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 第53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绝经后妇人右乳肿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3章 《张仲景教我治痈疽肿瘤》绝经后妇人右乳肿结

绝经后妇人右乳肿结——刺血通络·方药外敷·气血双调

药庐的铜炉里煨着当归黄芪汤,醇厚的药香混着秋日的桂花香漫过竹帘,落在院角那丛泛黄的菊瓣上。仲景正用竹刀剖着一枚浙贝母,雪白的断面泛着珠光,忽然听见门轴“吱呀”转动,抬头便见个五十许的妇人立在门口,右手紧紧按在右乳处,青布衫的袖口磨得发亮,鬓角的白发沾着些尘土。

“先生……”她声音发颤,刚迈进门就踉跄了一下,我连忙扶她坐到榻凳上。她坐下时刻意将右肩后缩,仿佛那侧身子装着个碰不得的物件,“这右乳里长了个硬块,不红不肿,就是胀得慌,夜里躺不下,绝经三年了,咋会这样呢?”

一、阴结辨识:绝经后乳结的特殊病机

仲景示意她解开衣襟,妇人犹豫片刻,还是红着脸解开了盘扣。右乳外侧赫然鼓着个拳头大的肿结,皮色和周遭皮肤几乎无异,只是像蒙了层薄蜡,按上去硬如顽石,边缘倒还清晰,推之却不动。我凑近细看,结上隐约有几道青筋,像枯树枝盘在土上。

“这是‘乳中阴结’。”仲景指尖在肿结周围轻轻滑过,避开那几道青筋,“年轻姑娘的乳痈多是热毒掀动,红肿热痛像烧起来的柴火;你这结子不红不热,是气血瘀滞裹着痰湿,像河道干了,淤泥石块堆成的滩涂——绝经后妇人,血海渐枯,气血走得慢了,肝脾又虚,痰湿就容易堵在乳络里,越积越硬。”

妇人眼圈一红,从袖中摸出张揉皱的药方:“前儿个找郎中看,开了些蒲公英、连翘,喝了五天,半点没用,倒觉得更胀了。”

仲景展开药方,眉头微蹙:“这是治热毒乳痈的方子,你这阴结本就气血虚,再用寒凉药,好比给结冰的河道泼冷水,只会冻得更结实。”他让妇人伸舌,舌质淡紫,舌底络脉像蜷着的紫蚯蚓,“你看这舌象,是气血虚夹瘀,得温着通,补着散,不能强攻。”

阴结与乳痈的核心区别

仲景取来纸笔,画出两种肿块的对比:

- 乳痈(阳证):红肿热痛,按之软或有波动感,舌红苔黄,脉数,属热毒壅盛;

- 阴结(阴证):皮色不变,按之坚硬如石,无痛或微胀,舌淡紫,脉涩,属气虚瘀滞。

“尤其绝经后妇人,”仲景加重语气,“阴结最怕两桩事:一是用凉药伤了气血,二是总摸总按,扰了瘀结的‘静势’,反而让它往深里钻。”

二、刺血通络:放出瘀积的“老血”

妇人听得发怔:“那……那该咋办?总不能看着它长啊。”

“先给瘀结放放‘老血’。”仲景取过针囊,倒出枚三棱针,在烛火上燎了三圈,针尖映着光,像颗寒星,“你这结子周围的青筋,是瘀积的死血,堵着新血过不去,得先把它们放出来。”

他让妇人侧卧,右乳朝上,用酒精棉反复擦净肿结周围。我看见那几道青筋在皮下突突跳,像困在泥里的蚯蚓。“刺血要选准‘瘀络’,”仲景屈指在青筋上按了按,找出三个最鼓的点,“得斜着刺,别太深,让血自己流出来,不能挤。”

三棱针轻轻点下去,第一滴血珠紫黑如墨,坠在纱布上洇开个小点儿。妇人“嘶”了一声,却没躲:“倒不疼,就是有点发麻。”仲景不说话,只盯着血珠,第二滴、第三滴……血色渐渐变浅,从紫黑到暗红,再到淡红,像晚霞慢慢褪了色。

“够了。”他用干棉球按住针孔,“这老血放出来,新血才能流到结子周围,就像河道清了淤,活水才能进来。”妇人低头看那纱布,紫黑的血珠像串小葡萄,忽然笑了:“先生,怪得很,放完血,这胀感就轻了大半。”

仲景收了针:“每周刺一次,三次为一疗程。刺完别沾水,别吃辛辣,让伤口慢慢长。”他又取来三根银针,“再扎几针,通通乳络。”

针刺三穴的深意

1. 右乳根穴:仲景将银针斜刺向肿结中心,“乳根是胃经的穴,绝经后胃经气血弱,这穴能引气血入乳,像给结子‘喂点养料’,才有劲儿散。”行针用“补法”,捻转时慢而轻,妇人说“像有股暖流从肋骨缝里钻进去”。

2. 右足三里穴:针刚刺入,妇人就觉小腿酸胀,“这是胃经的‘合穴’,能补气血的‘源头’。绝经后气血少,光通不行,得让它自己‘生’出来。”仲景用拇指向上推针柄,“这叫‘烧山火’手法,能温着补气。”

3. 右太冲穴:最后一针扎在足背,“肝主疏泄,绝经后容易生闷气,肝气一郁,乳络更堵。太冲能疏肝气,气顺了,血才跑得动。”

三针留了20分钟,期间仲景每5分钟行针一次。起针时,我见那肿结边缘竟软了些,不像先前硬得硌手。

三、内服方药:补气血、破瘀结的“缓兵之计”

