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了两天,麦芽还是没忍住,周三上午上完第三节课后,她正好没课,就跑去邮局打电话了。
“喂!你好,这里是柳树村。”
“爹?是我,麦芽。”麦芽没想到这么巧,正好是她爹接的电话。
“麦芽啊,啥事?”听到是自家闺女,苏爸爸脸上露出笑容。
“爹,你找我大嫂过来接下电话,我有事跟她说。”
“什么事啊?不能跟你爹我说吗?上次给你办酒你都没回家来。”苏爸爸吃味地说道,闺女打电话回来不找他这个当爹的,反而找她大嫂。
“爹,不好意思啊,那我跟你说吧,等下你回家转达给我大嫂。”
麦芽把摆摊的事仔细说了一遍,没有添油加醋,只说她和朋友们看到的。
“大家都觉得大嫂的手艺特别好,希望她能来京市。爹,你跟我大嫂说仔细点啊,你让她如果想来试试,尽管来。
哪怕失败了也没关系,我给她兜底。
不过,我相信凭借大嫂的手艺就不可能有失败一说,刚开始可能会辛苦一点,等她适应了应该就会好了。”
大嫂钱不够的话,麦芽是很愿意支援的,兄弟姐妹都好才是真的好。
“行,我会跟你大嫂好好说的。闺女,你在大学怎么样?”
闺女虽然有写信回来,但苏爸爸还是想听她亲口说。
“挺好的,高考停滞时间太长,同学们都在疯狂汲取知识,学习氛围特别好。”某些不好的麦芽就不和她爹说了,那毕竟只是少数。
“好,那就好!沐晨兄弟俩怎么样?”
“他们俩也努力着呢,争取毕业后能留京市工作。”
“京市是个好地方,上次你小姑他们回来后还一直念叨京市多么多么好呢!要是他们兄弟俩以后都留在京市,那你小姑他们退休后也可以去京市享福了。”
小妹从京市回来后是真的特别兴奋,回了好几趟村里,翻来覆去说的就是京市哪里哪里好。
“爹,你们也可以来呀,我又不是养不起你们,我还在学校附近买了个房子,你们要是不想跟我住小洋房,到时候把那边重新盖个漂亮的房子给你们住。”
“有你这句话,爹很满足,我和你娘这辈子都值了。谁说养女儿不好的?我闺女就是天下第一好!
不过啊,我们现在身体还好着呢,还用不着你养,你们好好的就行了。”
听了闺女的话,苏爸爸心里真的是跟吃了蜂蜜一样甜,特别熨贴。
“你跟我娘想什么时候来都可以,放心,你们闺女靠得住!”
她赚了钱当然是希望可以给父母好的生活,她爹觉得她是个好闺女,她心里又何尝不是觉得她爹娘是最好的爹娘呢?
“好好好!爹知道了,等会告诉你娘,她肯定高兴的不得了。闺女,还有别的事不?这电话费太贵了。”
“没了,就这些,你们在家照顾好自己,干活不要太拼命。”
两天后,麦芽收到了她大哥拍的电报,上面只有一个时间。
她就知道,大嫂肯定不会让她失望!
几天后,京市火车站。
“大哥,大嫂,这里!”麦芽使劲挥手,生怕她哥嫂看不到她。
“麦芽!”苏大哥夫妻俩拿着行李费力地挤到麦芽旁边。
“走,咱们回家,奶奶他们在家做饭呢,回去就有的吃了。”
“好。”
再次来到京市,苏大嫂的眼中有兴奋、忐忑,还有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天晚上听了苏爸爸转达给她的话后,夫妻俩一晚上没睡着,一直在想着这事。
吃早饭的时候就跟苏爸爸说了他们的决定。
他们想拼一把!家里弟弟妹妹都有那么好的前程,他俩不想一辈子待在乡下种地。
就是俩孩子得先麻烦苏爸爸和苏妈妈帮他们照顾了,他们刚来京市肯定顾不上孩子,等他们站稳脚跟后就回去把孩子也接过来。
苏妈妈两人自然都答应,孩子们想出去闯,他们是举双手赞成的,困在村里只能日复一日地种地,不仅累还赚不了几个钱。
几人很快回到小洋房,他们回来的时间刚刚好,苏爷爷他们刚把最后一个菜端上桌。
“爷爷奶奶好!谢爷爷谢奶奶好!”苏大哥两人进屋先叫人。
“好,好孩子!坐车辛苦了,洗手吃饭。”
“大舅!大舅妈!”丫丫乖巧地叫人。
“哎!丫丫真棒,还记得大舅和大舅妈呢!”苏大哥本来想抱下孩子,但想起自己坐了那么久的火车,身上脏的很,又把手收了回去。
“等大舅洗干净了再抱咱们丫丫哈。”
吃完中饭后,大家坐在客厅里聊天。
“麦芽,你跟爹说的都是真的吗?”此时的苏大嫂,眼睛亮的晃人。
“哈哈!大嫂,你这是还持怀疑态度就跑来京市了?”麦芽笑嘻嘻地问道。
“当然不是,我们相信你,就是感觉有点不真实,居然真的可以摆摊了?”
苏大嫂之前也想过,如果有一天政策允许了,那她想来京市卖吃的,有麦芽他们在这,她比较安心。
“大嫂,如果你们不累的话,下午我带你们过去我们学校亲自看看。”别人说的再好,不如自己亲眼所见。
“好,我们不累!”
苏大嫂感觉自己现在跟打了鸡血似的,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累,她只想挣钱,挣很多钱!在京市买个房安家落户,让她的孩子接受好的教育。
“那成,你们先洗个澡休息一下,摆摊的人不会那么早,一般都得五点左右才出摊。”
麦芽今天是特意请假来接大哥大嫂的,辅导员并没有为难她,只让她别落下学习。
四点多钟的时候,麦芽才带着两人坐车去京大。
他们到的时候,门口已经有一些摊位了,即便还不怎么多,苏大嫂的心也安定了不少。
只要没人管,那别人能摆,她也能!她对自己的手艺有绝对的自信,她相信只要吃过她做的菜的人肯定还会想吃。
这可不是她夸海口,之前那些知青不就是吃过一次她做的菜以后就念念不忘吗?知青们都是城里人,肯定吃过很多别的好吃的,但却都认可她的手艺。
不少知青都跟她表达过,她做的菜是他们吃过最好吃的。
这些好的反馈就是她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