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州城外,晨雾笼罩着连绵的田野,苏锦绣的车队缓缓驶入城门。与南阳的萧条不同,湖州城内繁华依旧,街上行人如织,商铺林立,丝毫看不出粮荒的迹象。
\"奇怪,\"巧儿掀开车帘看向外面,\"湖州看起来似乎没受什么影响?\"
\"这才是最不正常的。\"苏锦绣眼中闪过一丝锐利的光芒,\"全国各地都在闹粮荒,唯独湖州安然无恙,这背后肯定有问题。\"
车队在湖州知府亲自安排的驿站停下。知府赵明德是户部尚书赵明远的堂弟,算是女主一方的人,见到苏锦绣便行礼道:\"娘娘千里迢迢而来,下官有失远迎,还请恕罪。\"
\"赵大人不必多礼。\"苏锦绣微微颔首,\"我想先了解一下湖州的情况,尤其是粮食供应和农田耕种的状况。\"
赵明德面色一僵,随即叹了口气:\"娘娘慧眼如炬,实不相瞒,湖州表面繁华,实则内里已经千疮百孔。城内粮价虽然稳定,但那是因为郑家控制了所有粮行,人为压制了价格波动。城外的农田有三成以上荒废,农民们苦不堪言。\"
\"果然如此。\"苏锦绣点点头,\"这样的表象稳定才是最危险的。郑家此举无疑是在养肥韭菜,待价而沽。一旦时机成熟,必会借机哄抬粮价,大发横财。\"
\"正是如此。下官不敢轻举妄动,只能等待朝廷指示。\"
\"你做得对,\"苏锦绣说道,\"如果贸然行动,反而会打草惊蛇。现在我们要做的,是在不惊动郑家的情况下,先暗中实施我们的计划。\"
安顿好后,苏锦绣没有立即展开行动,而是派出心腹四处打探情报。三天后,王太医带回了重要消息。
\"娘娘,情况比我们想象的更加复杂。\"王太医神色凝重,\"郑家不仅控制了湖州的粮商,还垄断了附近几个州县的粮食运输。更严重的是,他们私下贿赂了不少当地官员,甚至有朝中大员参与其中。\"
\"这么说,我们面对的是一个庞大的利益网络。\"苏锦绣若有所思,\"难怪太后对我的改革如此抵触,原来她的家族早已把控了粮食命脉。\"
次日清晨,苏锦绣召集了赵明德、王太医和几位心腹官员,在驿站密室中详细阐述了她的计划。
\"我们要建立一套全新的农业制度,从生产、储存到流通,形成完整的体系。\"苏锦绣在桌上展开了一幅详细的图纸,\"首先,成立农田管理处,负责土地整理、水利建设和技术推广。其次,设立粮食储备库,由朝廷直接管理,确保粮食安全。最后,建立粮价调控机制,防止哄抬物价。\"
众人听得入神,赵明德忍不住问道:\"娘娘,这些改革确实好,但郑家势力庞大,如何能在短时间内撼动他们的地位?\"
\"我们不需要短期内彻底击败他们,\"苏锦绣胸有成竹地说道,\"而是要先在制度上占据优势,让他们无法再随意操控粮价。具体来说,我准备先在湖州周边选择几个郑家影响力较弱的村庄,建立试点,推广新型农业技术和管理模式。\"
\"这恐怕不容易。\"一位官员担忧地说,\"郑家在各村都有眼线,任何风吹草动都逃不过他们的耳目。\"
苏锦绣微微一笑:\"所以我们不直接对抗,而是迂回前进。我已经让农业学院的学生分散前往各村,以普通农户身份传授技术。表面上看,这只是农民间的自发行为,郑家难以察觉其中的关联。\"
方案确定后,苏锦绣立即展开行动。首先,她让赵明德以治理水患为名,对湖州周边的水利设施进行全面整修。这项工程看似普通,却为后续的农田改良奠定了基础。
同时,那些伪装成农户的农院学生开始在各村传授新型耕作技术。他们不提任何与朝廷有关的字眼,只是以一种农民互相帮助的形式,将知识悄然传播。
一周后,苏锦绣亲自来到离城三十里外的青山村。这个村子看似不起眼,却是她精心挑选的第一个正式试点。村子不大,只有四十多户人家,但地理位置优越,水源充足,最重要的是,这里的村长是赵明德的远亲,可以完全信任。
苏锦绣没有大张旗鼓地宣布自己的身份,而是化装成普通官家小姐,随赵明德一同前往。到了村子后,她直接找到了村长家。
\"这位是京城来的苏小姐,精通农事,特来指导大家改良种植技术。\"赵明德介绍道。
村长虽然知道苏锦绣的真实身份,但也心领神会地点点头:\"多谢苏小姐大驾光临,敝村虽小,但村民们都勤劳肯干,一定会好好配合。\"
接下来,苏锦绣用了三天时间走遍了青山村的每一块田地,详细记录了土壤、水源和作物生长情况,然后召集全村农户开会。
