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穿越春秋,吾为最强昭公 > 第13章 吴币如刀:郑国的反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章 吴币如刀:郑国的反制

吴侯道:“自平王东迁以来,郑因护驾有功,日渐骄纵,甚至与天子陈兵对垒。

以臣拒君,郑始创不忠!

待姬忽继位,所行比其父更甚,竟席卷天下占为己用。

自行分封,视天子为无物,此大奸大恶之人,却无人可讨,何其哀也!

且齐鲁宋卫,尽皆为其盟,待天下扫定,分而迁之,是以仇报恩也,实为不义。

而我大吴,随其屡屡征伐,然则论功行赏,就只给我国一个铸币为凭,寸土未可与之封。

天下吝啬者,无有可比!

今番遣使造访,寡人猜其必为我国兴造吴刀之事。

且发行吴刀之权,乃姬忽亲口所授,岂能随意收回?

寡人就在这国中等着,从即日起,铸量不变,看他郑国能拿寡人如何?”

那官员忙道:

“国君,俗话说,借树乘凉,树倒人散。自先君随郑以来,每得其利。

我吴国不保郑之社稷,反伤其身,非害人乃害己也!”

“够了,寡人不想听,寡人必要与姬忽斗上一斗,此意已决,再劝便叫汝项上人头顷刻不保。”

那官员闻言心下一惊,只得默默请退。

这边信使迟迟不见吴侯过来,已算出结果,随即便命人将信息传递回国。

姬忽一看,立马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

“看来,这吴侯是翅膀硬了,想跟寡人分庭抗礼了。”

众臣忙问怎么回事。

姬忽道:“寡人使者在姑苏三天,竟没见到吴侯一面,此必为吴侯有意拒之。”

百里奚道:“吴侯之意,怠吾大郑足矣,臣请出兵来讨!”

闻言,其他官员纷纷同意发兵,并一同劝姬忽下令。

姬忽此刻心下嘀咕:

的确,现在是最好的灭吴机会。

先前自己为了夺取天下,采用外交和军事并重的原则,拉拢部分老实本分的国家,将有称霸天下之心的国家挨个灭亡。

最后,就只剩下这些当初帮助自己的国家。

而北方的几国,因其地理位置特殊,他也就将他们实行了迁封,为了使他们不反对,还多为他们赋予了土地。

而南方呢,因为地理位置上较远,而又开发缓慢,就没有急着动手。

这吴国,就是这些小国家中,最大的一个了。

像诸越,那都是小得不起眼的存在,唯独这个吴国还可以凑合着看。

本来,他想把吴国打造成标杆的,让大家看到后,都觉得自己不会忘记功臣。

而现在看来,这个标杆显然是立不住了。

于是他便下令:“传我命令,立即调兵南下!”

恰在这时,管仲却站了出来,

“国君且慢,臣有一策,可使吴国不战而降!”

姬忽一听,立马道:“爱卿请讲。”

管仲道:“此次吴币之危,乃是昔年国君给吴国铸币权所致,故根源在这里。”

姬忽立马明白了,于是请他继续说下去。

管仲继续道:“夫财币之权,本应收于我大郑手中,何需置于一外人之手。故臣请求将吴国的铸币权收回,祸患便可瞬解。”

“如何收回?”百蹇二人也好奇起来。

“既然是国君给的,自然可由国君实行,国君只要对天下百姓发一道诏书,说是我大郑即将改革货币,以前的刀币不用了,改为别的形式。

然后将民间百姓的货币按时兑换,逾期期作废。

这样吴国的货币将变成一堆废铜烂铁,吴国的财政也将彻底垮掉,此乃釜底抽薪之计。”

姬忽在这个时代能听到这么好的方法,也是很开心的,但他还有顾虑,于是便道:

“虽然爱卿的方法很好,但是天下之大,政令传下去就得月余,若是再实行此法,待天下钱币换成,岂非要等个三年五载?”

