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嗖!........。”
不时的有货车呼啸而过。
李世栋要是换做是前几天的时候,还有可能拉着罗正阳尽量挽留一下。
但是经过今天的接触和路上的摩托车骑行,让他彻底明白了凡人与非凡人之间的差距到底有多大。
恐惧、敬畏、忠诚。
他的心路变坏之快。
李世栋的心中已然深深烙下泾渭分明的主从概念。
“家臣?......我去!”
“这都什么年代了。”
主要还是心关难过,嘴上不愿意承认罢了,但是他的实际行动却很真实。
只要罗正阳决定的事情,他不会再有任何反驳之心。
虽然在两人交谈的时候似乎谈笑风生,常人或许看不出多大异常来。
但实际情况或许是罗正阳的【念动力】在起作用。
或许是李世栋的心大城府深掩饰的很好。
他也很会把握一个度。
李世栋抽完一根烟后,骑着摩托车向着漓江一桥的方向驶去。
他的目的是武市北城。
罗正阳下了国道后往前走了没有多远。
他依照前世的朦胧记忆,向右拐进了一条坑坑洼洼的沙石路。
这是一条径直通向南城大市场的近道。
由于这条沙石路可以省下不少绕道的时间,南城这片的乡里人只要逛南城大市场,必定会选这条路抄近道过去。
毕竟路程短一条直路又好记,不用走外围的路绕来绕去。
甚至就连城乡班车也喜欢拐个弯停在这条道上拉客。
这条近道也刚好横穿南城的城中村。
道路两旁更是林立着各类风格迥异的房子,二层小楼、一层大院、单间砖瓦房.............
甚至还有不少临时菜市场、木厂、家具厂.............。
虽然城中村的格局与乡镇的圩场差不多,但唯一不同就是烟火气息特别浓厚。
每天都是人流如织。
主要还是因为这里刚好处于城乡结合部。
乡里人来城里讨生活的人、陪读的家长和学生.............这些人首选的第一站。
人多了自然热闹的很。
不过在后来由于城市发展的需要,这片地区被市府列为棚户改造的重点区域。
原来的所有建筑基本上被全部被推倒。
小区、医院、学校、公园.........这些现代化的建筑出现在原来的地方。
只是再也找不回原来人来人往的热闹气氛。
罗正阳前世也故地重游过几次。
“房子多了,路宽了,洋气了,可惜人没有多少,修的再多再好也是白搭。”
“买不起,买的起也得掏空四个钱包。”
疲民之策。
“唉!.......一座空城,没得意思。”
“果然是大快、大干、大上,是所有欠发达城市的通病。”
“这些官老爷们有考虑过我们这些小民的真实需要么!”
“我们也只是想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活得好而已。”
“升官真的那么重要么?”
他前世身为一个异乡人亦是感同身受。
在家不能谋生,在外不能幸福。
罗正阳轻步走在近道的路边上,看着两边的景色不由的勾起以前的回忆。
他发现与花溪镇的主街其实没有什么两样。
只是店铺的种类更多显得更加繁华而已。
他甚至还看到了几家生意不错的擂茶馆。
“豁!......这玩意现在还在?”
一座高约十多米的立柱塔型圆环建筑出现在道路尽头。
南城大市场入口一个标志性建筑物。
“我还以为早就拆了。”
罗正阳站在离十字路口七八百米外的地方,抬头望着这座类似于水塔的奇异建筑,不由的感叹起来。
“不过,这玩意建在路中央到底起什么作用?”
“灯塔?”
“专门用来给大市场照明的,还是真的就是一座实用的水塔。”
他一直到后世也不晓得这玩意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他曾经也好奇问过别人。
不过别人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后来随着旧城棚户改造也被一起拆除了。
再也没有人提起这档子事,只剩下朦胧的久远记忆。
罗正阳估计可能还真的与水有关。
南方多雨且夏天汛期多。
武市的城区又恰巧坐落在漓江的两边,只要一到夏季汛期,一般就会有江水倒灌城区全城被淹的风险。
尤其是南城这边七八年就有可能会碰到一回。
城区一旦进水肯定会断水断电。
这也与武市城区的特有地形有关,整块地区属于云梦泽干涸冲积而成的平原。
再加上一条宽阔的漓江穿城而过,将整个城区一分为二。
而漓江穿城而过的河道也很奇特。
一段形似礼冒形状的河道。
北岸在帽子上方且地势略高,南岸在帽子里面且地势略低。
这也是武市南北城的由来。
武市要是追溯建城历史,可以追溯到先秦的时期。
那时候的古人们在修筑城池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的选择地势偏高的北岸。
临沅古城。
后来历经西汉武陵、隋朗州、北宋鼎州.......数个朝代的几经变迁。
终于在北宋政和七年改为沿用至今的地名。
上千年来各类古修筑、损毁、再修筑。
临沅古城终成为湘楚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明珠。
可惜是一切的繁荣止步于东倭抗战时期。
战斗双方投入近三十万兵力,会战一个月历经东倭合围武市、东大果军孤城坚守、外围援军反攻收复三个战役相持阶段。
战役的惨烈程度更是号称“东方斯大....格勒保卫战”。
尤其是孤城坚守阶段。
东倭军用重炮轰击城墙,再以坦克冲锋,防守方用手榴弹、炸药包摧毁东倭军坦克。
拼杀到最后甚至组织“敢死队”与东倭军近距离搏杀。
城墙历经多次失守后又被夺回。
反复争夺直至城墙完全损毁。
最后防守方无奈退守城内进行巷战。
东倭军逐巷推进,防守方利用民房、碉堡节节抵抗,每一条街道、每一栋房屋都成为战场,士兵伤亡惨重.........。
八千人参战最后仅两百多人突围。
这场战役为东大抵抗东倭的胜利做出了战略性的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