\"乡亲们,\"她站在村口的大槐树下,亲切地开口,\"我看了大家的田地,发现这里的土壤非常适合种植一种新型水稻。这种水稻不仅产量高,而且生长周期短,抗旱性强。如果大家愿意尝试,我可以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指导。\"
村民们窃窃私语,半信半疑。毕竟这些年来,他们听过太多虚假的承诺。
\"我知道大家心中有疑虑,\"苏锦绣理解地说道,\"所以我提议先选一小块地进行试验。等看到成效后,再决定是否大面积推广。而且,我会在村里常住一段时间,亲自指导,直到收获为止。\"
村长立即表态支持,并带头捐出自家的一亩良田作为试验田。其他几位村中有威望的长老也纷纷效仿,气氛逐渐热烈起来。
第二天,苏锦绣便开始了实际操作。她从随身携带的特制箱子中取出了改良过的种子,同时展示了几种简单却实用的农具。
\"这是我改良的条播器,\"她向围观的村民展示一个木制工具,\"用它播种,不仅快捷,而且能保证种子间距均匀,便于日后管理。\"
接着,苏锦绣又拿出了一包褐色粉末:\"这是特制的土壤改良剂,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我们先在试验田使用,效果好了再推广。\"
在随后的日子里,苏锦绣每天都在田间指导村民们操作。她不仅教授具体技术,还耐心解释每个步骤的原理,让村民们真正理解为何这些方法能提高产量。
\"土壤改良不是一锤子买卖,\"她蹲在田边,捧起一把土壤给村民们看,\"要建立长效机制,让土地持续保持肥力。我教给大家的轮作法和养地技术,能让田地年年都有好收成。\"
与此同时,王太医也没闲着。他带着几名医学院的学生在村里设立了简易医馆,为村民们义诊,并教授基本的卫生和疾病预防知识。
\"防病比治病更重要,\"王太医对围坐的村民们说道,\"很多病症其实可以通过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来预防。\"
他特别强调了饮水卫生的重要性,并教会村民们如何用简单的方法净化饮用水。这看似与农业无关,实则为整个改革奠定了健康基础。
\"人是生产的根本,\"苏锦绣对王太医说,\"只有村民们身体健康,才能保证农田有人耕种,技术有人传承。\"
两周后,试验田里的禾苗已经长得比普通水稻高出一大截,叶片青翠茂盛。村民们惊讶地发现,即使在降雨稀少的情况下,这些禾苗也生长良好,没有一点干枯的迹象。
村长激动地对大家说:\"苏小姐的方法果然神奇!我家隔壁那块用老法子种的地,禾苗都蔫头耷脑了,再看看这试验田,简直是天壤之别!\"
村民们纷纷要求也来试种,苏锦绣欣然同意,并安排农院学生帮助更多农户掌握新技术。她还特别强调:\"种子和技术我可以提供,但更重要的是,大家要学会自己留种和改良技术。只有掌握了根本,才能长久受益。\"
为了确保这套系统能持续运行,苏锦绣开始在村里培养技术骨干。她挑选了几位悟性高、肯学习的年轻人,每天额外给他们上课,教授更深入的农业知识。
\"你们将来就是村里的农技员,\"她对这些年轻人说,\"负责技术推广和问题解决。朝廷会给予你们一定的俸禄,但更重要的是,你们要把所学知识传给更多人。\"
这种培养人才的模式很快在青山村见效。不到一个月,村里已经形成了一支初具规模的农技队伍,能够独立解决一些常见问题。
与此同时,苏锦绣还在村里设立了农业记录处,负责记录天气、作物生长和产量等数据。她解释道:\"只有掌握了准确的数据,才能科学地改进种植方法,预测未来收成。这些记录看似简单,实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就在青山村的改革如火如荼进行时,郑家似乎察觉到了异常。一天下午,几名陌生人来到村里,四处打探情况。
村长立刻派人通知了苏锦绣,她冷静地指示道:\"不要惊慌,按照我们之前准备的说辞应对。这些改革就说是赵知府为了应对旱情特意安排的,与朝廷大计无关。\"
村民们配合得很好,那几名探子转了一圈,只当是地方官员的小动作,并未放在心上,很快就离开了。
\"郑家势力再大,也不可能关注到每一个小村庄,\"苏锦绣对王太医说,\"等我们的成果显现,形成规模,他们再想干预就晚了。\"
一个月后,青山村的试验田迎来了第一次收获。改良水稻不仅提前成熟,而且产量比普通水稻高出近一倍。村民们欣喜若狂,连续几天在田间庆祝丰收。