刺完针,仲景坐到案前开药方,笔尖在纸上沙沙响:“绝经后阴结,得用‘缓兵之计’,不能急着攻,得边补边散。”他写一味药,便解说一味,像在给我上课。

内服方:黄芪莪术汤

- 黄芪20克:“这是君药,得用北口芪,质硬味甜,能补气托疮。绝经后妇人气虚,就像推车没力气,黄芪能帮着‘推’瘀结,不让它往深里陷。”

- 当归15克、鸡血藤15克:“当归要选头身尾全的,补血又活血;鸡血藤是‘血中藤’,能通经络,让血像爬藤似的,慢慢绕开瘀结。”

- 莪术10克、三棱10克:“这两味是‘破瘀的先锋’,但得用醋炒过,减点烈性。就像用小凿子慢慢凿石头,不能一下子敲碎,怕伤了旁边的好肉。”

- 生牡蛎30克(先煎):“牡蛎得打碎了先煎,它是海里的东西,能软坚化痰,让硬结慢慢变软,像海水泡软礁石似的。”

- 柴胡8克、郁金10克:“柴胡要北柴胡,疏肝气;郁金要广郁金,既能疏肝,又能活血,气和血都顺了,瘀结才散得快。”

- 白术12克、茯苓15克:“白术得用生的,健脾燥湿;茯苓要带皮,能渗湿。绝经后脾虚生痰湿,这两味能把痰湿‘扫’出去,不让它们再聚成结。”

- 炙甘草6克:“用蜜炙过的,调和诸药,像个媒人,让补的药和攻的药好好合作。”

“水煎两次,”仲景把药方折好,“第一次煎40分钟,第二次30分钟,两次药汁混在一起,分早晚温服。记住,得空腹喝,让药劲儿直接到脾胃,好吸收。”

妇人接过药方,又问:“先生,这药得喝多久?”

“最少喝一个月。”仲景道,“瘀结像老树根,得慢慢刨。喝到第十天,你会觉得结子边缘发潮,那是痰湿在化;到二十天,可能会有点隐痛,是新血在攻瘀结;一个月后,再来看,结子定能小一半。”

四、中药外敷:直达病所的“奇兵”

“光喝汤药不够,”仲景转身到药柜前,称了几味药,用纸包好,“再配个外敷的方子,贴着结子发力,内外夹攻。”

外敷方:硝黄散

- 芒硝30克:“芒硝像小冰晶,能软坚消肿,把硬结‘化’软,就像盐化雪似的。”

- 生南星10克、生半夏10克:“这两味是化痰的猛药,得用生的,劲儿才足。但要记着,别沾到眼睛和伤口,沾了赶紧用醋洗。”

- 冰片3克:“冰片像个‘向导’,能带着药劲儿往结子深处钻,让芒硝、南星都能‘打到’瘀结的根儿。”

“回去把这些药磨成细粉,”仲景仔细交代,“每次取三钱,用米醋调成糊状,摊在纱布上,厚度像铜钱那么厚,刚好盖住结子。贴之前先用热毛巾擦净皮肤,贴4个时辰换一次。”

他忽然想起什么,又加了味药:“哦,对了,再加10克穿山甲粉,炒过的,能通经络,像给药劲儿开道的‘穿山甲’,让它们能钻进结子里去。”

妇人把药包搂在怀里,像抱着个宝贝:“先生,这些药外敷,会不会刺激皮肤?我这皮儿嫩。”

“要是觉得刺痒,就停一天,”仲景道,“或在糊里加点蜂蜜,能缓和些。外敷药是‘奇兵’,贴着结子攻,比汤药来得直接,但也得看皮肤受不受得住。”

五、调护要诀:养气血、顺肝气的“根本之法”

妇人要走时,仲景叫住她:“还有几句话,比药还重要。”他扳着指头数:

1. 别总摸结子:“越摸越想着它,肝气就郁,郁了瘀结更难散。就当它是块多余的肉,别老惦记。”

2. 晨起晒太阳:“每天卯时(5-7点),到院里晒右乳那侧,让阳光晒着结子,晒半个时辰。阳气能化瘀,比药还温和。”

3. 吃点“活血粥”:“用当归5克、黄芪10克、小米一把,熬粥喝,每天早上一碗。补气血又不腻,比吃药舒服。”

4. 揉“胁肋”疏肝:“晚上睡前,用手掌从右胁肋往乳头方向揉,慢点儿,每次揉50下。肝气顺了,乳络自通。”

妇人听得认真,掏出根炭笔,在药方背面记着,字歪歪扭扭,却一笔一划:“先生,我记住了,不摸,晒太阳,喝粥,揉胁肋……”

“还有最要紧的,”仲景送她到门口,“放宽心。绝经后妇人,身子像老房子,得慢慢修,别总想着‘一下子修好’。这结子就像墙缝里的土,你越急着抠,它嵌得越紧,慢慢用温气熏,用湿气润,自然就掉了。”

妇人走时,竹帘外的阳光正好落在她右乳处,像给那肿结镀了层金。我望着她的背影,忽然明白:治绝经后的阴结,不光是用药用针,更是用“耐心”——像春风化冰,像秋雨润田,得顺着气血的性子,慢慢哄着它们活起来,动起来,瘀结自然就散了。

铜炉里的药还在煨着,当归黄芪的香更浓了。仲景拿起那枚剖了一半的浙贝母,对我道:“你看这贝母,得在土里埋三年才有用,治阴结也一样,急不得,得等气血慢慢‘长’回来,瘀结才会‘退’出去。”

我点头,望着案上的药方和药粉,忽然觉得,这些草木针石,不光是治病的工具,更是医者对生命的理解——懂得它的“缓”,尊重它的“难”,才能真正帮它回到“顺”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