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滨海市,那座承载了龙国航母梦的巨大干船坞,此刻正上演着工业史上的奇迹。

“应龙”号航空母舰的建造,如同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史诗。

巨大的钢铁分段,如同远古巨兽的肋骨,被精准地吊装、焊接。

船坞内,数千名技术精湛的工人与高度智能化的机械臂协同作业,效率高得令人咋舌。

舰体的轮廓,几乎每一天都在发生肉眼可见的变化,迅速地向着一艘真正的战争巨兽演变。

夜空中,船坞灯火璀璨如昼,宛如一座不夜的钢铁之城。

焊花飞溅,金属撞击声与机器的轰鸣声交织,谱写着一曲属于龙国工业的雄浑交响。

少数能够通过高空侦察卫星窥探到这里的西方军事分析师,看着那艘航母以不合常理的速度成型,内心充满了不安与困惑。

“这种速度……简直是魔鬼!”

“他们难道不用遵循物理定律的吗?”

“龙国的工业潜力,再一次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然而,不安归不安,他们依旧坚信,龙国的核心技术,尤其是那神秘莫测的电磁弹射系统,必然存在着难以逾越的瓶颈。

“造壳子容易,心脏难求!”一位西方资深航母专家在电视节目上断言。

“电磁弹射?那需要神才能提供的能量!”

电磁弹射,这四个字背后,是对舰载能源系统的终极考验。

它不同于传统的蒸汽弹射,需要在万分之一秒的瞬间,释放出足以将数十吨重的舰载机加速到起飞速度的庞大电磁能量。

这股能量之巨,堪称天文数字。

对于舰船而言,简直是不可承受之重。

现有的舰载核反应堆,或者大功率燃气轮机,即便配合上所有已知的储能装置,也无法满足电磁弹射器那如同饕餮巨兽般的能量需求。

“应龙”项目动力与电磁系统专家团队,此刻正面临着项目启动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总工程师林卫东,两鬓已然斑白,布满血丝的双眼死死盯着眼前复杂的能量模型。

他和他的团队,已经连续奋战了上百个日夜。

杨总之前通过加密通讯提供的“超导磁储能”与“等离子体开关”技术方案,的确让他们看到了曙光,也解决了部分难题。

但当真正要将这套系统放大到足以支撑四条电磁弹射器高强度运作的规模时,新的,更恐怖的难题浮现了。

能量密度!

瞬时输出功率!

以及,那该死的循环充放电寿命和小型化难题!

改进型高能电池组?在如此巨大的能量吞吐面前,如同杯水车薪,几次弹射就会彻底报废。

超级电容器阵列?体积和重量将直接压垮航母的设计冗余。

飞轮储能系统?那旋转起来的巨大动能,一旦失控,就是一场灾难。

“林总,第三十七号超导储能单元在模拟过载测试中……熔毁了。”一名年轻的工程师声音沙哑地报告,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疲惫与绝望。

林卫东缓缓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一股设备过热后特有的焦糊味。

又失败了。

他们仿佛陷入了一个无形的泥潭,越是挣扎,陷得越深。

“我们……是不是真的走进了死胡同?”有人低声喃语,带着哭腔。

整个实验室的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来。

希望,如同风中残烛,明灭不定。

而外界,那些不怀好意的声音,却在此时达到了顶峰。

西方媒体和所谓的军事专家们,如同嗅到了血腥味的鬣狗,再次蜂拥而上。

“看到了吗?龙国的航母梦,卡在了能源这一关!”

“没有强大的心脏,‘应龙’即使下水,也不过是一艘世界上最大的靶船!”

“他们想用电磁弹射?简直是痴人说梦!那需要小型化的太阳!”

“我预言,‘应龙’最终只能搭载直升机,成为国际军事史上的最大笑柄!”

尖酸刻薄的嘲讽,如同潮水般淹没了国际舆论场。

他们仿佛已经提前宣判了“应龙”项目的死刑。

林卫东看着屏幕上那些刺眼的标题和评论,紧紧攥住了拳头,指节因为用力而发白。

他知道,不能再这样下去了。

如果能源问题不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一切都将化为泡影。

那不仅是项目的失败,更是对国家信任的辜负,是对杨总期望的辜负。

他拿起桌面上那份写满了失败数据和无解难题的报告,迈着沉重的步伐,走向了杨宇科的办公室。

杨宇科依旧站在那扇巨大的落地窗前,目光深邃,仿佛能够穿透时空的阻隔,看到未来。

“杨总。”林卫东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杨宇科转过身,那双锐利的星目平静地注视着他。

“是‘应龙’的能源系统出了问题?”他没有丝毫意外,语气依旧沉稳。

林卫东苦涩地点了点头,将手中的报告递了过去。

“是的,杨总。您之前提供的超导磁储能方案,我们已经做到了极致,但在满足全功率、高频次弹射的需求上,还是……还是差了一口气。”

“能量密度和瞬时功率,都达到了一个瓶颈,我们……我们找不到突破口了。”

“这个问题,是整个‘应龙’项目的心脏,如果解决不了,一切都将是空谈。”

林卫东的声音越说越低,充满了深深的无力感。

杨宇科接过报告,那双剑眉微微蹙起,但眼神依旧锐利如鹰。

他快速翻阅着报告,每一项数据,每一个失败的记录,都在他脑海中迅速构建出问题的全貌。

片刻之后,他放下了报告。

“我明白了。”

他没有责备,也没有表现出任何失望。

这反而让林卫东心中更加忐忑。

杨宇科再次启动了大脑中的超级芯片。

“超级芯片,针对‘应龙’号电磁弹射所需的高功率脉冲能源需求,进行终极方案推演。”

指令下达,他脑海中那片浩瀚的科技星海瞬间被点燃。

无数超越时代的技术信息流如同奔腾的江河,汇聚,碰撞,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