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李姓青年见状冷哼一声,轻车熟路地戴上自己的拳套。

而后没有丝毫客气,他先大喝一声,猛地朝姜淤泥冲去,直接朝姜淤泥的面门挥了个直拳。

其拳风凌厉,带着点破空声。

周围的青年都不禁惊呼,暗暗为姜淤泥默哀。

因为两人都没有佩戴护具,所以他们估摸着李姓青年这一拳下去,姜淤泥估计得落得一个鼻青脸肿的下场。

李姓青年心里更是得意——这一拳他用了七分力,一般的、以娱乐为主的搏击爱好者根本躲不开。

显然。

他自然而然地把姜淤泥和唐颖梨归为娱乐搏击一类。

毕竟。

姜淤泥和唐颖梨两人的外貌看上去就娇生惯养,不像是会脚踏实地练习搏击的样子。

可就在他的拳头快碰到姜淤泥鼻子的时候。

姜淤泥突然侧身,动作快得像一阵风,轻松躲过了这一拳。

他甚至还腾出右手,在李姓青年的胳膊上轻轻拍了一下,像是在嘲讽“太慢了”。

青年一愣,脸上的得意瞬间僵住。

他没想到姜淤泥反应这么快,连忙收拳,又出了个组合拳,左拳打腰,右拳打胸,招招都照着搏击教材里的标准动作来。

但在姜淤泥眼里,这组合拳简直破绽百出。

他当年在地下拳台练的就是“野路子”,专打破绽,跟高级拳手相比,青年的招式太“规矩”,也太好预判了。

而李姓青年的实力大概也就相当于城东擂台低级拳手里的中上水平。

只见姜淤泥脚步轻盈地躲闪,偶尔抬手格挡,每次都精准地挡在青年的拳头上。

他的力道不大,却像堵墙似的,让青年的拳头根本用不上劲。

他并没有打算一招秒杀眼前的李姓青年。

因为那样的话,李姓青年只会感到震惊,不会感到无地自容。

他只会把原因归结为对手太强大,恨他扮猪吃老虎让他丢脸。

所以他需要让李姓青年逐渐感到无力,从而慢慢瓦解他心中的骄傲和张扬。

这样才能给予他更为沉重的打击,让他更清楚地明白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不要问他为什么会这么了解李姓青年的心理,问就是这段时间学习心理学的成果。

果不其然。

只见李姓青年越打越急,额角的汗顺着脸颊往下流。

他本来想在唐颖梨面前好好表现的,结果打了半天,对方像条泥鳅一样,连姜淤泥的衣角都没碰到。

反倒是他自己累得气喘吁吁,胸口像是压了块石头。

不过,姜淤泥的攻击对他也没有造成太大威胁就是了。

至少他是这么认为的...

他咬咬牙,继续对姜淤泥展开进攻。

可随着他不断进攻,他愈是发现——自己拿姜淤泥似乎没有丝毫办法。

并且姜淤泥表现出一副风轻云淡的样子,这是他最无法接受的。

他可是省赛三等奖啊!竟然奈何不了一个以搏击为娱乐的花架子!

开什么玩笑!

一瞬间,他抓住姜淤泥的一个破绽,并使出了自己最擅长的扫堂腿,想以此把姜淤泥绊倒。

然后把姜淤泥按在地上暴揍一顿,看他还怎么闪避。

这招他大概练了有两年半,放倒过不少同校的对手,大多数情况下都是无往不利的。

不料。

姜淤泥却忽然俯身,左手猛地抓住青年的脚踝,右手顶住青年的膝盖,同时借助青年的力量扭胯甩臂。

青年的身躯顿时离地而起——只听“嘭”的一声闷响。

青年壮实的身躯直接被掀翻,重重摔在擂台上,震得周围人都下意识后退了半步。

周围瞬间安静了,紧接着爆发出一阵惊呼。

青年趴在擂台上,半天没缓过劲来。

他胳膊肘磕得生疼,后背也麻了,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抬头看向姜淤泥,眼里满是不可思议。

紧接着。

他恼羞成怒道:“你……你这是什么招式?根本不是正规搏击动作!”

姜淤泥站在他面前,居高临下地看着他,语气平淡:“没什么招式,就是普通的实战技巧。”

方才他看似“搬山倒海”花了许多力气,但实则他根本没用力,

他是用李姓青年的力量借力打力。

李姓青年挣扎着爬起来,脸涨得通红,又羞又恼,他感觉此刻自己脸上火辣辣的疼。

方才的他还打算装13。

方才的他还跟底下的人说“教学局”。

方才的他还妄想在唐颖梨面前展示自己的魅力。

结果如今反手被人家甩飞,落得一个如此狼狈的下场。

他看着姜淤泥,还想再打,却见姜淤泥抬手。

他平淡道:“要不别打了吧?点到即止?”

可就是这种平淡的语气,瞬间激起李姓青年的愤怒,他感觉自己被姜淤泥轻视了。

更让他接受不了的是,明明他才应该是嘲讽姜淤泥的那一个。

更何况,台下有这么多人看着,他现在说不打,岂不是变相示弱?

他甚至觉得姜淤泥刚刚只是运气好,才被他恰巧预判到自己的动作。

想到这里,他眼神一狠,陡然朝姜淤泥冲去。

“才哪到哪呢?战斗还没结束呢!继续!”

见此。

姜淤泥挑了挑眉,他心里暗道:果然上当了。

书上说——

人受刺激后冲动的心理,本质是情绪脑瞬间压倒理智脑 的本能反应,理智来不及介入,情绪直接驱动行为。

这种心理状态有三个核心表现:

一是情绪“ hijack ”(劫持):刺激出现时,愤怒、委屈等情绪会瞬间占据大脑,像“短路”一样让理智失去控制。

此时满脑子都是“发泄”“反击”,而非“后果”。

二是思维窄化:受到刺激后,人的注意力会死死盯着刺激源,比如对方的某句话、某个动作。

从而看不到其他信息,也想不到“有没有更稳妥的方式”。

三是行为“即时性”:动作或语言会跟着情绪“脱口而出”“随手做出”,比如忍不住怼人、打人。

等事后冷静下来才会意识到“刚才太冲动了”。

而此时李姓青年的行为显然完全符合上述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