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庚镇的冬雪总来得静。初雪落下时,林砚青刚把诊所窗台上的薄荷盆栽搬进里屋,就见小石头裹着厚棉袄,举着个冻得通红的手跑进来:“哥哥!张爷爷说后山的松果熟了,咱们去捡好不好?”
林砚青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从药柜里拿了两个布袋子:“先把你手里的热粥喝完,别冻着肚子。”话音刚落,门外就传来了自行车铃铛声,陈建军顶着一头雪碴子走进来,车筐里放着一捆晒干的艾草:“砚青,刚在山上割的,留着给街坊们熏屋子驱寒,你诊所也用得上。”
正说着,王顺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个木雕小摆件——是个抱着草药的娃娃,眉眼像极了小石头:“给小家伙的,天冷了,放屋里当个念想。”小石头接过来,宝贝似的抱在怀里,跑到陈建军身边:“陈爷爷,明年春天咱们还去种长庚蓝吗?”
“种!”陈建军拍了拍他的肩膀,“今年县文旅局说要在后山开辟一片‘长庚蓝种植基地’,让游客也能体验播种,到时候咱们都去帮忙。”林砚青心里一动,想起县医院那边的消息——上周李医生来电说,长庚蓝的有效成分提炼有了初步进展,开春后会派专家来小镇调研,看看能不能建立本地加工车间。
没过几天,县医院的专家团队就来了。领头的是位姓周的教授,戴着金边眼镜,一进诊所就拉着林砚青看资料:“林医生,你母亲的笔记太关键了!我们发现长庚蓝里的‘蓝苷’成分,对缓解风热感冒引发的咽喉肿痛特别有效,要是能在本地建加工点,既能降低成本,又能带动小镇经济。”
林砚青领着他们去后山看土地,周教授蹲在田里捏了把土,又尝了口山泉水,笑着说:“这水土好,种出来的长庚蓝品质高。咱们计划先建个小型提取车间,就用镇上的闲置厂房,雇街坊们帮忙,你看怎么样?”
消息传到镇上,大家都高兴坏了。张敬山的儿子张磊主动提出,把民宿旁边的空院子腾出来当仓库;王顺则说要给车间刻块“长庚蓝工坊”的木匾;陈建军更是天天去山上查看土地,还拉着老伙计们平整地块。小石头也跟着忙前忙后,每天放学后就去诊所整理草药,说要给专家们当“小助手”。
开春后,加工车间正式动工。奠基那天,镇长特意赶来剪彩,广场上摆了好几桌酒席,街坊们都来帮忙,有的洗菜,有的切肉,小石头穿着新做的小褂子,端着盘子给大家递水,忙得满头大汗。林砚青看着眼前的热闹景象,想起母亲当年在院子里种草药的模样,眼眶有些发热——母亲当年的心愿,终于要实现了。
车间建成那天,周教授带着团队来调试设备。林砚青把母亲的笔记本放在车间的展示柜里,旁边摆着晒干的长庚蓝标本。周教授指着笔记本对工人们说:“这是咱们长庚镇的宝贝,以后大家加工的时候,多看看上面的记载,别辜负了老一辈的心血。”
第一批长庚蓝提取物生产出来那天,诊所里挤满了人。李医生拿着一瓶浅蓝色的液体,对街坊们说:“这就是从长庚蓝里提出来的‘蓝苷液’,兑水喝能缓解咽喉痛,以后大家感冒了,不用再跑县城买药了。”张敬山第一个要了一瓶,笑着说:“我家那口子总咳嗽,正好试试。”
没过多久,“长庚蓝工坊”的名声就传了出去。周边乡镇的人都来买蓝苷液,还有药店主动来谈合作。林砚青趁机在诊所里开了个“草药知识班”,每周六下午开课,教街坊们认草药、懂药理。小石头成了班里的“小老师”,拿着母亲的《草药入门》,给大家讲里面的插画故事,每次都能吸引不少孩子来听。
这年夏天,长庚镇又迎来了新变化——县教育局要在镇上建一所“长庚希望小学”,还特意设了个“草药文化角”,让林砚青当校外辅导员。开学那天,小石头穿着新校服,牵着林砚青的手走进校园,看到教室里挂着的长庚蓝标本,还有墙上“守护草木,传承匠心”的标语,激动得直拍手:“哥哥,以后我就能在这里学草药啦!”
