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唐:弃文从商,我要当财神 > 第1309章 这座学堂,便是我们扎下的最深的一根桩!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09章 这座学堂,便是我们扎下的最深的一根桩!

长孙皇后轻轻摇了摇头,嘴角噙着一丝了然的浅笑。

“陛下还不知道吧?李纲先生,还有颜师古他们那几位老学士,前几日都应了荥阳郑氏家主郑善果的延请,去了郑氏设在长安的族学里坐馆讲学。”

“哦?”

李世民这次是真有些意外了,手里的朱笔顿在奏章上方。

“李纲先生?他们几个……答应了郑善果?”

这几位大儒名满天下,性情清高,连国子监祭酒之位都未必能打动他们安心久留。

郑善果虽是荥阳郑氏家主,位高权重,但面子也不至于大到能同时请动这几位吧?

长孙皇后看着丈夫脸上的讶异,笑意加深了些。

“可不是嘛!妾身初闻时也觉意外。”

“后来才听说,是柳叶家的那位宝贝千金小囡囡,过了年岁,要进郑氏族学开蒙了。”

“郑善果亲自登门去请,大约是看在柳叶的面子上,也或许是想借机让自家学堂沾些光,李纲先生他们才破例点了头。”

“说是只挂名,偶尔去讲讲大课,指点一下郑氏子弟,顺带……看看那个小囡囡。”

“小囡囡?”李世民眉峰一挑,随即失笑,摇了摇头。

他放下朱笔,身体向后靠进椅背,笑容里带着一丝感慨和了然。

“原来如此,柳叶这面子……倒是比朕的敕令还管用些,郑善果这老狐狸,倒是会借势。”

他明白了,这不是郑善果面子大,而是柳叶这块金字招牌,让清流大儒们也愿意放下身段,结个善缘。

长孙皇后见丈夫明白了其中关节,便顺势道:“陛下,郑氏族学虽说主要是郑家子弟,但向来也收些外姓的清贵子弟。”

“如今有李纲先生几位坐镇,名声更胜往昔,妾身想着,不如让兕子和稚奴也去那里附学?”

“一来,有那几位老先生偶尔指点,是难得的机缘,二来,人多些,也能学学待人接物,总比闷在宫里强。”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投向那两张小书案。

兕子正努力临摹着飞白体里一个气势磅礴的转折,小脸绷得紧紧的。

李治则显得安静,一笔一划力求工整。

看着他们安静写字的样子,李世民心中那点因皇家商行带来的烦闷似乎淡去了些。

让他们去郑氏学堂?

离开这重重宫禁,见识一下外面的学子,体会一下不同的氛围,似乎……并无不可。

反正他对他们的期许,也不过是安稳二字。

有李纲他们挂名,安全无虞,又能开开眼界,总归不是坏事。

他沉默了片刻,手指在光滑的紫檀木扶手上轻轻敲了两下,终于点了点头。

“也好,皇后安排便是,只是护卫上要周详,不可有丝毫差池。”

“妾身明白!”

长孙皇后微笑着应下,又看向案前提笔书写的兄妹俩,眼神温柔。

...

长安城西南,靠近昔日皇家猎苑上林苑的一大片空地上,几个月前还是一片荒芜,如今却已矗立起一片崭新的建筑群。

青砖黛瓦,飞檐斗拱,虽无皇家宫殿的富丽堂皇,却自有一股庄重肃穆的书卷气扑面而来。

高耸的门楼上,悬挂着由郑善果亲笔题写的匾额。

荥阳郑氏学堂!

在学堂东侧约一里地外,一座规制宏大,气度不凡的府邸也已落成,朱漆大门上,“荥阳郡公府”几个鎏金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府邸内,郑善果的长子郑俨正瘫坐在花厅的酸枝木圈椅里,两眼发直,脸上写满了生无可恋。

他原本打理着郑家在长安的几处产业,日子还算清闲,可自从父亲郑善果决心在长安办这座学堂,他这位嫡长子就被抓了壮丁,成了实际操办的总管事。

从选址、征地、规划、监工,到一砖一瓦的采买、工匠的招募管理,再到学堂内部书案的定制、书卷的采买储备,桩桩件件,琐碎繁杂得让他几乎脱了一层皮。

此刻,他只觉得浑身骨头都像散了架,嗓子也因连日协调各方而有些嘶哑。

郑善果端坐在主位上,慢条斯理地品着新到的花茶,看着儿子这副模样,眼角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但很快又恢复了严肃。

“父亲……”

郑俨有气无力地开口,声音带着浓浓的疲惫。

“学堂那边,总算是…尘埃落定了,明日便可正式开馆,儿子…儿子这差事,算是办完了吧?”

他眼巴巴地看着父亲,希望能换来一句解脱的肯定。

郑善果放下茶盏,白瓷杯底与紫檀桌面碰出清脆的声响。

他看向郑俨,缓缓道:“辛苦是辛苦了点,但俨儿,你可知这座学堂,于我荥阳郑氏,意味着什么?”

郑俨一愣,坐直了些身子。

“自然是弘扬家学,培养子弟,光耀门楣?”

“光耀门楣?”

郑善果微微摇头,目光深邃

“那是其次,此乃我郑氏立足长安,乃至立足大唐未来的根本!”

他站起身,踱步到窗边,望着远处学堂的轮廓。

“五姓七望,原本同气连枝,却又暗流涌动,如今更是早已分崩离析!”

“我郑氏以经学传家,名满天下,然则相较于其他几家,在长安的根基终究浅了些。”

“这座学堂,便是我们扎下的最深的一根桩!”

“它不仅仅是教几个郑家子弟读书的地方了,它要成为汇聚天下英才的所在,成为士林清议的风向标,成为未来朝堂栋梁的摇篮!”

他转过身,目光灼灼地看着郑俨。

“你筹备的很好,但这只是开始,日后学堂的经营,名师的延请,学规的完善,与天下读书人的联系,才是更长远、更重要的功课!”

“你要把它当成我郑家未来百年的基业来经营,要让它不断壮大,声名日隆!明白吗?”

郑俨被父亲话语中的分量和长远目光所震动,先前的疲惫感被一种沉甸甸的责任感取代。

他肃然起身,躬身道:“儿子明白了,定不负父亲所托,将学堂经营好,使之成为我郑家真正的根基!”

郑善果满意地点点头,正欲再说些什么,管家快步进来禀报。

“老爷,李纲先生和王积先生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