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大陆第一邪修 > 第1章 花从何时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列车钻进隧道的刹那,林砚青指尖的凉意骤然加深。

玻璃窗上凝着的水雾被隧道里的穿堂风卷成蜿蜒的水痕,像极了母亲临终前攥着他手腕时,指缝间渗出来的冷汗。他下意识攥紧帆布包的背带,金属扣硌得掌心生疼,包里那只檀木匣子却稳得很,仿佛里面装着的不是半块断裂的玉佩,而是压了他十年的整座长庚山。

“下一站,长庚站。下车的旅客请提前整理好行李,准备下车。”

广播里的女声带着老式列车特有的电流杂音,林砚青猛地抬头,窗外已经能看见漫山遍野的油桐花。白色的花瓣被风卷着贴在玻璃上,像极了他记忆里母亲白大褂上的棉絮——十年前他离开长庚镇时,也是这样一个四月,母亲站在站台上,白大褂的下摆被风吹得猎猎作响,手里攥着的就是这只檀木匣子,说等他大学毕业就把另一半玉佩给他。

可母亲没等到那一天。

列车缓缓停靠站台,林砚青背着帆布包走下车,脚刚沾到站台的青石板,就被一股潮湿的水汽裹住。长庚镇的雾比他记忆里更浓了,能见度不足十米,远处的山影像浸在墨水里的宣纸,连轮廓都模糊不清。站台旁的老槐树还在,枝桠上挂着的铁皮牌子锈迹斑斑,依稀能看见“长庚站”三个褪色的红漆字。

“砚青?”

一个沙哑的声音从雾里钻出来,林砚青循声望去,只见一个穿着藏青色中山装的老人拄着拐杖站在不远处,鬓角的白发沾着雾珠,像落了层薄霜。是张叔,母亲以前在镇卫生院的同事,也是十年前送他去火车站的人。

“张叔。”林砚青快步走过去,声音有些发紧。

张敬山抬起手,枯瘦的手指在他胳膊上捏了捏,又往他身后看了看,眉头皱了皱:“就你一个人回来?没带同学?”

“嗯,先回来看看。”林砚青避开他的目光,低头盯着张叔脚上的黑布鞋——和十年前一样,鞋帮上缝着块深色的补丁。

张敬山没再追问,转身往站台外走:“走吧,你妈留下的那间屋子,我每月都去打扫,东西都没动。”

雾比刚才更浓了,两人踩着青石板路往镇东头走,鞋底碾过落在地上的油桐花瓣,发出细碎的“沙沙”声。镇里很安静,大多数人家的院门都关着,只有偶尔传来几声狗吠,很快又被雾吞没。林砚青记得以前这条路上有好几家杂货店,现在都关着门,门板上贴着的春联褪成了浅红色,边角卷着,像被揉过的纸。

“去年冬天镇上又走了三个人,都是你妈以前的老熟人。”张敬山突然开口,声音在雾里飘着,“李婶家的小子在深圳安了家,把她接走了;王大夫退休后去了县城,他那间诊所现在改成了快递站。”

林砚青点点头,没说话。他记得李婶,以前总给母亲送自己腌的咸菜;王大夫是镇卫生院的老院长,母亲刚到卫生院时,就是他带的。

走到镇东头的巷子口,张敬山停下脚步,指着巷子深处:“就前面那间,门我给你留着,钥匙在门垫底下。”他从口袋里掏出个布包,递给林砚青,“这是你妈最后那几天的病历,还有她放在卫生院的一些东西,我给你收着了。”

林砚青接过布包,指尖碰到里面硬邦邦的病历本,心脏猛地一缩。他想说声谢谢,喉咙却像被什么堵住了,只能攥着布包,点了点头。

“有事就去卫生院找我,我还在那儿坐诊。”张敬山拄着拐杖转身,走了两步又回头,“晚上别往山上走,最近雾大,容易迷路。”

林砚青看着张敬山的身影消失在雾里,才抬脚走进巷子。巷子很窄,两侧的墙壁上爬满了青苔,头顶的电线在雾里晃悠着,像悬着的细绳子。走到巷子尽头,他看见那间熟悉的青砖瓦房,院门是木制的,门框上还贴着母亲当年亲手写的“福”字,红色的颜料已经泛黑,边角被风雨侵蚀得有些破损。