开学后,林砚青每周都会去学校上课。他带着孩子们去后山认草药,教他们制作草药标本,还让王顺来给孩子们上木雕课,教他们刻长庚蓝和长庚星。有次上课,一个叫妞妞的小女孩拿着自己刻的木雕问:“林老师,我能把这个送给城里的奶奶吗?她总咳嗽,我想让她看看长庚蓝。”
林砚青心里一暖,从包里拿出一瓶蓝苷液递给她:“把这个也带上,告诉奶奶这是长庚蓝做的,喝了能缓解咳嗽。”妞妞接过蓝苷液,小心翼翼地抱在怀里,像抱着宝贝似的。
秋天的时候,长庚蓝种植基地迎来了丰收。游客们在基地里体验采摘,有的还跟着工人们去车间看加工过程。有个从城里来的摄影师,拍了一组“长庚蓝丰收”的照片,发到网上后火了,不少网友都想来小镇看看,长庚镇的游客又多了不少。
张磊的民宿天天满房,他还推出了“草药养生餐”,用长庚山上的野菜和草药做食材,深受游客喜欢。陈建军的孙子陈阳,跟着林砚青学了半年草药,已经能认出二十多种常见草药了,每次有游客来诊所,他都主动上前讲解,像个小大人似的。
这天傍晚,林砚青带着小石头去后山散步。夕阳把长庚山染成了金色,山脚下的长庚蓝随风摇曳,像一片蓝色的海洋。小石头突然停下脚步,指着远处的星空说:“哥哥,你看,长庚星出来了!”
林砚青抬头望去,西边的天空中,那颗明亮的星星格外耀眼。他想起小时候,母亲牵着他的手看星星,说长庚星是守护星;想起父亲在矿洞里记录的笔记,说要守护小镇的平安;想起这些年街坊们的帮助,想起孩子们的笑脸,心里满是温暖。
“哥哥,”小石头拉了拉他的衣角,“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守护长庚镇,守护长庚蓝。”林砚青蹲下身,摸了摸他的头:“好,咱们一起守护。”
这时,远处传来了街坊们的笑声——王顺正在广场上教孩子们刻木雕,陈建军带着老伙计们在唱山歌,张敬山在给游客们介绍长庚蓝。林砚青牵着小石头的手,慢慢往回走,晚风带着长庚蓝的清香,吹在脸上格外舒服。
他知道,长庚镇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藏在血脉里的守护,那些刻在骨子里的传承,会像长庚山一样亘古矗立,像长庚蓝一样岁岁绽放,像长庚星一样永远照耀着这片土地。
第七章 岁岁长青
转眼到了年底,长庚镇下起了今年的第一场大雪。诊所的窗玻璃上结了层薄霜,林砚青正低头整理草药,就听见门外传来熟悉的脚步声——是周教授,手里提着个保温箱:“林医生,给你带好东西来了!”
打开保温箱,里面是几瓶封装好的“长庚蓝含片”。周教授笑着说:“这是用咱们的蓝苷液做的,含在嘴里就能缓解咽痛,已经通过审批了,下个月就能上市。咱们还申请了‘长庚蓝’地理标志,以后这就是咱们小镇的专属品牌了!”
林砚青拿起含片,包装上印着长庚山和长庚蓝的图案,还有一行小字:“传承草木匠心,守护人间安康”。他想起母亲当年在笔记本上写的话:“草药的价值,在于让更多人受益”,眼眶不禁湿润了。
小石头放学回来,看到含片后,兴奋地拿着跑出去:“我要去告诉张爷爷、陈爷爷和王爷爷!”不一会儿,诊所里就挤满了人。张敬山拿着含片,翻来覆去地看:“咱们长庚镇也有自己的药了!以后出去跟人说,都有面子!”王顺则说:“我得刻个‘长庚蓝含片’的木雕,摆在工坊里当纪念。”
春节前,“长庚蓝含片”正式上市。县文旅局特意在镇上办了场“长庚好物节”,把蓝苷液、含片,还有王顺的木雕、张磊民宿的土特产都摆出来,吸引了不少游客。小石头穿着红色的小棉袄,在摊位前给游客介绍含片:“这是用长庚蓝做的,含着甜甜的,还能治嗓子疼。”
有个游客买了几盒含片,又问起长庚蓝的故事。林砚青给她讲了母亲种草药、父亲护矿洞的事,还有街坊们一起建工坊、种蓝花的经历。游客听着,眼圈红了:“你们镇的人真好,这份守护太珍贵了。”
春节那天,诊所里格外热闹。张敬山带来了自己做的腊肉,陈建军拎着一筐饺子,王顺则拿着个大木雕——是个“全家福”,上面刻着林砚青、小石头,还有镇上的老伙计们。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吃着饺子,聊着天,小石头给每个人都递了片长庚蓝含片,说:“祝大家新的一年,健健康康!”
