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因为九卿六部的这十多个人出发去威海卫,到现在乘坐火车回京,时间也仅仅过去了十天而已。

也就是说,他们快马加鞭赶到天津港,再转坐船去威海卫,花了起码有六天的时间。

可他们坐火车日夜兼程只用了三天不到,就从威海卫赶回了京城。

这若是运送军事物资……

嘶!

所有人顿时觉得倒吸一口凉气。

哪怕只运送一半的距离,也能极大地缩减时间。

这一刻,众人再看向眼前的钢铁巨兽,眼神都变了。

康熙也不例外。

年岁大了以后,他确实不如年轻的时候有雄心壮志了,一门心思只想守着现有的一亩三分地。

但他不想对外扩张,也不仅仅因为没有雄心壮志,而是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

有句话叫做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之前打仗,光是前期筹备,有的时候都要花上几个月,甚至大半年的时间。

否则军队一旦断粮,战败基本上就是板上钉钉的事了。

而且,之前传个消息都得靠人力,就拿威海卫来说,如果当地发生叛乱,他在京城中收到消息最起码也得四五天之后。

这已经是极限速度了。

可有了眼前的火车,传递消息的速度都快了一倍。

调拨军队和物资的速度甚至快了十几倍。

就算如今的大清地域扩充一倍,有了火车,治理起来也不会太过艰难。

康熙忍不住上前几步,摸了摸火车头的铁皮。

冰凉的触感从掌心传递到康熙的心头,他不由得深吸了口气。

他知道,仅仅凭借这一样东西,胤礽未来的成就便不可能会比他低。

走到如今这一步,他心里不后悔那是假的。

如果他这辈子,能按照最初听到胤礽心声时发下的宏愿,一直信任胤礽,不猜忌,或许这功勋就能记在他的头上了。

康熙忍不住回头看向胤礽。

发现后者也在看他。

胤礽脸上挂着和煦的笑意,但他清清楚楚地感受到,那笑意之中没有半分和善。

有的,只是对他的嘲讽。

康熙一颗心跌落谷底,再没了参观火车的兴致。

“皇上,我们带了些海鲜,都是前两天出海捞上来的,我们用了不少冰块,应该还新鲜着,您看……”

徐超提起车上带到京城的物资,眼里闪着光。

他是正经满洲出身,当初被挑中去威海卫,他心中是不愿意的,然而一晃十多年过去了,他已经在威海卫安了家。

如今回京,他居然有种衣锦还乡的感觉。

等皇上参观完火车,他肯定得提着东西去儿时玩伴那里坐坐。

也不知道他们如今过得如何了。

应该不至于还在赫舍里家做工吧?

徐超的想法胤礽并不知晓,听闻他们带了海鲜,心中的兴致一下子提了起来,

“快去搬下来,让朕瞧瞧!”

火车上的乘警帮着徐超等人将海鲜都搬下来,几口木箱子一掀开,里头花花绿绿的鱼类、龙虾,以及各式各样的扇贝,牡蛎就都映入了众人眼帘。

作为京官,即便这些人自诩见多识广,但这么多的海鲜种类他们也基本上都没见过,更别说吃了。

天津那地方是有海货,不过每年送到京城的海货也不多,还大部分都是干的,因为现在冬捕的难度太高了。

夏天捕捞上来的海鲜若是不及时晒干,很快就会腐烂发臭。

现在他们见到这新鲜的海货,眼睛都撑大了几分。

胤礽弯下腰,将一只个头比他脑袋还大的龙虾提起来,

“哟,这么大个儿的龙虾都捉到了,不错啊!把这些都送到宫里去,今天中午,朕要设宴款待众卿!”

随后,胤礽叫来护卫将海鲜都送走,然后带着百官上了火车参观。

还让人将火车启动,载着众人走了一里多地。

让百官吃惊的是,这火车外头声音“哐当哐当”的,但坐起来却几乎感觉不到颠簸。

这可比坐马车舒适多了。

这下子,众人再看向围在胤礽身边的工匠们,眼中就只剩下了钦佩。

这个时代士农工商的等级划分还是非常严重的,当上官的人基本都看不上其他阶级。

当然能给他们带来利益的人除外。

朝中百官见识到了火车的便捷以后,便不再整日的蹦哒着哭穷,不想花银子铺设铁路了。

胤礽便要求工部配合威海卫培养铁路工程师,以京城站为起点,先向天津铺设铁路。

江浙、福建、广东一带的铁路也在规划当中。

至于蒙古新疆等地,那些地方地广人稀,胤礽打算先把优先级往后放。

现在最主要的,还是要布局沿海地区,大力发展海上贸易,吸纳世界各地的资金,加快研发新式武器的进程。

倭奴只是第一步,历史书上有记载的,侵略过华夏的国家,胤礽一个都不打算放过,华夏遭受过的一切,胤礽也打算让那些国家挨个体会一遍。

否则难消他心头之恨!

时间很快便来到了襄逸七年。

这三年里头,大清境内商业蓬勃发展,老百姓的日子也越来越好过了。

弘晟在胤礽的指导下,成功在京城建立了第一所小学,要求京城里头,所有百姓出身的六岁儿童都要去学校读书习字。

小学只教汉字、算数和思想品德,上六年学之后,便统一进行中学考试。

中学的录取率是十进一。

胤礽要筛选出在算学和文学一道上极有天赋的人,淘汰率就不能太低。

否则他办学的成本就太大了,以如今朝廷的收支,根本负担不起太多人免费读书。

起初,朝中清流是极力反对这件事的。

毕竟他们能读书,也是靠着祖上几代的积累,传承下来的机会,那些泥腿子出身的人凭什么与他们有一样的起点?

朝堂上的清流文官仿佛在一夜之间就联合了起来,吵吵嚷嚷着反对诚亲王开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