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山菊见大爷家的粮食都已处理妥当,小声问敏月:“小姐,听说大爷的地都是收租的,怎么地里出产的粮食全收了做军粮?是军粮价钱好些么?”

敏月沉默片刻。夫君只告诉她粮食做了军粮,卖粮的钱既没告诉她数目,也没交给她。家里景宇每月给她一百两银子,只管家中吃喝和下人的花用。夫君和公爹随从的花销都不用她操心。她勉强扯出一丝笑:“不用我管的事,我也少操心。”

景宇看粮食处理完毕,马上要去远山县了,敏月却还没给山菊寻亲事,便知自己的话她没听进去。

此时,婉宁的稻谷也到了抢收时节。宣王知道婉宁收稻要雇人,而自己快一年没给郡守发俸禄了,还征用了巡抚和郡守两家的粮食。郡守夫人原先只收五成租,如今把粮全收了,需用银钱补足村民应得的五成收成。他账上的钱不能动,只能让郡守夫人自己想办法。现在郡守家闺女又要花钱雇人收粮,这钱总得帮她们省下来。于是派了五百士兵前去帮婉宁收稻子,好歹省些人工钱。

婉宁见王爷派了五百士兵来,悄声问她娘:“娘,王爷是不是又要征收咱家的稻谷了?”

小桃笑着摇头:“来的士兵没说。”

婉宁疑惑:“爹爹怎么不趁这机会带人回家?正好能住几天。”

“听说你爹爹正忙着安置博县逃来的百姓。”

婉宁压低声音:“娘,王爷穷到这地步了?连我收粮的工钱都想派士兵来省了?”

小桃笑着拍拍女儿:“不许胡说。王爷根本没提钱的事,就是派人来帮你收粮的。这次娘让你学着理事,不明白再来问娘。”

婉宁明白娘是给她练手的机会。见这么多士兵来帮忙,她便安排春月通知村民:郡守家买鱼,四文一斤。村民们一听,老村人在河边拦堰坝,新村人则在白月湾插了一排钓鱼竿。晚上送鱼来时,家家户户还背了半篓蔬菜送给婉宁。

婉宁雇了村里十位大婶帮忙,给士兵们做了红烧茄子和大锅炖鱼。士兵们吃得满嘴流油,赞不绝口,都说好久没吃到这么香的饭菜了。水生娘私下对孙女道:“可惜这鱼钱让村民挣了去。要是祖母早知道王爷派兵来帮你收稻谷,我天天钓鱼养着,替你把这钱省下。”

婉宁替祖母捏着肩膀安慰:“让村民挣点钱,大家也高兴。祖母您看,大家不都送菜来没要我们钱么?再说您年纪大了,孙女就想让您享福。”这话听得水生娘眉开眼笑。

天天管够的鱼让士兵们干劲十足,只用了四天稻子就收完了。婉宁把第一天收的粮晒干舂出新米,买了两头猪杀了,请士兵们和白月湾村民敞开肚子吃了一顿新米饭。

大米在北地是精贵物,许多老人一辈子都没舍得买过,何况是清香的新米。村民们收了婉宁的鱼钱,本就有些过意不去,如今又吃了人家的新米饭和猪肉,更是惭愧。米是士兵们帮着舂的,临走时,婉宁给村里每家送了五斤新米。村民们高兴极了,都准备留着过年吃。婉宁还告诉大家,明年她多育些秧苗,给每户都送点,让大家自己种着吃方便。第二天,白月湾的村民们就扛着锄头到婉宁的地头,帮她把田里的稻草拖到老村路边,围着树扎好草垛,又把田埂捶得紧实。

景宇之所以没立刻动身,就是想带敏月看看小桃姐家如何与村民相处。他看了一眼敏月,发现她有些不以为然,心里不禁为儿子的未来担忧。山菊听说郡守大小姐请村民吃新米饭还送米,悄声对敏月道:“小姐,这郡守大小姐名堂真多。请人吃顿饭,村里人就跑去给她干好几天活。”

敏月想到以后要一直跟着夫君住在远山县,也有些烦躁,小声呵斥:“少说郡守大小姐的闲话!你看不出来么?收个粮王爷都专门派兵来帮忙。她们一家是最得王爷信任的!”山菊也知道这点,怕大爷又听到她说郡守家的事,赶紧闭了嘴。

稻子晒干后,一部分存入后院山洞,一部分放在小桃娘家仓库。婉宁让景宇叔叔带了一千斤稻谷走,自己和祖母则跟着士兵回边境,并请士兵帮忙带了三千斤大米回去。

婉宁回到边境,先跟着士兵给王爷送去一千斤新米。王爷许久不见婉宁,差点没认出来:个子高了,脸蛋又瘦又黑,只有一双眼睛又黑又亮。婉宁规规矩矩双手交叠行礼,王爷一眼看到她手背上横七竖八的口子,关心地问:“你手背怎么划了这么多口子?”

