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开局七品县令,为民请命能爆奖励 > 第294章 君心深似海,快刀斩沉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94章 君心深似海,快刀斩沉疴

夜已深沉,大安王朝的皇宫在如墨的夜色中静默矗立。御书房内,灯火通明,一炉上好的檀香青烟袅袅,为这庄重肃穆的所在平添了几分幽深。空气中,似乎还残留着白日朝堂争执的余温,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压抑。

二十六岁的皇帝赵汝安坐在宽大的紫檀木御案之后,年轻的面容上带着一丝与年龄不符的疲惫。案头堆积如山的奏章,仿佛永远也批阅不完。他手执朱笔,在一份奏章上圈点着,看似漫不经心,实则每一个字都经过了深思熟虑。

内侍总管梁宇垂手侍立在一旁,身形微微佝偻,神情一如既往的恭谨而谨慎。

他是宫中老人,伺候过先帝,如今又伴在年轻的赵汝安身侧,见惯了宫闱倾轧,也深知帝王心术。

“玄州那边,近来可还安稳?”赵汝安的目光并未离开奏章,声音平静地仿佛只是随口一问。

梁宇心中一凛,知道陛下看似随意,实则意有所指。他连忙躬身回道:“回陛下,新任玄州州牧韩明远大人,近一月来连上三道密折,皆言玄州民情安定,百废待兴。只是……”

“只是什么?”赵汝安的笔尖微微一顿。

“只是韩大人在奏折中屡次提及,余瑾余大人在玄州百姓中声望极高,深受爱戴。”梁宇斟酌着词句,小心翼翼地转述,“韩大人言,如今在玄州地面上,便是茶楼酒肆,寻常巷陌,也听不得半句余大人的不是。百姓感念余大人昔日恩德,自发为其立生祠者亦不在少数……”

赵汝安没有抬头,只是淡淡“嗯”了一声,听不出喜怒。

梁宇定了定神,继续道:“另外,派往平阳军的新任监军王岳大人,亦有奏报呈上。王大人确认,平阳军统帅李存孝,确是余瑾大人的亲信旧部,对其言听计从。”

他顿了顿,补充道:“不过,王大人在奏折中也坦言,那李存孝确实勇武过人,领军有方,治军极严,赏罚分明,且为人刚正不阿,原则性极强,不失为一名……一名靠得住的边军将领。”

赵汝安听完,依旧没什么特别的表示,只是将手中的奏章批阅完毕,放到了一旁。梁宇见状,心中愈发忐忑,他知道,真正让陛下可能上心的事情还在后头。

他深吸一口气,语气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犹豫:“陛下……奴才斗胆多嘴一句。那……那新任定远军主帅高顺将军,据闻,也是余瑾大人的旧部……高将军如今执掌定远军,如此一来……余瑾大人岂非……岂非一手掌握了平阳、定远这两大北境边军的军权?”

这话说出口,梁宇自己都觉得心惊肉跳。一个臣子,同时在地方拥有无与伦比的民望,又间接掌控了两支精锐边军,这无论如何看,都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出乎梁宇意料的是,赵汝安听到这番话,脸上并未显露出丝毫惊讶或不安。

他缓缓放下手中的朱笔,抬起头,年轻的脸庞上竟露出一丝深不可测的笑容。

“梁宇啊,”赵汝安的语气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居高临下的自信与洞察,“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朕知道你在担心什么。”

赵汝安站起身,走到窗边,望着窗外沉沉的夜色,仿佛能穿透宫墙,看到整个大安王朝的脉络。“现在的余瑾,”赵汝安的声音不高,却掷地有声,“就是朕肃清朝堂积弊、剪除那些根深蒂固的毒瘤所需要的一把快刀。”

赵汝安眼中闪过一丝与他年龄不符的锐利:“一把刀,如果不用上好的材料去孕养、去磨砺,不给它足够的空间去施展,又怎么能展示它的锋芒?又怎么能替朕斩断那些盘根错节的阻碍?”

梁宇心中一震,他明白了皇帝的意思。陛下并非不知晓余瑾在扩张势力,甚至可以说,这种扩张是在陛下的默许乃至纵容之下进行的。

在陛下眼中,这是为了达到他清洗朝堂、集权中央的宏大目的所必须付出的代价,或者说,是陛下认为自己完全能够掌控的“代价”。

“可是陛下……”梁宇心中虽然仍有万千疑虑,担忧年轻的君主低估了余瑾的潜力和野心,或者高估了自己对这把“快刀”的掌控力,但见皇帝主意已定,龙威之下,他再也不敢多言半句,只能将满腹的担忧深深埋藏心底,暗自叹息一声,躬身应道:“奴才……明白了。”

君心深似海,帝王之术,又岂是他们这些做奴才的所能轻易揣测的。

御书房的灯火彻夜未熄,而京城的风云,也在这看似平静的深秋之夜下,暗流涌动。

自狄仁杰奉旨前往玄州查案,不知不觉已近一月。朝堂却并未因此而平静下来。恰恰相反,身在京城的余瑾,如同出鞘的利剑,行事反而更加大刀阔斧,雷厉风行。

他将清洗的矛头,直指吏部与御史台这两个被视为朝廷中枢、盘根错节的核心权力部门。

以吏部左侍郎吴庆年贪腐一案为突破口,余瑾亲自坐镇,指挥其麾下两位得力干将——已因屡次查案有功而品阶连升的诸葛亮和贾诩,顺藤摸瓜,深挖细查。一桩桩卖官鬻爵、勾结地方、侵吞国帑的惊天大案被接连揭露出来。

短短一月之内,京城朝堂为之震动。吏部、御史台首当其冲,每日都有官员被从龙密卫从衙门或府邸中带走,投入那令人闻之色变的昭狱。一时间,朝堂上下风声鹤唳,人人自危,尤其是与吏部、御史台往来密切的官员,更是寝食难安。

余瑾的铁血手段,令整个官场为之侧目。私下里,那些对他又怕又恨的官员,已然给他安上了一个“余疯子”的绰号,意指他行事不计后果,不留情面,仿若疯魔。

随着一批批贪官污吏的落马,余瑾在朝堂上的声势也愈发显赫。

他手握监察百官、直奏天听之权,又有从龙密卫这支皇帝亲军作为爪牙,隐隐之间,竟已成为继太师闻泽、司空卢颂、尚书令皇甫南辰这三位老牌重臣之后,朝堂上崛起的第四股强大势力。

然而,锋芒毕露的代价,便是几乎得罪了整个官僚集团。他那不近人情、不留余地的行事风格,使得他在朝中几乎没有任何盟友,除了皇帝的信任和皇甫南辰的默许,他几乎是“曲高和寡”,成了名副其实的“百官公敌”。

京城的棋局,因为这把过于锋利的“快刀”,变得愈发波诡云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