趁着这股热潮,苏锦绣正式向村民们公布了一套完整的农业制度方案:\"接下来,我们要建立村级粮仓,储存部分粮食作为备荒之用。同时,成立农业互助会,统一采购农具和肥料,降低成本。最重要的是,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让大家能及时了解市场行情,避免被商人压价。\"
这套方案得到了村民们的一致拥护。村长当即拿出自家的一处闲置院落,改建为村级粮仓。几位富户也慷慨解囊,资助购买了必要的器具和设备。
与此同时,苏锦绣还特别强调了种子留存的重要性:\"每户农家都要留下部分优质稻种,建立种子库。这些种子是我们的根本,决不能让外人控制。\"
在医疗方面,王太医也取得了显着成效。他不仅培训了两名村医,还编写了简易医学手册,内容浅显易懂,便于村民自学。更重要的是,他建立了卫生防疫制度,大大降低了村里的疾病发生率。
\"这只是开始,\"苏锦绣对赵明德说,\"青山村的模式一旦成功,我们就可以在其他村庄复制推广。一个村带动一片,很快就能形成燎原之势。\"
赵明德深受触动:\"娘娘的远见令人敬佩。这不仅是在解决眼前的粮荒,更是在为千秋万代奠定基业。\"
\"治国如治家,治家如治田。\"苏锦绣意味深长地说,\"只有让百姓掌握了自我发展的能力,朝廷才能长治久安。这套制度的核心,不在于一时的高产,而在于能够持续发展,代代相传。\"
当青山村的成功消息传开后,附近村庄的村民们纷纷前来参观学习。苏锦绣没有拒绝,而是安排农院学生热情接待,详细讲解技术要点。
\"知识越分享,价值越增长,\"她对学生们说,\"我们的目标是让这些技术和制度像种子一样,在民间生根发芽,自行繁衍壮大。\"
两个月后,湖州周边已有十多个村庄采用了新农法,初步形成了规模效应。这时,苏锦绣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决定进一步扩大改革范围。
她召集了所有参与试点的村长和农技员,举行了一场特别会议:\"接下来,我们要建立区域性的农业合作网络,将各村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整合起来,形成合力。\"
具体而言,她提出了四项重要制度:
首先,建立跨村农技协会,定期交流种植经验和技术创新,由朝廷派遣农院学生担任指导。
其次,成立区域粮食储备中心,统一调配各村粮食,确保粮价稳定和供应安全。
第三,设立农业信息站,收集和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和技术动态,帮助农民做出明智决策。
最后,建立农业发展基金,为贫困农户提供低息贷款,用于购买农具和改良土地。
\"这四项制度相辅相成,能够形成一个自我运转、自我完善的体系,\"苏锦绣向大家解释,\"这样即使没有官府直接干预,农业也能稳定发展,不再受制于商人和地主。\"
会议结束时,她特别强调:\"制度建设是根本,人才培养是关键。我们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培养农技人才上,让他们成为改革的中坚力量。\"
随后,苏锦绣又暗中写信给京城的萧承煜,详细汇报了湖州的改革情况,并请求增派农院学生支援。萧承煜收到消息后大为振奋,立即批准了她的请求,并下令拨款支持湖州的改革试点。
三个月后,湖州周边的农田已经焕然一新,荒芜的土地重新变得生机勃勃。秋收时节,改革区的粮食产量比往年提高了近四成,创造了历史新高。这一成就不仅震惊了当地官员,也引起了朝中大臣的广泛关注。
更令人欣慰的是,这套新农业制度开始显现出自我完善的能力。农民们不再被动接受技术,而是主动提出改进建议;各村之间的合作也日益紧密,形成了良性互动的格局。
苏锦绣对王太医说:\"现在,我们的制度已经扎下了根,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让它长出枝叶,开花结果。这场改革的成功,不在于短期的高产,而在于能够持续发展,造福千秋万代。\"
王太医深表赞同:\"娘娘的远见卓识,实在令人钦佩。这已经不仅仅是解决粮荒的问题,而是在重塑整个农业体系,甚至是国家治理模式。\"
\"根深才能叶茂,本固才能枝荣。\"苏锦绣望着远处金黄的稻田,目光坚定而深远,\"我们正在为大衍王朝奠定一个千秋万代的基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