他弯腰从门垫底下摸出钥匙,铜制的钥匙已经生了锈,插进锁孔时“咔嗒”响了好几声才打开。推开门,一股混合着檀木和灰尘的味道扑面而来,院子里的那棵桂花树还在,枝桠比十年前粗了不少,树下的石桌石凳上积着层薄灰,石桌上还放着个缺了口的瓷碗——他记得这个碗,小时候他总用它装桂花糕。

走进屋里,林砚青把帆布包放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掀开包,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只檀木匣子。匣子是母亲的陪嫁,上面刻着缠枝莲纹样,十年过去了,木纹里的包浆愈发温润。他打开匣子,里面铺着暗红色的绒布,半块白玉佩躺在绒布上,玉佩的断口处很平整,像是被人用刀切开的,断口周围的玉质有些发暗,像是沾染过什么东西。

十年前母亲把匣子交给张叔时,只说等他毕业再给,没说玉佩为什么会断成两半,也没说另一半在哪儿。他后来问过张叔,张叔只说不知道,母亲没跟他提过。

林砚青把匣子放回帆布包,拿起张叔给的布包,走到里屋。里屋的陈设和他记忆里一模一样,靠窗的书桌,书桌上摆着母亲的老花镜和钢笔,床头柜上放着个相框,里面是他十五岁时的照片——那是他初中毕业时拍的,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笑得一脸傻气。

他坐在书桌前,打开布包,里面除了病历本,还有一个黑色的笔记本和一个铁皮盒子。笔记本的封面已经磨破了,他翻开第一页,上面是母亲熟悉的字迹,写着“1998年7月,到长庚镇卫生院报到”。

他一页一页地翻着,里面记录的大多是母亲的工作日常:“今日接诊23人,多为感冒发烧”“李婶的关节炎又犯了,给她开了些止痛片”“王院长说下周要去山里给猎户们做体检”……字迹从工整到后来有些潦草,最后几页的日期是十年前的三月——也就是母亲去世前一个月。

林砚青的手指停在最后一页,上面只写了一句话:“他又来了,玉佩不能给他。”

“他”是谁?林砚青皱起眉头,心脏跳得有些快。他记得母亲去世前半个月,曾给他打过一次电话,语气很奇怪,说让他在学校好好读书,别随便回长庚镇,也别相信陌生人的话。当时他以为母亲只是担心他的学业,没多想,现在看来,母亲那时候应该是遇到了什么事。

他放下笔记本,拿起铁皮盒子,盒子上着锁,锁孔已经生锈了。他试着用刚才开门的钥匙插进去,竟然刚好能打开。盒子里放着一叠照片和一张泛黄的信纸,照片上是母亲年轻时的样子,穿着白大褂,站在镇卫生院的门口,身边站着一个陌生的男人,男人穿着军装,戴着军帽,看不清脸。

林砚青拿起那张信纸,信纸的边缘已经破损,上面的字迹有些模糊,是母亲的笔迹:

“砚青,如果你看到这封信,说明我可能已经不在了。有些事我一直没告诉你,关于你的父亲,还有这半块玉佩。你父亲不是普通的军人,他是研究地质的,二十年前他去长庚山考察,再也没回来。我后来才知道,他去山里是为了找一种叫‘玄玉’的矿石,据说这种矿石能……”

信纸写到这里突然断了,后面的内容被撕掉了。林砚青捏着信纸,手有些发抖,他从小就没见过父亲,母亲以前只说父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从来没提过父亲是研究地质的,更没提过什么“玄玉”。

就在这时,院门外传来一阵轻微的“叩叩”声,像是有人在用手指敲木门。

林砚青猛地抬头,看向窗外,雾比刚才更浓了,院子里的桂花树只剩下一个模糊的影子。他起身走到堂屋,屏住呼吸,仔细听着外面的动静。

“有人吗?”一个女人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声音很轻,带着点沙哑,“我是来找人的,请问这里是林慧医生的家吗?”

