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列车在高架轨道上平稳滑行,窗外“加州海岸”的阳光、沙滩、懒洋洋的海狮群,像一幅活的海报。

但阳光没持续多久。

前方出现一座巨大山体,一个漆黑的隧道口像巨兽张开的嘴,静静等着。列车没减速,直接滑进去,窗外的阳光和声音瞬间被黑暗吞没。

这次黑暗没持续太久。

几秒后,隧道深处浮起一抹幽蓝,像黎明前的微光,迅速扩散。

列车最终停靠在一座仿佛建在海底两万里的车站。

车门无声滑开。

那一瞬间,像有堵无形的墙把外界全隔开了。车厢里的暖意和微风消失,空气变得冰冷、干净。

“我靠……”婷婷第一个跳下车,刚想惊呼,话到嘴边却自己捂住了嘴。她瞪大眼睛环顾四周,然后猛地抓住潇潇的胳膊,用气声说:“潇潇!这里……感觉呼吸声大一点都是对这里的亵渎!太……太安静了!”

她的反应不夸张。

这里不像车站,更像沉入深海的古老神殿。

整个空间被一种静谧、高饱和的“克莱因蓝”笼罩,纯粹而深邃。穹顶极高,是一整块看不到拼接的弧形玻璃,玻璃外是缓缓流动的虚拟“海水”,偶尔有巨大气泡升腾。几束柔和的光线模拟阳光穿透数百米深海水,在地面投下缓缓摇曳的斑驳光影,慢得像时间在爬。

除了远处若有若无、仿佛来自灵魂深处的鲸鱼长鸣,整个空间再无一丝杂音。

潇潇没立刻说话,甚至忘了直播。她举着手机,像虔诚的记录者,缓缓转了一圈,用镜头把整个车站的空灵与宏大传递出去。过了很久,她才凑近手机,用比图书馆还低的声音说:“家人们……我们到了。这里是‘沧海站’。我不知道怎么形容,这里不像功能性车站,更像……水下遗迹,或者献给海洋的艺术馆。你们看这个穹顶,这光线……绝了。”

直播间弹幕在短暂沉寂后,近乎刷屏地爆发:

“救命!这美学直接把我摁在地上摩擦!这是车站?这是亚特兰蒂斯吧!”

“我宣布,青瑶山庄美工部就是我心里的神!前面阳光多治愈,这里氛围多神圣,节奏感拿捏得死死的!”

“主播别说话了,用心感受!我已经把声音开到最大,在听那鲸鱼叫了!”

“我在地铁里看这段,差点跪了。”

“这画面,我直接截图当壁纸。”

“青瑶山庄:要卷就卷视觉系统。”

阿佐没抬头看穹顶,职业习惯让他更关注脚下。他蹲下身,用手指触摸地面,粗糙的质感从指尖传来。

“这地面是真实的火山岩,没经过精细打磨,保留了最原始的质感。”他对着镜头分析,“但你们看,岩石的缝隙里……”他指着地面上像星河般流淌、发出微弱蓝光的线条,“……这些是自发光的光纤材料,被精准地镶嵌进去。既起到视觉引导作用,又没破坏整体的幽暗氛围。这种工艺,成本高得吓人,但效果,顶级。”

马建国大哥的关注点更朴实。他没研究地面,也没看天花板,注意力被站台边缘那些奇特的座椅吸引了。那些座椅是一节节打磨得温润光滑、像象牙白玉的巨型“骸骨”造型。

“嘿,”他好奇地走过去,伸手摸了摸光滑的表面,“这椅子咋长得跟恐龙骨头似的?坐上去不硌得慌吗?”

弹幕里立刻有人回应:

“那个骨头椅子!我赌一百块是某种古生物的骸骨复刻!”

“马大哥的关注点永远这么朴实。”

“这椅子坐上去会不会有仪式感?”

就在众人被这些充满想象力的细节分散注意力时,从下车后就一言不发的“踏遍千山”,却做了个出人意料的举动。

他既没拍照,也没四处乱看,而是双手抱在胸前,静静站在站台中央,闭上了眼睛。他微微仰着头,像在用皮肤、用耳膜、用身体的每一个毛孔,去感受这里的气流、温度和声场。

大约一分钟后,他睁开眼睛,那双锐利的眸子里闪着一种洞悉一切的光。他径直走向一直面带微笑、静静观察着众人的陈宽。

“陈导,我有个问题。”他的声音不大,但在空旷的站台里却异常清晰,立刻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陈宽微笑着颔首:“山先生请讲。”

“从阳光明媚的‘加州海岸’,进入漆黑的隧道,再到这座幽暗的车站。”“踏遍千山”的语速不快,但逻辑清晰,“这个过程,不仅仅是场景切换。你们是在利用‘感官剥夺’和‘感官对比’,来重置游客的心理阈值。”

此话一出,连正在直播的潇潇和阿佐都下意识地将镜头对准了他。

“踏遍千山”伸出一根手指,像课堂上的教授。

“第一,心理重置。长达数分钟的绝对黑暗,会让人的视觉和听觉变得极其敏感。当突然进入这个幽蓝但并不明亮的空间时,眼睛和耳朵会主动去捕捉最微弱的光影和声音,这会让沉浸感瞬间提升百倍。这是心理学上典型的‘暗适应强化效应’,你们用得非常大胆,也非常成功。”

他伸出第二根手指。

“第二,步伐控制。这座站台,从下车点到通往走廊的唯一入口,直线距离至少有一百米。但你们没有设置任何代步工具,也没有设置任何吸引眼球的商店或装饰物,只有空旷和宏大。这是在用空间设计,强制游客放慢脚步。用这段看似‘无聊’的行走时间,让他们从之前旅途的兴奋状态中彻底抽离,将心态完全冷静下来。”

最后,他伸出第三根手指,目光直视着陈宽。

“第三,敬畏感塑造。极高的穹顶、巨大的空间、渺小的个体、来自远古般的鲸鸣……所有设计元素都在指向一个核心——这里不是一个取悦游客的游乐场,这是一个需要被尊重的‘世界’。你们甚至不是在取悦游客,而是在筛选游客。只有那些能真正静下心来的人,才能体会到接下来这个所谓的沧海月明真正魅力。”

他说完,整个站台鸦雀无声。

所有人都被这番庖丁解牛般的深度分析彻底震撼了。原来那些让他们感到舒服、宁静、震撼的设计背后,隐藏着如此精准的心理学逻辑。

陈宽脸上的微笑慢慢收敛,脸上带着一丝赞叹。他看着“踏遍千山”,没有说一句“您说得对”之类的客套话。

而是对着这位最挑剔的客人,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