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顺观察了一会儿,找了处相对安静的地方,拿出手机看起了今天这次活动的直播。
“这是我爸30年前不知道在啥地方买回来的,买回来后就藏了起来,连我妈都没有说。
直到去年他弥留之际,快不行了才告诉家里人,现在我把它拿出来请专家帮忙看看,看这东西能值多少钱。”
刚搜索出来,直播间里,一名年龄看上去50岁左右的中年女人指着专家手里的一块五十两大银锭说道。
“你爸跟你们说过这东西他是花了多少钱买回来的吗?”
专家没有急着说价格,而是反问女人道。
通过视频,常顺能够看出这块五十两大银锭是仿制品。
古玩地摊上很多。
“好像是2000块钱!”
女人想了想,然后回道。
“2000块钱,你说你爸是30年前买的,那就是九三年左右。
九三年,那时候的2000可不少,在三线城市差不多都能够买个单件小房子了。
相当于现在的七八万肯定是有的。
如果你这东西是真的,那现在肯定也值这个价。
不过很可惜,它是一个仿制品,并且他还不是银的,是铜、锡合金,另外还有一些仿品,是灌铅的。”
专家把鉴定情况跟女人说了下,还进行了解释。
“你是不是看错了,我家里人都看过,说跟银子的颜色是一样的。”
女人反驳道。
“我不会看错,你逛过古玩城或者古玩地摊吗?”
专家又问她道。
“没有!我从不去那种地方。”
女人肯定道。
“那你以后有时间了,就去逛逛看,很多摆地摊的,卖的就有你拿过来的这种银锭。”
专家给她提出了建议。
“那好吧!看来我爸当年上当受骗了!”
“你爸可能还好,不少盲目玩古玩的人,被骗的钱更多,你也不要太过在意,事情都已经过去了!”
专家又安慰了一句。
“谢谢!我知道的,这东西我也会留着,虽然是赝品,但也是一个念想,以后家里人看着它,还能明白当年的教训!”
女人说完就转身离开了鉴宝台。
于此同时,常顺看起了聊天框:
“要是早拿出来给人看了,就不会偷摸着藏30年了,哈哈!”
“这女人拿着的东西,会不会被别人掉包了?说不定放在家里,被家里人给换掉了也有可能!”
“有道理,30时间白藏了,还藏了个寂寞!”
“楼上的人想象真丰富啊!”
“听说也有一些老人,故意弄个传家宝回来吊着家里后人的胃口,怕他们不给养老,谁对自己好,以后传家宝就给谁,这也是一种策略!”
“我二舅以前也买过大银元宝,就是2016年在地摊上买的,重量是二十五两,买来只花了800块钱,他以为捡了大便宜。
后来拿回家里我老表跟他算了个账,二十五两用清代的一两37克计算,相当于925克,而银的价格当年是3块钱一克左右。
这还不包括是古董,可见我二舅当年多幼稚。”
“阿弥陀佛!国宝帮的、他们都是受害者!”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豫剧《墙头记》。”
“还是我爸明智,大家记不记得当年流行的“工地三件套”,那时候有老农打扮、一脸憨厚老实的人想骗我爸,我爸直接理都不带理的。”
………………
在他看聊天内容时,女人身后的持宝人已经把他行李箱的东西拿了出来,看上去是一个“百宝箱”。
这人是一名老者,虽然戴着口罩,但依然能够看出来。
百宝箱的材质是木头的,像是黄花梨。
持宝人没耽误时间,把东西拿出来后就直接递给了鉴宝的专家。
这位专家是鉴定杂项的,杂项种类很多——“金银铜铁锡、竹木牙角漆”,这里面很多物品都属于杂项。
“你这东西是哪儿来的?”
专家一边看,一边问。
很多人在鉴定时都会这样问,毕竟他们是现场直播,要让粉丝多听一些故事。
其中不乏有一些精彩的经历。
“是我跟一位朋友以物易物换来的!”
持宝人回道。
“以物易物换来的,可以说说是用啥东西换的吗?”
专家有些好奇。
“你还是先帮我鉴定一下这个东西值多少钱?鉴定完了我再告诉你我是用啥东西换的!”
这下持宝人倒是没有直接回答专家的问题。
当然,对于鉴宝人来说,人家单纯就是来鉴宝的,不想说完全可以不说。
人家花了鉴定费,过来消费了,就算是专家也要帮人家搞好服务。
“这个百宝箱很好,它的材质是黄花梨,年份能到民国时期,至于价值的话,以前行情最好的时候能够买到10万到20万左右。
不过现在行情没有以前好了,价格在10万以内。
当然,主要还是要找到合适的买家,遇到愿意出钱的人,价格出的会高些,遇到不愿意出钱的人,给你低价也有可能!”
现场直播,面对的是全国的观众,总有识货的人,专家肯定会实事求是、客观的分析藏家带过来的每一件藏品。
他说的很有道理。
现在的木制品行情,比当年炒作热度最高时降了很多倍。
常顺清楚的记得前些年那些高价囤积红木或者其它木料、根雕的人,他们花几千万购买的木料,现在几百万想出手,都很困难。
不少人亏得血本无归。
至于原因,可能跟以前用红木家具的人多,现在的建材,新型材料多有一定的关系。
“我已经把鉴定情况告诉你了,你现在说说你是用啥东西跟别人换的吧!”
专家对这事也很感兴趣。
“是啊!你快说一下!”
站在老者身后等待鉴宝的人也催促道,他此时似乎也不急着鉴宝了。
常顺看了看直播间的聊天内容,也有很多网友发表评论,催促这名持宝人快点讲述是用啥东西换的百宝箱。
“我要是说这箱子是以前我的父亲用一升米换来的,你们信不信?”
老者总算是开口了。
“一升米换的?”
大家都感觉意外,这也太划算了。
“那是五十年代末,饥荒时期………………”
老者把故事讲述了出来。
大概的意思是另外一户人家没有吃的,就把曾经从地主家里顺来的百宝箱换给了他的父亲。
那个年代,粮食可比这些身外之物价值更大。
这样以物易物就说得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