方能良性循环!
当下还可勉强为之,然三两载后必定独木难支,朕需要重新制定规制!
六部可分作九部、十部乃至十余部,九大寺可以整合为五寺、两寺,甚至撤销部分衙门。
凡事不可抵近方病急乱投医,应高瞻远瞩尽早未雨绸缪,卿等以为呢?”
臣子们纷纷拱手,但没有一个人发声,大家都在咀嚼这番话表露的涵义。
天子说得很明白也很在理,只是一时半刻不知从何作答。
“陛下,臣惭愧,六部参差不齐,忙与闲两级分化,尤其户部琐事繁多,常常疲于应对。
部分衙门则事务偏少人员冗余,臣身为首辅难辞其咎,请陛下责罚!”
孙承宗露出愧色,处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总得表表态。
当然,他提到的都是事实。
“哈哈哈,旧制承继千余年原本无错,乃朕革新速度过快了。
除开帝王谁有魄力与资格推进?又有谁敢强硬改之?”
崇祯语速不紧不慢,笑容中带着勉励与自嘲。
“朕自愧不如隋文帝深谋远虑,亦赶不上唐宗宋祖之洞若观火,然朕知晓大明需要什么。
凡对大明有利之事朕都会去做,且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若天下人不理解,守旧之官员出言抨击,就骂朕一人足矣,与先生何干?”
“陛下......”
孙承宗泛出阵阵感动,差点热泪盈眶。
这么多年了,朝堂上上下下都说天子毫无担当,老爱发怒总喜欢甩锅。
这一年来火爆脾气没有改,但分得清是是非非。
最大的改变就是胆大心细一点不怕死,对便是对错就是错,还勇于承担一切责任。
他老孙为大明做了很多事,若没有天子顶在最前面,他哪里做得到游刃有余。
“陛下英明!”
臣子们也被触动了,一句英明便是最真诚的响应。
“朕说过徐徐图之那便不会急于求成,朕准备分为三步,全面规整大明中枢!
朕意本月之内,务必完成除大理寺以外之八大寺、通政使司相应权责整合。
第二步在今年内对六部、督察院予以扩充及拆分,朕会列出轻重缓急。
第三步利用两至三年光景查漏补缺,最终形成符合大明需求之新中枢体系!”
“陛下英明!”
臣子们连忙附和。
天子肯定不是一时兴起,显然早就在筹划了。
新东西听一听无妨,都静静等着下文。
“王承恩!”
“奴婢在!”
“将朕于路上写的文稿取来!”
“遵旨!”
王承恩转身,从一旁箱子中将一份卷宗翻出。
“此乃朕思虑多次形成之策略,皆在精简不必要之衙门,使其形成合力务实避虚。
大明需要彻底破旧立新,大伴给卿等念一念吧。”
“奴婢遵旨!”
王承恩拿起稿件,一页一页阅读起来。
里面的内容很多,大致归纳的意思有五大点。
其一,撤销太仆寺,所有军马归各路军队自行管理,皇家御马交由燕云马场饲养。
所有底层人员归入马场,官员分流六部择优录用。
其二,钦天监归入大明科学院,其品级不变,纳入科学院科研系统。
其三,撤销光禄寺、太常寺、鸿胪寺,三寺合并为一个衙门,统称“皇家事务司”。
主官称之为司长,官居正四品,原各寺职能不变,改为光禄局、太常局、鸿胪局。
三局局正正五品,无关紧要之下属职岗一律裁撤。
其四,撤销通政使司和翰林院,二者相关职能归入内阁,统称为“国务秘书处”,并对部分官员进行分流。
其五,撤销国子监,改名为京师大学堂,其品级维持现状,归礼部直管。
国子监所有学子需考核后方可继续于大学堂深造,否则视为结业,但不授予任何功名。
大明新建大学的事务已经在进行当中,京师大学堂按礼部筹划进程不变。
接近两刻钟文稿念完,众人听得目瞪口呆心惊肉跳。
天子动作实在太大了!
这还仅是所说的第一步,后续两步阵仗绝对不比这个小。
今日除了大理寺卿外,没有其它寺官员参与。
若许誉卿、蒋德璟两个天子亲自提拔的寺卿听到衙门都没了,该作何种感想?
另外通政使司长期被天子绕过,自通政使马思理被温体仁贬去地方,去年开年刘宗周短暂代理过外,通政使一直未任命。
通政使司渐渐只剩下传递一般文书和归档职权,后来活计也全被内阁行走替代了。
衙门壳子还在,实则徒有虚名。
而翰林院是最惨的,等同于掌院的翰林学士陈演,曾多次上书开经筵,天子理都没理。
那家伙跟着李弘济叛乱,现在都还蹲诏狱呢。
加上天子长期在外南征北战,翰林院想开都没法开。
如今对于修撰史书方面,历代前辈们早都帮他们做完了,仅偶尔帮忙起草诏书之类闲事可做,同样有名无实。
国子监就更不用说了,去年起从未新进过一名学子,学子们闹了几次事被收拾掉若干人,皇帝对国子监无比厌恶。
现在天子想改一改规制,看起来一切似乎都无错。
阁中鸦雀无声,一个个臣子冥思苦想。
天子既然敢这样干,就不怕下面反对。
去驳斥或质疑没有任何意义,臣子们都在思考由此带来的好处与弊端。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
过了好一阵,礼部尚书刘宗周起身拱手。
“讲!”
“陛下,光禄寺、太常寺、鸿胪寺彰显君王权威,改寺为局降低品级,臣以为是否有损......有损帝王威仪。”
听得出他语气小心翼翼,崇祯也不愿去计较。
刘宗周一向崇尚礼仪,虽站队皇权思维上也发生了很大改变,但在他的心中始终认为,皇家形象不容任何亵渎。
天子撤销几个衙门都可以不论,降低品级就相当于皇室自降身份,这与他根深蒂固的儒家理念,发生了莫大偏差。
当然,从这段话也可以听出弦外之音,他对翰林院、通政使司、国子监调整并无异议。
崇祯一脸笑眯眯,放下茶杯缓缓道:
“天子天子,上天之子,代表着神权与军政大权,然抛开神权光环,朕还不是吃食五谷杂粮,饱尝人间烟火。
所谓万万岁长生不老,都仅仅儒家礼节表达对永生之奢望。
奢望终究是奢望,说好听点乃精神寄托,永远当不得真。”
这句话饱含深意,不轻不重实则已经非常露骨,算是对刘宗周隐晦地进行回应。
华夏几千年传统思维,早已将君权至上印入骨髓。
可当一朝天子一朝臣,一个王朝陨落之后新的王朝诞生之时,过去种种仅为过眼云烟。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太禁锢于规矩之中并非好事,更何况可有可无之缥缈物。
部分臣子释然了,刘宗周也不便再多问,再说下去就跟黄景昉类似了。
天子破旧立新绝非眼前所知这么点,恐怕未来多年,都将处于漫长的革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