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武侠修真 > 人间有剑 > 第一百七十三章 市井坊间,大江之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一百七十三章 市井坊间,大江之前

周迟离开了那间静舍,李昭没有明确答应他,但既然没有拒绝,那就是答应了。

而周迟虽说那是公道的一部分,但实际上他和李昭都知道,这就是请他帮忙,自然也会欠下人情。

怎么还?

这好像不用多说,因为到了那一天之后,自然有办法。

李昭需要做的就是,期待周迟的境界早日提升,来到万里境,离开万里境,成为一代归真强者,甚至更高,去登天。

总之只要周迟足够强,后面的事情便越简单。

当然,还有一条更简单的路,那就是周迟将重云山一起拖到他的身后,那么事情也会简单一些。

李昭坐在原地,沉默片刻,门外便有人走了进来。

是杜长龄,他看向眼前的李昭,坐下之后,打趣道:“难不成他觉得事情是殿下做的,所以对殿下发了一通脾气?”

李昭看了一眼这个自己最信任的谋士,叹了口气,但还是将那些事情都说了一遍。

杜长龄听完之后,微微蹙眉,然后有些哭笑不得,“这怎么看,对于殿下来说都好像是有利无害的一件事。”

但不等李昭说话,杜长龄便自顾自说道:“不过依着殿下性情,即便陛下不把殿下当作儿子,可殿下始终还是将陛下看作父亲的。”

李昭摇了摇头,“父皇他,倒也不曾这般。”

杜长龄直白道:“东洲大比,臣倒是觉得这后面有陛下的手笔在,殿下虽然无不臣之心,但陛下可已经开始不满当下的局面了,前些日子那些将军的事情,殿下忘记了?”

李昭没说话,他自然知晓,之前陛下借着由头削他的兵权,自然是为了防范他。

只是接下来杜长龄的一句话,让李昭的心情变得有些沉重。

“如今坊间有些传言,不知道殿下知道否?”

李昭还没说话,杜长龄便看着李昭的眼睛说道:“如今坊间都在传言,殿下并非皇后娘娘嫡出,反倒是早年陛下在西岭部落那边纳的那位皇妃之子。”

大汤王朝在东洲虽说在山上修士眼里,不过尔尔,但在四周的部落眼中,那也是实打实的天朝上国,为了维护关系,自然时不时有送女子上贡的说法,二十多年前,西岭各部落共同寻了一个极为貌美的女子送到帝京,当时的大汤皇帝圣心大悦,封赏西岭各部颇多,更是将那位女子纳为皇妃,只是宫里有不少人都知晓,大汤皇帝那些年不仅鲜少有召那位皇妃侍寝,就是面都不曾见过那皇妃几次。

若不是如此,十几年前,那位西岭皇妃也不会郁郁而终了。

如今坊间忽然传言李昭不是皇后娘娘的儿子,也就说他不是嫡子,而是那位西岭皇妃的儿子,其间自然透着些不寻常。

李昭吐出一口浊气,说道:“不过是些百姓闲来无事的荒谬之言。”

杜长龄说道:“殿下想得太少了。”

听着这话,李昭又皱起眉头,想得太少这句话,之前周迟便说过,如今杜长龄又说,难道真的是自己想得太少了?

“即便真是事出有因,也该是本宫的两个弟弟弄出来的事情。”

李昭看了一眼杜长龄,后者还是在摇头,“这一点臣和他倒是想的差不多,说到最后,都是陛下而已。”

听着这话,李昭再次沉默了。

但杜长龄却不管这些,而是自顾自说道:“如今是关于殿下身世的传言,想让殿下没有办法坐上那张椅子,殿下或许可以不在意,但没了坐上去的资格后,会不会连站在屋子里的资格都没了?出了屋子,再出院子,最后被赶出这个家,在路边被人打死?”

