毓庆宫
大学士何何李、张廷玉还有鄂尔泰来拜见宝亲王商讨正事,说是又有一批文人在街头巷尾议论“何为正统说”。
何何李率先拱手道:“王爷,此事是否要奏报圣上知晓?”
弘历没有抬头,抿了一口茶,放下茶盏,平静地说道:“皇上日理万机,这街头巷尾文人们的议论之语,也无需都奏报给皇上,如此一来,这事情还有的完吗?况且每个人看法都不同。”
鄂尔泰听了也点点头,“不错,王爷说的很对,况且皇上刊印大义觉迷录,发行天下,其中也有关于正统的说法,说明皇上完全不介意讨论,我们也就更无需放在心上。”
一提到“大义觉迷录”这本书,弘历内心就涌起一阵子无可奈何的感觉,现在皇家一些隐秘的事情包括圣祖如何传位,被街头巷尾如此议论,在他看来绝非朝廷之福。他认为皇上身为天子根本无需和这些庶民讨论什么,有造反倾向的,有造反罪证的,按律例量刑即可。这样弄得天下皆知,会降低朝廷和皇室的威严。
但是这些话弘历现在是无法说出口的,所以面前的这三位大臣自然也无法洞悉这位宝亲王的想法,他们三位大臣的意见就是皇上的大义觉迷录是皇上心胸坦荡的表现,但是于继位人弘历来说,这样的做法他无法赞同父皇。
张廷玉此时缓缓开口:“要说正统,我大清就是,皇上在大义觉迷录里已经说的很清楚了,皇上通过天命和德政两点来证明大清的正统地位,所谓“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而所谓的天命不过也是参照德政。中国有名言“得民心者得天下”,只要能够得到天下百姓的承认,那么这个王朝就是正统王朝。皇上说:“盖生民之道,惟有德者可为天下君”,“惟有德者乃能顺天,天之所与”。皇上又提到自己的祖先“肇基东土,列圣相承,保万邦,天心笃佑,德教弘敷,恩施遐畅”,所以才能确立正统地位。”
此时何何李接着说道:“没错,大清自入关以来,推行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将明朝宗室的土地分发给农民,取得广大农民的支持。又不断减免赋税,到皇上时期推行“摊丁入亩”,减去了新增人口的人丁税,这些都是有利于经济发展的,因此得到了民心。从大清初期到康熙时期,大清的人口不断恢复,这是经济恢复、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皇上说大清推行“德政”,取得民心,的确是很有底气的。”
鄂尔泰也点着头说道:“我大清既然已经顺应天命、民心取得了天下,那么中外的臣民就应该归顺臣服,哪能够搬出华夷之辨来特殊对待呢?”
弘历没有说话,他知道,为了反驳华夷之辨,皇上根据《孟子》的内容说“舜为东夷之人,文王为西夷之人,曾何损于圣德乎?”又引用《诗经》的句子“戎狄是膺,荆舒是惩”,意思就是要征伐戎狄,是因为他们僭越称王。如果非要把戎狄解释为外国,那么孔子就不应该到楚国,接受楚昭王的聘请。如果把西戎当做外国,那么《秦风》就不能列入《诗经》了。
弘历不搭腔的话也不合适,所以他引用了大义觉迷录书中的话,“皇上在书中提到,且自古中国一统之世,幅员不能广远,其中有不向化者,则斥之为夷狄。如三代以上之有苗、荆楚、狁,即今湖南、湖北、山西之地也。在今日而目为夷狄可乎?至于汉、唐、宋全盛之时,北狄、西戎世为边患,从未能臣服而有其地。是以有此疆彼界之分。自我朝入主中土,君临天下,并蒙古极边诸部落,俱归版图,是中国之疆土开拓广远,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
“是啊...”
“皇上圣明....”
这三位大臣都在点头称颂,可是在弘历心中,他认为这样的争论其实没有必要,华夷之分,分就分好了,取得天下的不在于什么华夷,而在于改朝换代的过程是否是正统的,即便是宋,就算缩在杭州,对金称过“侄儿”,但是宋是从赵匡胤那里合法传下来的,北边的辽、金、元即便再强势,也抢不走宋这正统的地位。
宋为正统,这就是弘历的想法,接管江山的程序只要是合理的,就是正统,大清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