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小华自己也没想到,自己临时起意买小牛,居然还有这样的好处。
她也认识到了社会的知识隔层有多大。
专业贩卖牲畜的人不识字,对《相牛经》这样的专业知识还停留在口口相传,师徒相授的地步。
而为了考科举,手无缚鸡之力的学子却以博览群书为耀,像《相牛经》这等实用的农经,却只是他们闲暇的读物罢了,对农耕之事却嗤之以鼻,不屑为之。
即便他们考取了功名,当了父母官,却只会关心赋税,而不会在意田地里的庄稼长势如何,是否有病虫灾害需要防范治理。
务农、读书这两个本该相互依存的群体,就这样被时代局限生生剥离,一个飘在天上,一个被踩在泥沟,相互不理解。
老头子最终给的价格,围观的村民不清楚,蒙正全和蒙小华确实知道的。
一头牛犊子作价四两五钱,两头小牛总共九两银子。
老蒙和徐长寿将新买下的两头小牛牵走,蒙小华却留了下来。
她答应了要读《相牛经》给人听,她得留下来履行承诺。
……
待村民散去,父子俩将筐子收拾好,蒙小华带着两人来到了小溪边。
蒙小华寻了一块干净的石头坐下,翻开《相牛经》读了起来。
老头子则是和儿子两人毕恭毕敬的听着,脸上满是尊敬的神色。
比起之前的照本宣科,蒙小华这次特意将书本的内容翻译成了方言土语来读。
或许,蒙小华读的时候对各个部位的描述不够准确,但老头子却是能听得懂的。
三遍《相牛经》读完,当年师傅说得含含糊糊一知半解的相牛秘诀,如同拨云见日一般,豁然清晰的展现在了老头子面前。
儿子听没听懂他不清楚,但老头子自己心里清楚,完整的学完了整本《相牛经》,日后他定然能成为牛市上相牛这个行当里当仁不让的扛把子。
而且,他以后将相牛的本事传给儿子、传给孙子,相牛这门本事就成了他家传的营生,子孙后代都会因此受益。
这样比起来,刚刚他让利给蒙小华的些许银钱,就显得非常的不值一提了。
合上《相牛经》蒙小华疑惑的问道:\"老丈,你为何不让我直接把书给你?\"
老头子一脸坦然的笑道:\"不瞒您说,我不识字,我儿子不识字,我孙子也不识字,这本宝书我拿回去也没有用,只能小心的藏起来,要是哪天不小心弄丢了,反倒是让别人把本事学去了,纯粹的得不偿失。\"
蒙小华点头表示理解。
这个时代师父教徒弟尚且要留一手,要是真把书丢了,这不是砸自家的饭碗吗?
与其到时候担心这儿担心那儿,不如一开始就不要把这烫手山芋握在手里。
老头子真是一个活得通透的人!
……
送走父子俩,蒙小华就回了神龙坡。
潘山和潘峰两人早就在上山的路上等着,一见蒙小华,两小只就跑了过来,一人拉着蒙小华的一个袖子撒娇道:\"娘,我看见家里买的小牛了,可以把小牛交给我们养吗?我们一人一头小牛,保证把小牛养的壮壮的,以后帮家里多干活。\"
蒙小华看着长得白白胖胖的两小,眉眼弯弯的问道:\"你们怎么想起来要养牛了,这个时候你们不是应该在书房学习功课吗?为什么会在这里。\"
自从蒙洪去金陵,将刘夫子请来了小石村,除了蒙锦浩跟着外祖父读书,连带着潘山、潘峰的功课也变得正规了起来,日日跟着刘夫子读书识字。
两个小家伙中,潘峰展现出了学文的天赋。
倒是年纪大一些的潘山,在读书识字上显得要笨拙的多,反而对舞枪弄棒的感兴趣。
蒙小华对几个孩子的兴趣爱好并不干涉,但是要求每个人至少要认真读书三年。
三年后,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今后要走的路。
所以,潘山即便各种难受,每天也要老老实实呆在书房读书写字。
听到母亲询问为何不在书房学习,潘山不由得缩了缩脖子。
潘峰则井井有条的道:\"夫子说了,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我们读书也是为了造福百姓,泽被一方,所以不仅要读书,还要关心农事,做一个心系百姓的人。\"
\"所以,我和哥哥想通过自己养牛,来了解小牛是如何长大的,在过程中应该要注意些什么,而不是做一个读死书的人。\"
听弟弟说得头头是道,潘山赶忙点头附和道:\"对对,夫子还说让我们多看多想,这样才能理解书中的意思。\"
蒙小华想了想道:\"嗯,养牛这件事我不能随便答应你们,等我问过夫子,他觉得能让你们养牛,我就把两头牛给你们养,如何?\"
潘峰兴奋的道:\"好耶,夫子一定会同意的。\"
潘山则显得有些恹恹的。
他连夫子布置的功课完成起来都有困难,夫子怎么会同意让他分心去养牛。
在蒙小华这里得了答案,两个小子又飞奔去了书房。
蒙小华笑了笑,转身去了红薯地。
蒙家单单是做种子的红薯都种下去了五百多斤,就是想栽红薯的时候大干一场。
如今扦插红薯苗的时间快到了,蒙小华经常往地里跑,观察红薯苗的长势。
蒙正全一面督促人挖沟起垄,一面也关注着红薯苗的情况。
只要等雨水下来,将地里浇透,就可以扦插红薯藤了。
红薯的普适性很强,只要扦插的红薯藤活了,到了秋天就代表着一大兜子的红薯。
想到红薯能做的美食,蒙小华心里不由得充满了期待。
虽然商城中也能兑换新鲜的红薯出来,但是那种偷偷摸摸的感觉终归不太好。
她就等着秋天红薯丰收了,大张旗鼓的来一次红薯宴,好好的过一次瘾。
见到蒙小华在红薯地边徘徊,就有附近的下人问她:\"东家在,这红薯真的有你说的那么高产吗?\"
蒙小华笃定的道:\"是的,肯定会高产的,以后就不用饿肚子了。\"
这个问题,不管是小石村的人,还是蒙家的人都问了她许多次。
每次,蒙小华的回答都坚决无比。
不仅是因为她清楚红薯的惊人产量,更是为了表达她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态度。
每当听到蒙小华呃回答,问话的人就会流出期待的神色。
小石村的人都知道,等清明的雨下来,就是扦插红薯藤的时候。
他们每一个人怀着希望,希望蒙小华说的话是真的:有了红薯,他们以后就再也不用饿肚子了,再也不用为了一口吃的而活得卑微。
蒙小华这大半年来在小石村的的所作所为,正是他们能给予她信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