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哎,今天遇到个特有意思的事儿,跟你念叨念叨。

就是一个小朋友问我题,过程还挺曲折的。一开始我差点就直接告诉他答案了,现在想想还挺庆幸没那么做。

当时他拿着题过来,小眉头皱得紧紧的,一看就是卡壳了。我本来想,直接说答案多省事,省得他在那儿绕弯子。

结果他自己先开口了,说:“我觉得应该是这样……” 然后吧啦吧啦说了个思路,一听就不对。我这手都抬起来想打断他了,话都到嘴边了。

突然就想起之前看的育儿文章,说别轻易打断孩子说话。我就硬生生把话咽回去了,跟自己说:“再等等,再听听。”

他见我没说话,又琢磨了琢磨,说:“不对不对,应该换个方法……” 这次的思路比刚才强点,但还是没到点子上。

我这心里急啊,跟小猫抓似的。尤其看他那认真的样子,又觉得挺可爱的,不忍心泼冷水。

他自己也意识到不对了,挠挠头,小声嘀咕:“好像还是不对……” 然后低头盯着题目,手指在上面划来划去。

那几秒钟感觉特别长,我甚至在想,要不还是稍微提醒一下?但又怕一提醒,他自己的思考就断了。

突然他眼睛一亮,猛地抬头:“啊!我知道了!应该是这样!” 然后把正确的思路说出来了,虽然有点磕巴,但逻辑是对的。

我当时心里一下子松了,比自己做对题还高兴。他也特兴奋,小脸通红,跑回去的时候脚步都轻快不少。

你说这事多有意思。要是我一开始就打断他,告诉他答案,他可能也就是哦一声,记没记住都不一定。

但现在不一样啊,那是他自己想出来的,印象肯定特别深。而且你看他那股子高兴劲儿,那是靠自己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啊。

以前总觉得帮人就得直接给结果,效率高。现在发现,有时候“等一等”比“马上说”更有用,尤其是对小朋友。

他们的小脑袋瓜其实转得可快了,就是需要点时间自己琢磨。咱们一着急,反而把他们的思路给打断了,甚至可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

你想啊,要是每次他一犯错,咱们就立马纠正,时间长了,他可能就不敢自己想了,反正有人会说答案,多省心。

但那样的话,他自己的思考能力怎么练啊?以后遇到难点的问题,不就更没辙了吗?

今天这事算是给我上了一课。有时候咱们觉得是在帮他们,其实可能是在剥夺他们成长的机会。

就像学走路似的,总得让他们自己摔两跤,才知道怎么保持平衡。总扶着,永远也学不会自己走。

后来我跟同事聊起这事,她说她也遇到过类似的。有次她儿子拼乐高,拼错了好几次,她想上手帮忙,她老公拦住了,说让孩子自己来。

结果她儿子折腾了快半小时,居然真的拼对了。从那以后,拼乐高再也没找过大人,每次都自己琢磨,成就感爆棚。

你看,这道理都是相通的。不管是做题还是玩玩具,孩子都需要自己试错的空间。咱们能做的,就是在旁边陪着,别瞎掺和。

不过话说回来,这“等”的度也不好把握。什么时候该等,什么时候该稍微点拨一下,还真得慢慢琢磨。

比如今天这孩子,他自己有思路,只是没走对,那就适合等。要是他完全没头绪,一脸茫然,可能就得稍微提醒一句,给他指个方向。

但提醒也得有技巧,不能直接说“你应该怎样怎样”,最好是问他:“你觉得从这一步开始,还能怎么试试?” 引导他自己往正确的方向想。

我现在算是明白为什么说当老师、当家长是门学问了。不光要懂知识,还得懂孩子的心理,知道什么时候该进,什么时候该退。

以前总觉得“传道授业解惑”就是把自己知道的都告诉他们,现在才明白,“解惑”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帮他们学会自己找到答案。

就像今天这孩子,他自己想出答案后,那种兴奋感是装不出来的。那眼神里的光,比拿到任何奖励都亮。

而且我发现,他自己想出来的思路,虽然绕了点,但特别有他自己的特点。要是我直接告诉他标准答案,可能就把这种独特的思考方式给抹掉了。

每个孩子的思维方式都不一样,咱们不能用自己的框架去套他们。给他们空间,其实也是在保护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说起来,不光是对小朋友,对咱们成年人可能也一样。有时候遇到问题,别人直接给答案,还不如自己琢磨出来记得牢。

你有没有这种感觉?比如学个新软件,别人手把手教你,当时会了,过两天就忘。自己瞎琢磨半天弄明白的,反而印象深刻。

所以啊,有时候“慢”就是“快”。看起来费了时间绕了弯路,其实是在打基础,底子扎实了,以后进步才快。

今天这事我得记下来,以后再遇到类似的情况,就拿出来提醒自己。别总想着当“救世主”,有时候做个安静的“陪伴者”更重要。

你说我是不是有点太感慨了?可能是那孩子最后笑的样子太有感染力了,让我一下子想了这么多。

不过真的,这种亲眼看着孩子靠自己的力量突破难关的感觉,特别好。比自己做成什么事都有成就感,你说是不是?

下次再遇到这孩子,我得好好夸夸他。不光夸他做对了题,更要夸他肯自己动脑筋,那种坚持劲儿比答案本身值钱多了。

也不知道他自己有没有意识到,这次不光是做对了一道题,更是打赢了一场跟自己的仗。这种胜利的感觉,会给他攒不少底气吧。

想想咱们小时候,不也是这样吗?靠自己做成一件事,能高兴好几天,那种自信就是这么一点点攒起来的。

所以啊,咱们能做的,就是多给他们创造这种“靠自己”的机会。少一点包办代替,多一点信任和等待。

可能刚开始会觉得慢,会着急,但长远来看,肯定是值得的。毕竟,教会他们怎么思考,比教会他们100个答案都有用。

今天这事儿真是没白经历,跟你说完感觉更透彻了。以后要是你遇到类似的情况,说不定也能想起我这档子事,哈哈。

其实教育这东西,真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得跟着孩子的节奏走,不断调整自己的方法。咱们也得跟着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不是?

好了,不说了,越说越没完了。反正今天这事儿算是给我敲了个警钟,以后面对孩子,得多点耐心,少点急躁。你觉得我这感悟还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