管仲道:“国君无需多虑,我们只需要将吴国附近的货币先兑换了,这样只需两个月,就可以实现我们的目标了。”

姬忽曰:“善!”

于是向天下下达了更改货币的命令,首先就将这个命令传递到了与吴国交界的几个郡县。

并且,命令当地部署军队,以防吴国偷袭。

另外,姬忽还调集了其他地方的军队,准备也部署到吴国边境。

毕竟他还没见过新的吴侯呢,不知道他会不会是个疯子,万一他孤注一掷要与自己拼个鱼死网破,那自己也好及时应对。

很快,这一诏令就开始执行。

郑国这次选用了后世流传最广的五铢钱,用以顶替曾经的刀币。

它因为轻便耐用,使用时间长而成为最佳选择。

姬忽其实在很早之前就研究过钱币,对后世流行于西汉以及很多朝代的五铢钱,自然是多上心的。

它有一点好,那就是它的制作工艺相对复杂,民间基本上无法仿制。

而早在一年前,他就与管仲商议过这个,当时管仲说旧钱大家都用习惯了,轻易换的话,民众一时会不适应,得等一个契机。

也从那个时候,姬忽就命管仲,负责铸造了一批出来。现在,正好派上了用场。

所以,他现在还是有点儿庆幸自己有先见之明的。

果然,郑国的诏令一下,很多百姓就在官府的帮助之下开始换新钱币了。

而吴国因为自己的一意孤行,而被郑国给孤立,货币运不出去,自然也兑换不了。

吴国国中百姓,看到这一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不知该如何是好。

没多久,吴国周边的郡县就纷纷兑换新币完毕,吴刀也彻底从他们的市场上消失了。

这时,百姓们惊奇地发现,随着换币结束,物品的价格也不再上涨了。

他们都将这归功到换了货币的功劳,自然也没有人对新货币产生抵触。

之所以这样,那是因为吴国对吴刀的大肆铸造,损害了原本在人们心中,堪比黄金的吴刀的公信力。

大家以前都把它当做钱来看,直到原本作为它后盾的郑国,一纸诏令将其废为废铜,它这才真正跌下神坛。

现在在百姓眼里,他们和普通的商品没有两样,要不是许多生活用品要用铜做,在百姓眼里,它们估计会比地上的泥土还要卑贱。

这边郑民没有受到影响,但吴国那边可就倒霉了。

自从自己国家的刀币运不出去后,郑国前来运送生活物资换钱的商人们也已绝迹。

他们随着郑国这个国家兴起,所以对于国家的政令是坚决执行的。

一听官府说不让他们往吴国运物资后,他们连官吏要给他们发的路费都没有领,直接驾着车将一批批的生活物资给运回自己来的地方了。

从此,也可以看到他们有多支持国家了吧。

这跟后世的不法奸商,简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后续来的商人,官员也规劝了,正当他们准备回去时,官府接到上面说是要囤积物资的命令,于是便将这些商人的物资全部买下。

商人自然开心,自己这一趟不仅没亏钱,还赚到了呢。

而之前回去的商人,当地官府也接收到命令,可以给他们弥补损失。

这也算是为国家政策的滞后,向商人们赔不是了。

大家自然感恩戴德,开开心心地继续从事生产生活了。

天下现在只有一个地方的人不开心,那就是吴国。

自从原本要运抵自己国家的物资被截胡后,他们国家就出现了物资短缺。

本来,他们可是靠着铸币富起来的呀,以前那可是富得流油。

那时的他们,是天底下过得最幸福的人民。

跟开矿比起来,种地简直是艰辛,所以他们很早便不再种地了,一切都依靠从郑国的进口。

他们在那几年,可是享受过很多幸福的。

那些时候,他们生活富足,他们便都将这一切归功到国君的统治,所以吴侯在吴国的支持度,天下无人能企及。

也就姬忽能勉强够得上吧,但那也比他们的国君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