婉宁恭敬答道:“回王爷,臣女家刚收稻子,稻叶划的。不过不要紧,小孩子家,过几天结疤就好了。”

王爷就喜欢婉宁这股鲜活劲儿。他过几年就得三十了,还守着辽东这块地盘,未有寸进,真怕一辈子就这样遥望京城。看到婉宁生机勃勃的样子就欢喜。他不知和小姑娘聊什么,随口问道:“你马现在骑得如何了?”

婉宁大了,不像小时候爱吹嘘,越长大越明白王爷志在京城,恭敬道:“会一点了。”

宣王笑道:“还害怕么?”

婉宁答道:“不大害怕了。”

王爷又问:“听士兵回来说,你今年又是丰收年?”

婉宁高兴道:“还行。我那地有淤泥池塘,我把黑淤泥和草一起沤了肥。王爷,今年您还要稻种么?我给留出十万斤来。我听我娘说好几个州都地动了……”

王爷正为难民滞留在博县发愁,强笑道:“粮食你都留着。你小孩子家,不用操心地动的事,我们辽东没事。”

婉宁面上懵懂地望着王爷:“王爷,地动了的几个州的难民没人管,他们一路逃到辽东。要是他们熬过了冬天,我再给他们种粮,他们是不是就能在那几个地动的州停下不走了?唉,我看《寰宇通志》里说,那几个地动的州地形不适合种稻谷,倒适合种红薯、粟米、玉米、小麦这些。我给他们分了粮种……到时候我是不是就不只是在辽东走动,也能去那几个州看看了?那我能去的地方就远多了。”婉宁说完,低垂了头。

王爷心下一震,定定地看着她低垂的黑脑袋。这小丫头……是在暗示他趁机举旗造反?趁着那几个州有时疫,朝廷自顾不暇,让他打下来?还让他等难民熬过冬天再出手,有时疫该死的也死得差不多了……她说“能去的地方远了”,不就是说他的地盘大了么!宣王心口起伏,急速权衡着现在是否是明着造反的时机。

“抬起头来!”宣王声音里带了几分严厉,“谁教你这么说的?”他要看看,是不是巡抚和郡守借孩子之口来告诉他时机已到。

婉宁不知所措地望着王爷,小心翼翼道:“王爷,是不是臣女说错话了?臣女……臣女看书中说‘治国之道,爱民而已。’王爷若能让难民不再颠沛流离,有个安身之所,也是大善事。”

王爷又是一震。这是对帝王的要求!这小丫头胆子真大。他郑重道:“你小小年纪,倒是心善。只是此事关系重大,不可出去随意乱说。”

婉宁忙点头认真道:“王爷放心,臣女以后不会再说了。”

王爷看着婉宁,心中已有了计较。如今数州有疫情,朝廷焦头烂额,确实是个可趁之机,但还需从长计议。他怕刚才的严厉吓着她了,尽量让刚毅的脸显得柔和些,温声道:“你给本王送了这么多新米来,晚些走,我让厨房给你做糕点带回去吃。”

婉宁其实不想要,正想找借口推辞,宣王已起身道:“走吧,我看看你现在骑马胆子大了多少?”

婉宁知道自己大了,不好再与王爷共骑一匹马,小声道:“王爷政务繁忙,还是等我爹爹得空了再教我吧。”

王爷瞄了她一眼,见小丫头一脸紧张,看来是真吓着了。他想摸点东西赏她,除了腰间压襟的玉佩,一时竟无合适之物。温声道:“无妨,本王现在有空。再说糕点一时半会儿也做不好。”婉宁本想再推辞糕点,转念想到王爷可能因无物可赏才如此,只得跟着出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