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庆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猛地站起身,“怎么说?他们是被西夏人抓了,还是跟着赵楷在洛阳?”
祝永清摇了摇头,“消息里没说,只说长安陷落后,童贯和蔡京就不见了踪影,有人说他们带着家产逃去了江南,也有人说他们被西夏人杀了。”
王庆皱起眉头,心中有些不安。
他早年曾在童贯手下当差,因勾引了童贯侄女,被蔡京捉了给一刀阉了。
“不行,得弄清楚他们的下落。”王庆说道,“老子要报仇!”
他当即下令,派祝永清带着五十名精锐,乔装成商人,前往西夏,打探童贯与蔡京的消息。
“大哥,咱们现在要不要趁机做点什么?”另一名手下祝万年说道,“如今大宋内乱,咱们不如拿下利州路,扩大咱们的地盘。”
王庆却摆了摆手:“先等等,等弄清楚童贯和蔡京的下落再说。若是他们还活着,咱们可以借着支持赵楷的名义,向大宋要官要粮;若是他们死了,咱们再另做打算。”
他走到窗边,望着汉中的平原,心中打着如意算盘,他可不管什么大宋与西夏,只关心自己的利益,只要能让他的势力壮大,无论是投靠大宋,还是与西夏合作,他都愿意。
此时,手下送来一份情报,说大宋正在淮西招募兵马,准备前往洛阳支援。
王庆冷笑一声:“招募兵马?就凭他们给的那点粮饷,谁会去卖命?”
他当即下令,在淮西各地散布谣言,说大宋军队缺粮少饷,去洛阳就是送死,同时提高自己的招兵待遇,吸引更多人加入他的队伍。
“大哥英明!”手下们纷纷称赞。
王庆得意地笑了起来,他知道,只要童贯和蔡京还活着,只要他能继续往西川地区扩张势力,迟早有一天,他能成为西川天府之地的主人,甚至有可能问鼎中原。
与田虎的观望、王庆的算计不同,江南的方腊得知洛阳新帝登基的消息后,做出了一个震惊天下的决定,立国称帝。
此时的他,已率领义军占领了杭州、苏州、常州等江南重镇,兵力达十万余人。
杭州州衙的正厅已被改造成临时朝堂,方腊身着猩红龙袍,端坐在从知府府库中寻出的楠木龙椅上。
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在他胸前绣着的五爪金龙上,却掩不住龙袍布料的粗糙,这是江南织户连夜赶制的,虽不及大宋皇室龙袍的奢华,却透着一股草根崛起的锐气。
“诸位卿家,”方腊的声音洪亮,回荡在朝堂内,“今日立国号为‘吴’,非朕贪图帝位,实乃大宋腐朽,百姓无生路可走!”
他抬手示意内侍展开一幅江南舆图,指尖划过杭州、苏州、常州三地,“这三地是我大吴的根基,需先稳固后方,再图南下。吕枢密使,军务之事,朕交予你了。”
吕师囊身着黑色铠甲,大步出列,单膝跪地,“臣遵旨!臣已清点三地兵马,现有步卒七万、骑兵三万,另有战船两百余艘。臣计划将兵马分为三营:杭州营守都城,苏州营防大宋东路反扑,常州营扼守长江渡口,同时招募江南水勇,扩充水师,以防梁山从水路进攻。”
方腊点头,目光转向站在右侧的包道乙,“包丞相,民政之事,便靠你了。朕已下令废除苛捐杂税、推行均田,你需尽快拿出细则,让百姓们早日享受到新政的好处。”
包道乙是方腊麾下的谋士,早年曾在江南讲学,深得百姓信任。
他躬身答道:“陛下放心,臣已草拟好《均田令》,凡大宋官僚、地主占有的超额土地,一律收回,按人口分给无地农民,同时废除‘花石纲’‘免夫钱’等苛捐,只征收每亩三升的粮税,以充军饷与府库。臣明日便派人前往三地张贴告示,组织丈量土地。”
“好!”方腊拍案而起,“朕要的就是速办!只有让百姓们看到实惠,他们才会真心拥护大吴。另外,传朕旨意,凡加入义军者,免除全家三年赋税,战死将士的家属,由官府赡养,子女入学堂读书,费用全免!”
朝堂内的将领们闻言,纷纷高呼“吾皇万岁”。
他们大多出身贫寒,或是被大宋官府逼得走投无路才加入义军,方腊的新政,正好击中了他们心中最关切的痛点。
散朝后,吕师囊立刻前往杭州城外的校场,筹备军队训练,包道乙则带着幕僚,连夜修改《均田令》的细节,确保政策能顺利推行。
次日清晨,杭州城的各个街口都贴满了大吴的《均田令》告示。
负责张贴告示的小吏刚走,百姓们便围了上来,识字的人高声朗读,不识字的人则凑在一旁仔细听,人群中不时响起惊叹与欢呼。
“真的要分土地了?”
他租种着地主家的三亩薄田,每年要缴纳六成的租子,遇上灾年,连温饱都成问题,如今听闻能分到属于自己的土地,激动得手都在发抖。
“是真的!告示上说,只要是无地的农民,每户能分到五亩田,官府还会借给种子和农具,三年不用交租!我这就去报名,加入义军,既能保家,还能让家里分到田!”
类似的场景,在江南各地同时上演。包道乙派出的官员,带着丈量土地的工具,深入各个村落。
他们先登记每户的人口与土地占有情况,再根据《均田令》的规定,收回地主的超额土地。
对于那些拒不配合的地主,方腊下令,若主动交出土地,可保留少量家产,若顽抗,便没收全部财产,押往工地服劳役。
土地分到农民手中后,江南的田野很快焕发出新的生机。
除了均田,方腊还下令修复江南的水利设施。
在苏州,义军与百姓一起疏浚护城河,将河水引入干涸的稻田;在常州,官员们组织工匠,修补年久失修的堤坝。这些举措,不仅保障了农业生产,也让百姓们更加拥护大吴政权。
短短一个月,江南三地的百姓主动加入义军的就有三万余人,方腊的兵力扩充到十五万,势力进一步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