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遇到困难和险阻的时候,小武的父母总能听到这样鼓舞人心的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来我们一起想想办法!不要管对不对,不要管是不是离谱怪异,都要先说出来!然后大家再进一步修改和讨论……”“活人不能被尿憋死!”“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不试试怎么知道不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们试一下!万一能成呢????……”
这些话语如同一盏盏明灯,在黑暗中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小武的父母被这种积极向上、勇于尝试的精神深深感染。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不再害怕困难,反而将其视为挑战和机遇。每次遇到难题,队伍中的人们都会围坐在一起,热烈地讨论起来。有人提出的想法或许起初听起来有些荒诞不经,但正是这些看似离谱的点子,往往能激发出更多实用的思路。
有一次,队伍行至一处险峻的山崖,前方的道路被一块巨大的岩石堵住了去路。岩石太大,人力难以搬动,而绕路又会耽误太多时间。正当大家一筹莫展之际,一个年轻的匠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我们能不能在岩石上凿出一个洞,然后用绳索和木桩将其拉到一边?”这个想法一提出,立刻引起了大家的讨论。有人觉得这个想法太冒险,也有人认为值得一试。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和修改,最终大家决定采用这个方案,但增加了安全措施,如在岩石周围搭建支架,防止岩石在移动过程中滑落伤人。
于是,匠人们迅速行动起来。他们用铁锤和凿子在岩石上凿出一个个洞,然后插入木桩,用绳索将岩石紧紧地绑住。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岩石终于被缓缓地拉到了一边,道路得以畅通。当岩石被移开的那一刻,队伍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小武的父母看着这一切,心中充满了激动和自豪。他们深知,正是这种勇于尝试、团结协作的精神,让这支队伍能够克服重重困难,继续前行。
还有一次,队伍在穿越一片沼泽地时,陷入了困境。沼泽地泥泞不堪,马车和人员都难以通行。正当大家陷入绝望之际,一个年长的匠人提出了一个奇特的想法:“我们能不能用浮萍和木板搭建一座浮桥,让大家和马车都能通过?”这个想法虽然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大家还是决定尝试一下。他们收集了大量的浮萍和木板,按照匠人的设计,将木板铺在浮萍上,然后用绳索将木板固定,形成了一座简易的浮桥。经过一番努力,浮桥搭建成功,队伍顺利地通过了沼泽地。
每当这样的时刻,队伍中的每个人都格外兴奋,特别有成就感。他们不仅成功地解决了眼前的困难,更在这个过程中增进了彼此之间的信任和团结。小武的父母也深受感染,他们看到了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无限潜能和创造力。这些经历让他们明白,只要有决心,有勇气,没有什么困难是不可克服的。而这种精神,也成为了他们在这漫长旅程中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小武的父母心中满是骄傲与欣慰。他们想到自己的女儿小武,在遥远的藏地医馆,大概也是置身于这样的队伍之中,与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们并肩奋斗。他们忽然觉得,倘若女儿每天都能在这样的集体里度过,那实在是一件极为美好的事情。
在这个队伍里,每个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的价值。大夫们凭借精湛的医术,为患者解除病痛;匠人们用巧手搭建起一座座桥梁、栈道,为队伍开辟前行的道路;而那些负责洒扫的婶子婆娘们,也用自己的勤劳双手,为队伍营造出整洁舒适的环境。无论是大夫、匠人,还是婶子婆娘,他们都是这个集体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都值得被尊重。他们在这个集体中,都能找到自己的价值,都能感受到被需要、被尊重的快乐与幸福。
这与小武的父母曾经见过的京城那些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京城,人们往往只敬衣冠不敬人,对地位高的人极尽奉承之能事,而对地位低的人则不屑一顾,甚至随意责罚打骂。这种踩高捧低、勾心斗角的环境,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时刻处于紧张与不安之中,很难感受到真正的快乐与幸福。长时间下来,不仅会让人的心灵受到伤害,甚至还会积郁成疾,影响身体健康。
