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暮色四合,西北凉州县薛家村村口,十来个南地茶商牵着骡车行至此处,想在村中借宿一晚。

薛老大一家见商人骡车上载有粮食,立刻带着兄弟子侄十余人抢先拦住骡车。薛老大黝黑的脸上挤出热情笑容:“几位老哥远道辛苦,我家屋子宽敞,若不嫌弃,就住我们家吧!”

落在后头的村民见机会被抢,只得垂头丧气地坐在村口。

领头的商人客气拱手:“多谢兄弟。敢问借宿一晚,用水和柴火,需多少借宿费?”

薛老大窘迫地低下头——若非家中实在断粮,他怎好意思开口要钱?他红着脸道:“去年遭了旱灾,一直没缓过来,一大家子都揭不开锅了。几位路上也瞧见了,山上野菜都难寻,再这么下去怕是要饿死人……我看诸位带着粮,能不能……给二斤粮食当借宿费?”

坐在村头的何老二眼珠一转,猫腰凑近末尾的商人,压低声音道:“大哥,我家也能住,我娘子能烧热水做饭,只要一斤粮就成!”

薛老大那十八九岁的侄儿一直盯着村里人,防着别人抢客。见何老二鬼祟低语,猜他必是来抢生意,想到家中饿得脖子细长、头大如斗的小堂弟,想到爷奶省下米汤只能喂孙儿的惨状,顿时怒从心起,抄起扁担就要打过去。

领头的商人忙拦住他:“都是一个村的乡亲,有话好说,莫动手!”

薛家大侄儿愤然指着何老二:“何老二!你不地道!我家先留住的客人,你凭啥来抢?”

何老二羞愧地垂头,眼眶发红:“我……我也不想抢……可家里一岁多的娃,连米汤都没了,野菜都咽不下……再没点粮食,怕是……” 话未说完,声音已哽咽。

薛家大侄儿闻言,扁担不由放下,面露不忍,正想开口说若自家得了粮,分何家孩子半碗米汤,却被薛老大一个严厉眼神制止。大侄儿环视一圈围观的村民,明白了大伯的顾虑——开了这口子,如何够分?

领头的商人面露难色:“住一晚要二斤粮,实在太多。如今粮店粟米已卖到三十八文一斤,我们行商也是挣个辛苦钱。西北粮贵,我们自己都舍不得吃。”

薛老大也知道自己狮子大开口,红着脸商量:“要不……一斤粮?”

“西北这趟,我们怕是再不敢来了。前些日子去辽东贩茶,粮铺里一斤玉米面才十五文!这趟西北之行,钱都花在买粮上了,别说挣钱,恐怕还要折本。” 领头商人叹口气,“原以为朝廷去年拨了百万斤赈灾粮给西北,百姓总不至于饿肚子,这才敢来……”

另一商人闻言也叹息:“唉,你们竟已到了饿死人的地步?那赈灾粮……罢了!家里有三岁以内婴孩的,抱孩子拿碗来,我们一家给半碗粮,就当积德行善了!”

话音刚落,村里的老人感激的跪下给商人磕头谢恩。领头商人慌忙搀扶起老人:“老人家,使不得,万万使不得!”

里正闻讯赶来,以防村里争抢粮食闹起来。不到两盏茶功夫,家中有幼童的大人便抱着孩子,端着碗聚拢过来。

商人搬出半袋粮。里正眼尖,盯着粮袋上那鲜红的户部火漆印记,指着袋子厉声问:“你们这粮食,从何处得来的?”

村民们疑惑地望向里正,有识字的村民看清袋上“赈灾”二字,顿时愤怒万分。

一个面相憨厚的蒲姓商人犹豫道:“在粮店买的。当时一下子买了几十袋,粮铺伙计偷懒,有几袋没换袋子直接给了我们。我们见铺子外面卖的,都是把这种粮倒出来换自家袋子装的……听说那粮铺东家,是西北宋大将军夫人的表弟?好些大粮铺背后东家都是他……”

旁边商人补充道:“可不是!听说那东家粮铺生意做得大,马车里铺的都是虎皮,啧,可真是富贵!”

