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大明忠勇侯 > 第351章 《募集军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官兵这边商议好了作战事宜之后,军议也就结束了。

各部也如实地领到了粮草。

而张献忠这边,做出的安排也差不多,重点就是拿下两侧的山头,架起大炮,炮击下面的官兵。

这个任务分别交给了刘文秀和艾能奇,而他自己则是带着孙可望和李定国,亲临一线,与官兵在山下正面决战。

这一夜,双方的人马,营中的官兵,有的坐在一块,背靠着树,抬头看着天上的月亮,思念着故乡的亲人;有的坐在一起,说着打赢就能天下太平,他们的家乡从此就再也不用被流贼祸乱了。

城中的一些流贼,也在看着月亮。

“哎,我说狗蛋,你在这干嘛呢?”

被叫到名字的狗蛋,看向说话之人,原来是自己在营中认识的大叔,一直都是称呼他刘叔。

“叔,我在看月亮,听营里的人说,大王马上就要和官兵决战了,俺真怕上了战场后,就再也看不见这么圆的月亮了!”

中年流贼上前,摸了摸狗蛋的脑袋,疼惜地说道:“别怕,有叔在,叔会保护你的。”

“叔,你说我们真的是贼吗,为什么外面的人都管我们叫贼?”

中年流贼叹了口气,轻声说道:“要是能有口吃的,谁又愿意从贼呢。”

这一夜,太多人无眠。

同一时间的大明京师。

乾清宫内。

崇祯皇帝最近心情十分的好,也十分的不好。最初频频接到前线的捷报,很是开心,可自从上月开始就频频接到前线催促军饷的奏报。其实这也没什么,问题是又没钱了。

崇祯皇帝正在和内阁大臣、挂户部尚书衔倪元璐,因为前线军饷一事,已经深入交流了一个时辰。

不管崇祯说什么,只要是要钱,倪元璐都是一句话:“没钱,没钱,没钱。”

“爱卿,此时正是平定内乱的时候。上月初,义明就发来急奏,大军所剩军饷已然不足。这个月到前天为止,朕再次收到催促钱粮的奏疏,义明说所剩军饷只够大军一月多点之用。”

倪元璐重重地叹了口气,无奈地回道:“陛下,账目臣也算给您听了,国库如今是真的没钱了。

老臣岂能不知平定匪患的重要,可国库确实是没钱了啊!京官的俸禄,三大营的军饷,各地的重建、修缮,还有给辽东的百万款项……”说到此处,这位忠臣不由得有些哽咽。

崇祯此时已经是怒火上来了,看着站在下面的倪元璐,一拍龙案:“堂堂的大明国库,怎么会没钱,说出去天下百姓都不信!

义明他们连败贼兵,随着我大明王师继续深入,随时都有可能会和献贼决战!

这个时候没钱了,前线的仗还打不打了!传朕旨意,着国库立刻拨出一百万两白银作为军饷,立刻送往前线,待今年的赋税收上来后,再冲入国库。”

倪元璐扑通一声跪在地上,一动不动,也不说话。

“倪元璐,你敢抗旨不成?”崇祯是真怒了,直接喊名字。

抬起头的倪元璐眼睛带着泪花,双手将官帽取下放在地上,重重地叩了三个头:“陛下,不是臣抗旨,是臣真的无能为力,国库真的没钱了。

我大明年年的战争,各地税收是一年比一年少,可战争的损耗,却高如泰山,臣请辞!”言罢再次叩了个头,这大明的户部尚书太难当了。

关键时刻王承恩站了出来,先是缓和了一下气氛,又让小太监打来了两盆水,取来毛巾,沾了沾水,给皇帝净净面,冷静冷静,也给倪元璐净净面,都冷静冷静。

湿毛巾敷面,也让崇祯的烦躁褪去了不少。回想起倪元璐为官这些年以来,风评还是十分好的,十七年时,也是陪自己在这坚守不降,是个忠臣。

冷静下来后,当即语气缓和了一些,让其回去休息休息,军饷的事情,朕再想办法。

待倪元璐走后,没过多久,崇祯又如热锅上的蚂蚁,急得团团转。饷啊,饷啊,到哪里再去凑齐前方的军饷?唉,心中又泛起了无奈。

看皇帝又陷入了深深的烦躁之中,王承恩眼珠子一转,计上心头:“皇爷,老奴有一计,或许可行!”