小武的父母深知,一个和谐、平等、尊重的环境,对于一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多么重要。他们为女儿能够身处这样的队伍而感到庆幸。他们相信,在这样的环境中,女儿不仅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还能收获快乐与幸福,拥有健康的心灵和身体。他们期待着女儿在藏地医馆的每一天,都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都能在奋斗中感受到成长与进步的喜悦。
紧赶慢赶,一行人走了整整四个月,从初春的京城,一路风尘仆仆,终于在初夏时节抵达了藏地的大昭寺。而藏地医馆就坐落在大昭寺的旁边,与这座神圣的寺庙相互辉映。得知队伍即将到达的消息后,医馆的众人提前好几天就开始忙碌起来,安排人手到沿途去迎接。当终于接到远道而来的队伍时,所有人都激动得难以言表,恨不得抱着亲人转圈圈,以表达心中的喜悦和思念。小武更是扑到父母的怀里,流下激动的热泪,这些泪水里既有重逢的喜悦,也有旅途的艰辛和思念的煎熬。
不远处,朗杰面带微笑,安静地站着,目光柔和地看着心爱的姑娘在父母面前撒娇。他的眼神中满是宠溺和温柔,仿佛小武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句话都在他的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他没有急着上前打扰,只是静静地守护着,给予小武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表达对父母的思念。
等小武的情绪稍微平复,感情发泄得差不多了,她才想起要介绍身边的人。她轻轻拭去眼泪,抬起头,带着一丝羞涩和骄傲,对父母说道:“爹娘,这是朗杰。他,他和女儿心心相映,还助我良多。”朗杰听到小武的介绍,立刻迈步上前,行了一个标准的汉人礼,动作流畅而优雅,显示出他对汉人礼仪的熟悉和尊重。“朗杰给武大爷、武夫人请安!”他声音沉稳,语气恭敬,眼神中透着真诚和坚定。
武氏夫妻看着眼前这位高大俊朗的藏族男子,心中不禁生出几分喜欢。朗杰的眼神清亮透彻,仿佛能看透人心,他的表情清淡,举止稳重,每一个动作都显得有板有眼,镇定自若。他的气质中既有藏族人的豪爽和热情,又带着一丝汉人的儒雅和谦逊,这种独特的气质让人印象深刻。尽管心里已经有了几分喜欢,但武氏夫妻毕竟是传统的父母,口头上还是不肯轻易让步,他们需要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了解这个年轻人,去确认他是否真的值得托付自己的女儿。
武大爷微微颔首,语气中带着一丝审视:“朗杰,你既然是小武的伙伴,那我们也不拿你当外人。”武夫人则温和地笑了笑,眼神中带着慈爱:“孩子,快起来吧,”朗杰听到武氏夫妻的话,心中微微一暖,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他需要用自己的行动和诚意,去赢得这对父母的认可和信任。
小武见到父母没有对朗杰甩脸色,内心深处的忐忑不安瞬间消散了许多。她的心情一下子轻松起来,又恢复了往日像小鸟儿一样活泼开朗的模样,兴奋地拉着父母四处介绍。“爹,娘,你们看,这是我们医馆。我呀,就在这里坐诊呢。”她指向医馆内一间布置得井井有条的诊室,里面摆放着各种医书和药材,显得十分专业。接着,她又指着医馆的一角说:“这里冬天时间长,还很冷,多亏了朗杰让修了火炕,睡在上面一点都不冷的。”小武的脸上洋溢着感激之情,眼神不自觉地望向了朗杰,而朗杰则微微一笑,给予她一个鼓励的眼神。
她继续拉着父母参观,“还有,这是我住的房间。”她推开房门,房间里虽然简陋,但收拾得干净整洁,充满了温馨的气息。“这里是给爹娘安排的房间。”她带着父母走进另一间房间,里面摆放着两张舒适的床铺,床上的被褥叠得整整齐齐。“这里是膳堂,到吃饭的时候我来叫爹娘。”她指向一个宽敞明亮的大厅,里面摆放着几张长桌,可以容纳很多人一起用餐。“这里是浴房,这边是男浴房,那边是女浴房。”她详细地介绍着每一个地方,生怕遗漏了什么重要的细节。
最后,她从怀里掏出一个小瓶子,递给父母,“哦,还有,还有,这个是补气丸。这藏地高原寒冷,有人受不住,会觉得憋气胸闷,就赶紧吃一颗这补气丸,很快就能缓解的。”她认真地解释着补气丸的用途,眼神中满是关切。
武夫人笑着接过来说:“这个我们懂,路上的时候,管事的都给我们说过,也发过这药丸的。很管用。也多亏了这补气丸,要不娘可是熬不到这里的。”她的话语中带着一丝轻松和感激。小武听到娘亲的话,眼睛又湿润了,扑到娘亲怀里,“娘,你受苦了。这一路辛苦了!”她的声音带着哽咽,“女儿不孝,没能尽孝膝前,还要爹娘这么大岁数了,吃那么多苦,不远千里,来这里看女儿。”说着眼泪就如决堤之水,止不住地流了出来。
武父见状,轻轻拍了拍小武的肩膀,安慰道:“别听你娘的,我们这一路跟着队伍,真是长了不少见识。为父我第一次见到在绝壁上建栈道的。还有泥石流的山上修路,在沼泽里面架浮桥……太长见识了。果然是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他的语气中带着一丝感慨和自豪,“我们看这里的人都很淳朴善良。只要你能过得开心,比什么都强。”他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女儿的理解和支持,让小武的心中充满了温暖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