杜长龄淡然道:“那下场就和一条野狗差不多。”

这些言语很锋利,像是一把刀那般捅向李昭的心口,作为臣子,说这些话,是不太好的,但……总归是要有人来说的,周迟说过一些,剩下一些,杜长龄来说最适合。

李昭看着杜长龄,叹了口气,还是没有说话。

……

……

帝京城的坊间向来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许多大事快要发生之前,这里都会滋生许多流言,好像是那些真正的大人物在借此先告知百姓,但其实更多的,应该是试探百姓们的反应。

这一次关于太子身世的流言在坊间传出来之后,百姓们自然有反应,在东边的一家简陋小酒肆里,附近的街坊忙碌一天之后,总会聚在这里喝些便宜的小酒,聊一聊如今发生的大事。

如今帝京城里,东洲大比已经过去,传得最大的就是李昭身世的事情。

“听说那位太子殿下原来不是陛下的嫡出,而是西岭那位进贡来的女子的儿子……”

有人喝了几口酒之后,开口说起这件事。

在他身侧不远处的一张酒桌上的男人点头道:“听说那个西岭皇妃生得十分貌美,太子殿下的容貌也十分俊朗,只怕真是如此吧?”

听得这话,酒客们纷纷点头,认为颇有道理,大汤朝对于百姓们的管制虽然不算如何宽松,但到底也不会因为一两句话而治罪。

“这话也太没道理了,陛下生得也俊朗,这太子殿下为何不能随了陛下,更好况,梁王和齐王也都生得不错的。”

场间很快便有酒客摇头,对于这种说法只觉得荒谬,众人看向说话的人,也一时间没说话,因为说话的人,正是附近学堂的一位夫子。

大汤百姓们对于那些什么文坛大家或许没什么崇敬之情,但对于这位教书的夫子还是有几分敬重,毕竟眼前这位教着他们的孩子,而且学费,真的不算贵。

“这都是无稽之谈,若是殿下真不是皇后娘娘嫡出,为何当初皇帝陛下要立他为太子,难道是为了笼络西岭那几座部落?”

那位夫子摇了摇头,喝了口酒,然后笑了笑。

听着这话,众人也觉得十分有道理,毕竟西岭那些部落都太小,哪里需要笼络他们的?

但很快便有人说道:“我有个远方亲戚曾经在宫里当差,他可跟我说过,皇后娘娘就只生过两个儿子。”

“当差?张屠夫,你家能有什么亲戚能在宫里当差?莫不是在宫里做太监吧?”

在那位满脸横肉的屠夫开口之后,立马便有人笑了起来,等着这句话说出来之后,所有人都笑了起来,自然是觉得这说法有些好笑。

“是的,就是太监,但事情也是真的!”

那屠夫有些恼怒,但却没有掩饰什么,居然就承认了,而且说得斩钉截铁,这一下子,大家都沉默了片刻,因为他们知道张屠夫这个人虽说平日里大大咧咧的,但能让他承认这种事情,就说明这件事是真的,至少在他那边,他觉得是真的。

如果他宫里真有亲戚,又真跟他说过这些……

“要是这样的话,太子殿下只怕就不该做太子了,以后也不该做皇帝了。”

有人喝了口酒,忽然感慨了一声,他们虽然是市井百姓,但也知道做皇帝最讲究一个宗法,要是太子殿下不是嫡长子,那么就很麻烦。

毕竟就算是他们,要继承家产的时候,也是老大继承的更多一些,其余的儿子,自然要少拿。

听着这话,众人都没反驳,只是响起一些叹息声。

叹息自然是惋惜,为何惋惜,自然是因为太子殿下在他们看来,实打实的是一个适合做皇帝的人,如果他不能成为新的皇帝陛下,那谁合适呢?

是齐王还是梁王?

“夫子您怎么看?”

终究还是有人没忍住,问起了那位教书的夫子。

那位夫子是读书人,自然最懂伦理纲常,被问这么一个问题,他能如何回答,他细细想了之后,摇了摇头,“无稽之谈,这些事情,除非有实证,不然都只是传言!”

有人弱弱问道:“如果真的是这样呢?”

那位夫子听着这话,瞪着那个人说道:“怎么可能会这样?”