崇祯就像是看到了希望,赶忙开口询问:“承恩,快说。”

“募捐。”

刚刚眼睛亮起来一些的崇祯,又暗淡了下去。募捐,从前也不是没搞过,大臣们……唉,不提也罢,最后还搞得自己下不来台。“承恩啊,回去早些歇息吧,军饷的事情,朕再想办法吧。”

“皇爷,老奴说的是真的。从前没有募捐到军饷,那是因为十七年前,朝廷混乱。反观十七年后,朝廷已有正兴之相,京师臣民,都对勇卫营仰慕已久,若是陛下下旨,老奴相信,百姓们一定愿意捐助。”

经过王承恩的一番劝说,崇祯的眼睛再次亮了起来,像是看见了希望。勇卫营的家眷大多都在京师,京师百姓也都在盼望着前线能打赢这一仗。

一番挣扎后,当即吩咐道:“立刻下旨,昭告京师。东厂和锦衣卫协同办理此事,凡是愿意捐助的,全部记录下来。

还有内廷二十四监,还有锦衣卫在内,若是愿意捐,也记下来,捐多捐少,全凭自愿。”

“老奴遵旨!”王承恩躬身退了出去。

这一次的募捐对准了民间,崇祯实在是对朝堂上的衮衮诸公,不抱有太大的希望。为了防止外人说自己偏心,把内廷也给加了进去。

消息很快就在宫里传开了,太监们一听要捐钱,很多人第一反应:不行不行不行。当得知这是陛下点的名,且不强求捐多少时,也就都安静了下来,私底下都想再看看。

当夜,王承恩就把自己的干儿子、干孙子召集了起来:捐,全都捐。

难眠的夜晚,让许多人难以入睡。旨意发下后,很快连夜在城中各处张贴布告,晓谕百姓。

次日天刚亮,皇宫里的募捐就开始了。

王二喜掌着笔记录每一个人的捐款,身后还站着一名小太监,实时大声念道,捐助数字。

王承恩站在最前,起带头作用:“老奴王承恩,捐五万两!”

王二喜提笔写下:王承恩,捐助五万两。

身后的太监大声吆喝一声:“王公公,五万两!”

有了王承恩的带头,身后这些的小太监们,也都踊跃捐助。

很快就轮到了王德化一系了,由于王承恩捐了五万两,自己好歹也是一个大太监,本想捐个几千两也就完事了,现在,唉,一咬牙:“三万两!”

身后的小太监,大声喊着捐助人的数额。

王德化这一系的小太监,捐款时一个个都哭丧着脸。

捐助的动静很大,没过多久,李若链带着锦衣卫的堂上官们也都来了,排着队捐助。

“李指挥使,捐助三万两。”

“陈千户,捐助白银五千两。”

“刘千户,捐助白银五千两。”

辰时末,周皇后、张皇后带着一众嫔妃也都来了,大到几千,少到几百,还有一些首饰,也都给捐助了。

宫里的捐完了,王承恩就拿着记录下的账册,去向皇帝禀报情况去了。

而京师各个城门前,也已经是站满了围观的人。当得知陛下是为了募集军饷支援勇卫营时,众多百姓自发排着队,在设有东厂和锦衣卫募捐的办事地点排队捐助。

“我捐一两银子!”

“我捐一两三钱!”

“我捐三两五钱!”

“我捐三十文钱!”

“我捐十文钱!”

排队的百姓,将舍不得花的钱,大半拿出,捐了出去。

期间,勇卫营的家属们也排着队捐助,每个人都渴望太平。

捐助之人,上到八十老者,下到十几岁的孩子,有人捐得多,也有人捐得少,最少的仅有几文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