开春后,长庚希望小学的“草药文化角”又添了新东西——县医院捐赠的显微镜,孩子们可以用它观察长庚蓝的细胞。林砚青带着孩子们做实验,当看到显微镜下蓝色的细胞时,孩子们都惊呼起来:“原来长庚蓝里面是这样的!”
陈阳拿着自己的观察笔记,跑到林砚青身边:“林老师,我以后想当医生,像你一样研究草药,守护小镇。”林砚青摸了摸他的头:“好啊,只要你坚持,一定能实现。”
这年夏天,长庚镇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是当年林砚青父亲矿上的老同事,姓赵,从外地回来探亲。他听说了长庚镇的变化,特意来诊所找林砚青:“你爹当年为了保护矿洞,受了不少苦,现在看到小镇这么好,他肯定高兴。”
赵叔还带来了一本旧笔记本,是林砚青父亲当年在矿上的工作记录,里面记着矿洞的地质情况,还有对小镇未来的设想:“希望以后镇上能种满花草,孩子们能有学上,街坊们能健健康康。”林砚青捧着笔记本,眼泪掉了下来——父亲的心愿,如今都实现了。
秋天的时候,长庚蓝种植基地又丰收了。这次,基地里多了不少新面孔——是周边乡镇的农民,来学习种植技术。林砚青带着他们看土地、教技术,还把母亲的笔记复印了分给大家:“只要好好种,长庚蓝就能长得好,大家都能有好收成。”
有个来自邻镇的农民,种了三亩长庚蓝,年底卖了个好价钱,特意来感谢林砚青:“林医生,谢谢你!现在我家的日子好过了,明年我还要多种几亩。”林砚青笑着说:“这是大家一起努力的结果,以后咱们一起把长庚蓝种得更好。”
年底的时候,镇长给林砚青送来了一个奖状——“乡村振兴带头人”。林砚青把奖状挂在诊所的墙上,旁边是母亲的草药图谱和父亲的矿洞笔记。小石头看着奖状,骄傲地说:“哥哥,你真棒!以后我也要像你一样,为小镇做事。”
这天晚上,林砚青带着小石头去后山看星星。长庚星依旧明亮,山脚下的长庚蓝工坊亮着灯,工人们还在加班生产含片。远处的小镇里,家家户户都亮着灯,传来阵阵笑声。
“哥哥,”小石头靠在林砚青怀里,轻声说,“你说,以后长庚镇会变得更热闹吗?”林砚青望着星空,点了点头:“会的。以后会有更多人来这里,种长庚蓝,学草药,听咱们小镇的故事。但不管怎么变,咱们守护小镇的心,永远不会变。”
小石头点了点头,闭上眼睛,嘴角带着笑。林砚青抱着他,感受着晚风带来的长庚蓝清香,心里满是希望。他知道,只要这份守护与传承还在,长庚镇就会永远安宁,长庚蓝就会永远绽放,长庚星就会永远照耀着这片土地。
岁月流转,长庚镇的故事还在继续。那些藏在血脉里的温暖,那些刻在骨子里的坚守,会像长庚山的年轮一样,一圈圈延续下去,成为这片土地上永不落幕的传奇。而林砚青和小石头,也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守护着长庚镇,守护着这里的草木、这里的人,守护着每一个平凡而温暖的日子。
雾散终有日,长庚永照时。这片土地上的爱与传承,会像长庚蓝的花期一样,年复一年,岁岁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