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听到隔壁桌的谈论,连忙竖起了耳朵。
只见刚刚那人的同伴,有些沮丧的回道,
“哎,别提了。”
“我前面才去朱记成衣铺问了。”
“说是最近鸭绒不够了,没有鸭绒,他们自然不够缝衣的。”
“他们老板已经准备在《大秦邸报》上登记‘招绒需求’了。”
“不知道接下来各郡的商人能运来多少绒。”
“不然,这鸭绒服可能还会涨价。”
相比于只要两百钱就能买到足够多的毛线,回家自己织一件成人毛衣。
一件鸭绒服的价格直接就翻了三倍还多。
根据长短不同,需要七百到九百不等的钱。
这个钱,除了鸭绒比较贵,还有布料也费得比较多。
需要双层的细麻布包裹内胆,还要在外面配一件粗麻或者锦缎当做外袍。
缝制也很费工夫。
需要铺好绒后,一针一针合着布和绒,一起打成小格,针脚还要极其细密,才能防止跑绒。
光是这一步,就需要专门的绣娘,花费三四天的时间才能缝好一件。
这样一来,价格自然就上来了。
再加上,目前就上林苑在大规模的养鸭,还没有发动群众的力量。
对于供应鸭肉和卤煮店还算可以,要供应上三十四十只鸭子才能产出一件的羽绒市场。
自然就比较困难。
毕竟,鸭鸭也没有一键速成的技能,怎么也长一个多月才能做奉献。
萧何:……
原来如此,看来这就是这烤鸭能这么便宜的原因之一了。
萧何还在琢磨,就听隔壁桌继续说道,
“听说,最近有货郎已经想到了用酱油换鸭绒的办法。”
“准备去各村各里收鸭绒了,也不知道有没有办法。”
那人说着,塞了一个鸭肉卷到嘴里,嚼吧嚼吧吃完才继续道,
“哎,我都在想明年要不要养上一群了。”
语气里很是心动。
他的同伴也同样心动道,
“谁说不是呢。”
“往年养鸭子,还得有水才行,还要专门的人赶出去喂养。”
“现在,只需要在家里建个鸭圈,再去买青贮饲料就行。”
“一个月半月就能长成,快得很。”
“我明年也准备去少府申请修建鸭圈,养个两万只鸭子试试水。”
萧何:……
萧何忍不住看向同伴,得到了两款若有所思的相似表情包。
咸阳人民这么富有的么?
这人明明也是穿着褐衣,就是一普通黔首啊。
随口就说要养两万只鸭子,还是准备圈养的。
谢恒虽说对咸阳的吃食熟悉,
但是,到底不是咸阳本地人,对于很多事,也不是很清楚。
正想着,要不要上去找两人打听打听。
就听另一人继续道,
“哎,还是你们家好,当初搬家时,选择的是远离河流的山地。”
“虽说都是下等田,但是面积大啊。”
“现在,山上山下,到处都可以有产出。养殖场在自家地里就能建。”
“我们家当初虽然选的是近河的上田,但是,面积还不到你们家一半的一半。”
“而且,河里又不准养鸭子,良田又不准挪作他用。”
“哎,想养都养不成。”
毕竟,想要租地去养,又要增加成本,就没有什么赚头了。
竖着耳朵听着的三人组:……
难怪了,原来是拆迁户。
看来,这两人就是从咸阳城北搬过来的。
“两位兄长刚刚说的青贮养鸭,不知具体说个什么章程?”
三人交换一番眼神,最终决定由社牛谢恒出面去打听具体消息。
谢恒走到两人桌边,先行了一个拱手礼,笑着问道。
他本就生的俊俏,笑起来更是如沐春风。
聊天的两人,连忙停下自己的话题,朝他回礼。
并下意识的看向谢恒的头顶。
是有爵位的。
两人连忙用布巾擦了擦手,朝谢恒行礼道,
“这位簪袅客气了,您是想知道养鸭之事?还是想知道青贮饲料之事?”
这位年轻人大概也是应陛下之邀,从各地来咸阳参加选贤考核的。
早小半年前,他们内史就专门遣小吏给他们宣传了这事。
这些人是来帮忙建设咸阳,建设大秦的。
他们作为咸阳城的主人,要尽地主之谊,务必对这些学子们热情以待。
让他们感受到宾至如归的感觉。
接着,两人就你一言我一语的把青贮和酱油换鸭绒的具体流程跟两人细说了一遍。
看谢恒还有另外两个同伴,还热情的邀请萧何和罗珠跟他们拼桌一起听。
“这青贮饲料因为保管上有些要求,所以少府并不允许我们一次买多。”
“按两个大钱一石买。”
“一次只能买三天的量。”
“另外,如果鸡鸭的粪肥出售,也可以用粪肥抵扣。”
“一斤粪肥一斤饲料。”
显然,这个政策是专门针对专业的养殖户的。
“还有那酱油换鸭毛也是差不多的,那些家里才养了几只过年的人,也不用担心浪费。”
“可以找货郎换取酱油。”
“总之,现在咸阳的日子可比以前好太多啦!”
那人说完我,有些自豪的挺了挺胸膛。
萧何:……
好一个连环计。
这样一来,少府的青贮饲料卖了,赚一笔。
想要收的鸭子有人主动帮忙养了。
平价收回后,加工更高价卖出去,赚一笔。
顺便,连上林苑需要的肥料都有人主动收集了。
所费的依旧是青贮饲料。
萧何:……
所以,这青贮饲料又是什么?
上林苑是有源源不断的青贮饲料吗?敢像整个咸阳黔首们做出这么的保证。
可惜田蒙没在这,不然非得泪眼汪汪拉着萧何的手哭诉。
割不完,根本割不完。
一个半月一茬的苜蓿哪里有能割完的一天。
继酱油仓库之后,司马昌挖青贮坑也要挖椒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