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弃文从商,我要当财神 > 第1215章 真能学到真本事?真能给工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15章 真能学到真本事?真能给工钱?

厅堂内一片肃然。

盖牟城虽然拿下,但过程也非一帆风顺,高句丽军抵抗之顽强远超预期。

安市城的体量和防御,远非盖牟可比。

英国公李积抚须沉吟片刻,上前一步道:“陛下所言极是!”

“安市城依山傍水,城高池深,强攻必然损失惨重,旷日持久。”

“臣以为,是时候动用卫国公麾下那支奇兵了!”

“前番攻盖牟,因进展顺利,未曾启用,如今正是其用武之地。”

李世民眼中精光一闪。

攻打盖牟前,他确实密令坐镇后方的李靖,秘密调遣一支精于山地穿插、敌后破袭的精锐向安市城方向潜行,做好策应准备。

这支由李靖亲手调教的部队,擅长攀援绝壁、潜踪匿迹,执行的就是最危险也最关键的任务。

李世民缓缓颔首。

“传旨卫国公,令其按预定方略,向安市城后方秘密运动,伺机而动!”

“首要目标,毁其粮秣,乱其军心,若有机会...”

他目光锐利如刀!

“斩断崔浩、杨万春之首级!大军不日即拔营,兵围安市!朕要看看,没了粮草,没了主将,这六万人还能守多久!”

一道道军令迅速从行辕发出,战争的齿轮再次加速转动。

这时,一名内侍悄然入内,将一份来自辽东城方向的密报呈给李世民。

李世民展开一看,是百骑司关于柳叶动向的报告。

驸马爷于盘山港接收倭国海船十艘,并已开建大型造船厂,意欲专造海船,且招募了一户铁姓船匠,据闻在尝试某种名为“龙骨”的新式造船法...

李世民看罢,嘴角微微一撇,随手将密报递给旁边的李积,语气带着几分不以为然。

“这个柳叶,辽东城百废待兴,前线军需转运千头万绪,他倒好,跑去海边摆弄起木头来了。”

“又是倭船,又是造船厂,还要搞什么新法子...真是不务正业!”

“由他折腾去吧,只要不耽误正事就好。”

在他眼中,陆军才是平定高句丽的根本,海船之事,远水解不了近渴,甚至有些“玩物丧志”的嫌疑。

李积接过扫了一眼,也只是笑了笑。

“驸马爷行事,向来天马行空,或许另有深意也未可知。”

...

四月的辽东城,寒意彻底退去,温暖的阳光洒满街巷。

重建的工程昼夜不停,崭新的砖瓦房舍取代了残垣断壁,主街两旁店铺林立,米行、布庄、铁匠铺、杂货店纷纷开张,招幌在春风里轻轻摇晃。

街上行人明显多了起来,挑担的货郎、运送木料的牛车、挎着篮子采买的妇人,甚至有了嬉笑追逐的孩童身影。

虽然远未恢复战前的繁华,但那份盎然的生机与日渐浓厚的市井烟火气,已让这座饱经摧残的城池焕发出新的活力。

这种生机的背后,柳叶大力推行的“务本学堂”功不可没。

十几所学堂如同星火,散落在城西和城南曾经最破败的坊区。

它们没有高门大院,没有之乎者也,传授的是实实在在能养家糊口的本事。

更关键的是,柳叶在最大的几所学堂里,增设了“航海班”!

航海班的告示贴出来时,在城里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告示上写得清楚明白。

凡身体健壮,识得几个字,肯吃苦耐劳的年轻人,经学堂先生简单考核即可入学。

入学即算竹叶轩“见习工”,每月有固定的工钱拿!

学成之后,通过考核,直接进入盘山港船厂或未来的海船队,工钱优厚!

“工钱”二字,比任何大道理都管用。

辽东城刚经历战乱,多少人家生计艰难,青壮劳力要么被征了民夫,要么在重建工地上卖力气。

如今听说孩子去学堂学本事,不但不用家里掏钱,还能拿钱回来!

学成了还能进船厂或者跑船,那是正经的长远饭碗!

一时间,几所学堂门口排起了长队。

有父母领着半大小子的,有兄长带着弟弟的,甚至还有几个十五六岁,家里没了顶梁柱的半大少年自己跑来报名的。

“爹,你看!告示上说了,进去就给钱!管饭!学成了去船厂,听说工钱比扛木头高多了!”

一个半大少年兴奋地指着告示,使劲摇晃着旁边父亲的胳膊。

父亲满脸风霜,穿着打补丁的褂子,粗糙的大手反复摩挲着儿子的肩膀,眼中带着希冀和一丝不确定。

“进学堂...真能学到真本事?真能给工钱?”

旁边一个同样在排队的汉子插话道:“老哥,放心吧!我家隔壁二狗子,前些日子进了城西那个学堂学算账,这才几天?回来就能帮他爹算明白家里那点小买卖了!”

“人家竹叶轩这么大的招牌,还能骗咱们老百姓?这航海班是驸马爷亲自设的,听说跟他在盘山港建大船厂有关,学了本事,将来准有用!”

“就是!管饭还给钱!这好事上哪找去?总比孩子在家闲着,或者去工地搬石头强吧?”另一个妇人附和道。

类似的对话,在几所学堂门口反复上演。

百姓们的想法很朴素,能让孩子学门手艺,有口饭吃,有个奔头,比什么都强。

驸马爷开的学堂,教的是实在本事,还给工钱,这就是天大的恩德和机会。

很快,第一批选拔合格的少年郎坐进了航海班的课堂。

学堂请来了有跑船经验的老水手,懂些天文地理的老儒生,以及从盘山港船厂轮换回来休整的铁家匠人。

教的课程也五花八门。

更让少年们兴奋的是,学堂院子里就摆放着从倭船上拆下来的部分构件,让他们能亲手触摸,亲自研究。

少年们学得无比认真。

对他们而言,这不仅是在学本事,更是在挣一份实实在在的工钱,是在为全家搏一个更好的未来。

这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让整个航海班的学习氛围异常浓厚。

柳叶有时会悄然出现在学堂窗外,看着里面那些穿着统一发放的粗布短衫的少年。

看着他们笨拙但努力地在沙盘上练习打水手结,听着他们大声背诵着“东北风起,帆转西南”的口诀。

一张张年轻而充满希望的脸庞,映衬着窗外辽东城日渐繁华的街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