看着那位夫子这样,便没人再说话,但实际上有些人已经想明白,夫子明明可以直接说的,但却没说,意思是什么,大家都清楚。

我们需要的是一个贤明的皇帝,至于皇帝身上的血液到底是什么,其实也没那么重要。

而太子殿下,其实真的是个贤明的储君。

……

……

“这些贱民!”

在一条小巷里,有一辆马车安静的停在这里,此刻马车里传出一道声响,有些咬牙切齿的意味。

车厢里只有两个人,一个是齐王,另外一个人,自然便是梁王。

这两位大汤王朝的亲王,也是距离太子之位最近的两个人,此刻就坐在这里,之前他们就在那家酒肆里,但是没有人知晓。

“没想到他竟然有这般的民心!”

齐王眼里有些怨恨,很是愤怒。

梁王倒是比较淡然,他看向眼前的弟弟,轻声笑道:“他做了这么多年太子,装了个贤明出来,这些市井小民自然被骗,也是正常。”

“但这帮家伙为何对他的身世这般不在意?尤其是那个读书人,就不该如此!”

齐王十分愤怒,“就算是他是假的贤明,但只要装到坐上那张椅子,也就够了,可要是这样,咱们还有什么机会?”

梁王叹了口气,“倒也是这个道理,只是在东洲大比上,他已经受挫,如今还在禁足,就算还要做些事情,也要徐徐图之才是,再着急,就不对了。”

齐王皱着眉头,他看了梁王一眼,有些话想说,但最后想了想,还是闭上了。

他们两人此刻联手,自然是因为有一个共同的对手,但等到那个对手倒台之后,两人之间便是对手。

因为那把椅子只有一张,也始终只有一个人能坐上去。

“老三,有什么话想说便说,怎么犹犹豫豫的?”

梁王笑着看着齐王,“我听说玄机上人要来帝京了。”

齐王抬眼看向梁王,“皇兄的意思是?”

“父皇修行多年,玄机上人正是此道行家,若是玄机上人能对父皇说些什么,那他的太子之位,还能保得住吗?”

梁王也没有兜圈子,只是把事情点破,玄机上人这样的存在,要是愿意说些什么,自然有用。

“只是灵书道人才死没多久。”齐王有些犹豫地看向梁王,灵书道人的死虽说是他自找的,但实际上背后正是有他们两人的手笔,若不是他们在幕后让灵书道人做了些事情,灵书道人也不会死。

梁王淡然地说道:“灵书道人死又不关我们的事情,他做事出了纰漏,导致宝祠宗出了事,所以被宝祠宗报复不是理所当然?至于为何会出纰漏,难道不是太子殿下故意为之,想要借此来嫁祸我们?”

听着这话,齐王浑身一震,他也没想到事情居然会这么说,这分明就是颠倒黑白,不过他却觉得很好。

“也是,太子被禁足,他见不到玄机上人,自然也没办法说些什么,反倒是我们,能见到玄机上人,我们可以说些话。”

齐王眼睛无比明亮,栽赃嫁祸这种事情,当然是他们最擅长做的事情,过去那些年,他们做了很多,自然极有经验。

梁王笑着说道:“如果玄机上人能说动父皇,事情就简单了。”

齐王点了点头,眼里满是期待。

……

……

丰宁府有一条大江横跨一州,极为宽阔,来到这边之后,江北就是帝京,渡江之后,只需要十余日,便可到帝京,而且这一路上都是坦途,无险可守。

所以这是帝京城的最后一处险地,朝廷历来都会有重兵把守。

此处大江有一处地势高低落差极大,于是便有一处壮景,在江岸一侧,正有一处观景台,每年有不少文人墨客来此,也留下了不少诗篇。

一时间是被传为佳话。

有人来到这里,看着景象,有些感慨这景象,驻足看了许久。

就在这个时候,有个人来到了这里,站在他身侧,说道:“玄机道友。”

原来早先这个人便是闻名东洲的玄机上人。

那后面的这个人又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