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家父崇祯不听劝,开局秒变太上皇 > 第469章 大明帝国的巨大变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69章 大明帝国的巨大变化

亚马逊丛林深处发生的事情。

朱慈烺他们还没有一丝察觉。

因为生活在亚马逊丛林里面的印第安部落,人数是相当有限的。

他们就算有了各种先进的武器装备。

并且能够快速的学会使用,那也需要有足够的人手才行。

所以他们需要悄悄地收编更多的印第安人。

自然就不会那么快地暴露实力。

所以朱慈烺带领着大明帝国,依然在继续埋头搞发展。

经过这十几年的飞速发展,大明帝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军工方面的变化之前已经提到过。

反正目前就是一起朝着核能进发。

其余的首先是粮食生产方面,玉米,土豆,南瓜,红薯和水稻等等粮食作物,经过不断的培育和改良,产量也在不断的增长着。

加上大明帝国现在富有四海。

那是完全不缺粮食的。

朱慈烺创造了一个所有人都能吃饱肚子,并且还能经常吃上肉的辉煌盛世。

因为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随着粮食的富裕,养殖业也开始疯狂的扩张。

可以说是每一个州县,都有着大型的养猪场和养鸡场。

另外养羊、养牛和养鱼养虾等产业也是飞速发展着。

所以哪怕是普通老百姓,都是既能吃饱又能吃得有油水。

这也跟大明帝国占领了太多的地盘,有着太多的资源可以跟养大明有关系。

加上这个时代的人口比较少。

在天武十八年的时候进行了一次人口统计。

大明的总人口也才2亿出头一点点。

这除了原本大明的各个民族之外,还把蒙古人都给算上了。

因为人手不足,加上投降了的蒙古人都比较忠诚,也比较听话。

所以蒙古人也开始逐渐的变成了大明帝国的正式子民。

另外还有很多生活在中亚乃至东欧的匈奴人和突厥人,为了能够过上更好的生活,也在大批量的不断汉化。

至于其他的种族,比如阿三或者是西欧的各个民族,还有昆仑奴等等。

依然全部都是当苦力的命。

大明的正式子民只有2亿多一点,但是其他当苦力的家伙,加上他们家里的老弱妇孺,竟然有将近3亿人。

也正是因为有着那么多的苦力,各项基础建设才能飞速发展。

现在大明帝国的交通非常发达。

大明本土的交通网络,除了没有高铁和高速公路之外,都快赶上21世纪初期的华夏了。

以南北纵横和横贯东西的铁路大动脉为核心,以公路从火车站连接到各地区去。

并且每一个省份都修建了机场,有的省份还有着很多个机场。

技术大爆炸加上充足的各种资源,所带来的飞跃式发展是超乎想象的。

就连在非洲那边,从南到北的铁路干线都已经修通了。

以铁路大动脉为核心延伸出去的水泥公路,也已经连通了各处重要的资源产地和港口。

当然了,这一切的发展都离不开教育。

大明帝国现在是村村有小学,乡镇有中学,州府有中专,省城必有高等学院。

为了这个事情朱慈烺还没少费心。

甚至把后世的各种手段都给用上了,但是儿童的入学率还是不够理想。

当孩子长大一点,特别是生在乡村地区的女孩子。

家长往往就会让孩子回去干活去了。

既要干地里的农活,也要干家务活,还要照顾年幼的弟弟妹妹。

这个事情让朝堂上下都很头疼。

后面朱慈烺想了一个绝招。

——家里有适龄儿童不送去上学的家庭,只要不是那种真正揭不开锅的特殊情况的困难户。

那就全都多收税。

有一个适龄的男孩子没有上学,那就在原有税收的基础上多收10%的税。

如果是女孩子的话不好意思,那就再加10%的税。

这个招数有点损,当时朝堂上的很多大臣都是不赞同。

并且这个政策实施下去之后,在广大的乡村地区那也是骂声一片。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效果非常好。

因为他们把孩子留在家里面干活是为了节约开销,或创造更多的劳动成果。

可是这个政策一出,并且非常严格的执行了下去,他们每年就要多交不少税。

那就等于把孩子留在家里干活也没用,甚至搞不好还是亏的。

这还得益于教育的不断普及,所以很多老百姓即使自己没有上过学,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是会算账的。

在心里面把账一算、觉得亏了,那他们就知道该做出怎么样的选择了。

还有就是人口出生率暴涨。

生活条件好了,根本不怕饿肚子了。

整体的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改善,导致大家更愿意生孩子。

而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又使得新生儿的存活率变得更高。

所以人口暴增那是必然的结果。

民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朝堂上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原本的朝堂众臣全部都退位了。

因为他们的年纪太大了,日常工作又非常的繁忙。

身体实在是吃不消啊!

那就只能告老还乡了。

在范景文和李邦华他们全部退休之后。

原本的朝堂大臣只剩下了相对比较年轻的孙传庭。

现在的孙传庭已经变成了内阁首辅。

吏部尚书变成了顾炎武,黄宗羲则是担任刑部尚书。

工部尚书是方以智,王夫之担任户部尚,朱舜水则是担任教育部尚书。

这几人在原本的历史上,被称为明末清初五大思想家。

他们或多或少地都参与过抗清运动,且一直都没有选择为满清效力。

所以朱慈烺可以放心大胆地重用他们。

而这几个时代俊杰在地方上主政的时候,也没有让朱慈烺失望。

他们分别在不同的地方,都做成了很出色的成绩。

后面才朱慈烺被调回京城,然后一步步的走上了高位。

孤儿营出来的那些天子门生。

跟黄宗羲等人相比也不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