村民们一听,个个愤怒地攥紧了拳头,眼中冒火。蒲姓商人叹道:“唉,皇上惦记西北百姓,生怕饿殍遍野,特意拨下百万赈灾粮。听说为了西北,连辽东的军粮都延后了……”

另一商人吓得赶紧扯他袖子:“蒲兄弟慎言!宋将军的兄长可是京中户部尚书、当朝国舅!这话传出去,你我这种老百姓可不能乱说话?”

蒲姓商人这才恍然失言,脸色煞白,慌忙向村民作揖哀求:“各位乡亲父老!求你们就当没见过这粮袋!我们也是拖家带口,只想求个平安!”

领头的商人赶紧给有婴孩的人家各装了半碗粮,又给薛老大装了一碗,随即扎紧粮袋,对村民拱手道:“我们今晚不住了。诸位请一定要帮我们守口如瓶,千万别把我们买到赈灾粮的事传出去!”

薛老大还想挽留,但见蒲姓商人惊惧的模样,众人只得道谢,目送这队商人匆匆离去。

没过几日,一个让人气愤的消息便在西北传开:大粮铺所售之粮,竟是西北宋将军私吞朝廷赈灾粮,交给其夫人表弟,换袋高价出售!

愤怒的饥民涌向粮店。不知谁先推倒了掌柜,怒吼道:“这些粮食是皇上给我们救命用的!你们凭什么拿来卖钱?” 有人带头抢粮,高喊“赈灾粮是给我们百姓的。”不花钱能到粮铺抢赈灾粮,这事一下传遍大街小巷大家都往粮铺涌去。几盏茶功夫,粮铺大门被愤怒的饥民卸了下来,粮食被哄抢一空!

没抢到粮的人立刻涌向下一个镇子。短短一日,抢粮风潮席卷西北。衙门里的衙役面对成百上千的暴怒饥民,吓得躲在衙门里不敢露头。

将军府内,宋夫人气得咬牙切齿:“老爷!这些暴民抢粮还烧铺子,简直反了天了!您得狠狠治他们!”

宋将军一听“反了天”三字,脸色一下难看起来。他兄长的心思他岂能不知?宋家谋划的正是“反天”之事!夫人这话,倒像是反天就该死。他怒斥道:“闭嘴!妇道人家懂什么?难道把百姓全杀光?你想让天下人骂我宋家不但贪墨赈灾粮,还要滥杀无辜不成?”

宋夫人委屈道:“赈灾粮咱们也只动了一小部分,大头不是让你存进军中了吗?粮铺的银子也都给你安排了军需。到底是谁在造谣,闹出这么大乱子?”

还能有谁?必是辽东的宣王!宋将军心知肚明。眼下他如果调兵去辽东,这粮草不敢轻易押送了。西北百姓尝到了聚众抢粮的甜头,动辄数千人聚集抢粮,连地主富户都遭了殃。若粮草在路上被劫……后果不堪设想,说不定反给辽东军递了刀子!

宋将军看眼下形势,不宜发兵,急忙写信给京中户部兄长,详陈了如今西北乱局,不敢冒险押送粮草前往辽东,担心西北百姓抢粮,总不能把成千上万的抢粮百姓都杀光。

京城,国舅爷接到胞弟密信,面色阴沉。心知如果西北赈灾粮被他们宋家贪了这事引得民间百姓怨气沸腾,宋家还争什么天下。

在辽东的宣王连忙联络西北暗桩,要将宋家贪墨赈灾粮一事,还要宣扬一段时间,西北宋将军手中存粮丰厚,必能稳住局面。他要的是让西北现在不能发兵,拖到辽东秋收,解了辽东军粮的燃眉之急。

宋将军焦头烂额,一边把部分赈灾粮拿来开仓放粮安抚暴民,一边还得提防匈奴趁虚而入。将军夫人在府中不敢多言,郁结难平。

周叔的提议,成功地阻止了宋家眼下调兵西北军攻打辽东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