林慧是母亲的名字。林砚青犹豫了一下,走到院门边,透过门缝往外看——雾里站着一个女人,穿着件深色的风衣,头发很长,遮住了半张脸,手里提着个黑色的包,看不清模样。

“你是谁?找我母亲有事吗?”林砚青的声音有些警惕。

女人沉默了几秒,才开口:“我叫苏晚,是你母亲的朋友。十年前我在镇卫生院住过院,是你母亲照顾我的。我听说你回来了,想过来看看你。”

林砚青皱了皱眉头,他不记得母亲提过苏晚这个名字。他犹豫了一下,还是打开了院门——不管怎么说,对方是母亲的朋友,而且现在是白天,应该不会有什么危险。

院门打开的瞬间,女人抬起头,林砚青看清了她的脸。女人看起来三十多岁,皮肤很白,眼睛很大,只是眼底有些青黑,像是很久没休息好了。她的目光落在林砚青身上,停留了几秒,又移到他身后的堂屋,眼神有些复杂。

“你好,我是林砚青,林慧的儿子。”林砚青侧身让她进来,“进来坐吧。”

苏晚走进院子,目光在院子里的桂花树上扫了一圈,又看向堂屋的八仙桌,最后落在林砚青放在桌上的帆布包上,眼神闪了闪。

“不用了,我就是来送点东西。”苏晚从黑色的包里拿出一个牛皮纸信封,递给林砚青,“这是你母亲当年落在我那儿的东西,我一直没机会还给她,现在交给你正好。”

林砚青接过信封,信封很薄,里面像是放着一张纸。他刚想开口问什么,苏晚突然转身,快步往巷口走:“我还有事,先走了,你要是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可以去镇西头的茶馆找我。”

“等等!”林砚青叫住她,“你知道我父亲的事吗?还有‘玄玉’是什么?”

苏晚的脚步顿住了,她背对着林砚青,肩膀微微发抖。过了几秒,她才缓缓开口,声音有些发颤:“别问了,有些事不知道比知道好。记住,晚上别往山上走,尤其是长庚山的后山。”

说完,苏晚快步走进雾里,很快就没了踪影。

林砚青站在院子里,手里攥着那个牛皮纸信封,心里满是疑惑。苏晚是谁?她为什么对父亲和“玄玉”的事避而不谈?母亲信里没写完的内容是什么?还有,那个“他”到底是谁?

他低头看了看手里的信封,犹豫了一下,还是拆开了。里面果然只有一张纸,是一张老照片,照片上是一个穿着军装的男人,抱着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婴儿,旁边站着的女人正是年轻时的母亲。男人的脸很清晰,眉眼和林砚青有几分相似——这应该就是他的父亲。

照片的背面写着一行字:“1994年3月,长庚山脚下,与明远、砚青留念。”

明远?应该是父亲的名字。林砚青把照片放进怀里,心里的疑惑越来越深。母亲为什么要隐瞒父亲的身份?父亲当年去长庚山考察,到底遇到了什么事?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钟声,“当——当——当——”,一共敲了七下。林砚青抬头看了看天,雾还是很浓,根本分不清是白天还是傍晚。他想起张叔和苏晚都说过,晚上别往山上走,心里不禁有些发毛。

他转身走进屋里,把照片和信纸放回铁皮盒子,锁好,又把病历本和笔记本放进布包,收进书桌的抽屉里。然后他走到堂屋,拿起帆布包,准备去镇里找家餐馆吃点东西——从早上到现在,他还没吃过东西。

走出院门,他锁好门,把钥匙放回门垫底下。巷子口的雾似乎淡了一些,能看见远处镇中心的路灯亮着,昏黄的灯光在雾里晕开,像一个个模糊的光晕。

他沿着青石板路往镇中心走,刚走到巷子口,就看见一个穿着黑色雨衣的男人站在不远处的槐树下,背对着他,手里拿着个东西,像是在打电话。男人的身形很高大,雨衣的帽子压得很低,看不清脸。

林砚青没在意,继续往前走。就在他经过槐树旁时,男人突然挂了电话,转身看向他。

雾里,男人的脸依旧模糊,但林砚青却莫名觉得,男人的目光正落在他背着的帆布包上。他心里一紧,加快了脚步,往镇中心的方向走去。

走了几步,他忍不住回头看了一眼,那个男人还站在槐树下,背对着他,像一尊黑色的雕塑,一动不动地立在雾里。

林砚青的心跳得有些快,他不敢再回头,快步走进雾里,朝着镇中心的灯光走去。他不知道的是,在他转身的瞬间,那个男人缓缓抬起头,帽檐下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冷光,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和他帆布包里一模一样的檀木匣子——只是那个匣子上,刻着的是另一半缠枝莲纹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