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夜幕下,山里的气温骤降,除了沙沙的雨声之外,一片死气沉沉,带着不明状的危机感,气氛压抑。

我们拿着手电筒走在前面带路,还是按照昨天进山的路线,后面跟着十几个搬运工,除了肩上扛着支撑架和木板之外,还大包小包的背着沉甸甸的物资装备。

不过好在他们都是山里人,又都是邢黑狗精心挑选的精英,不仅身强体壮耐力好,很重要的是对山里的路况十分熟悉。

这一路上也没出什么意外,差不多在深夜十点钟,我们就安全到达了商周墓的位置。

可能是晚上的深山除了雨声之外,过于静谧,旁边十八道沟的水流显得比白天动静还大,“哗啦啦”的冲刷着两边的沟壁,不时还能听到大块的泥土剥落,掉入水中的“噗通”声。

到了地方后,我们也没休息,邢黑狗立马安排望风的几人分散开,占据在周围的每个高点位置,有什么异常随时通过对讲机联系。

在这北邙山腹地的半山腰,周围灌木丛生,深夜里又在下着雨,环境恶劣,除了鬼之外,非特殊情况下,大概也不太可能会有人来这里,所以我们也放心的把探照灯打开,十几道黄澄澄的光束在密林里乱晃。

二叔卸下身上的背包,先是指挥着手下把帐篷搭起来。

帐篷特意用的纯黑色,把四个角用绳子绑在四边的树干上,再稍微倾斜一点,防止中间积水。

在帐篷搭起来后,我们这边也没闲着,杨老大在帐篷下清理出了一片空地,又用铁铲划了一个盗洞的位置。

这也是我们提前就的勘探好的地方,大概在墓冢的边缘。

之前说过,商周时期的大型竖葬坑是倒三角的漏洞形状,也可以想象成把金字塔倒过来,塔尖的位置就是核心椁室。

也就是说,上面的封土堆很大,但下面的核心椁室很小(这个很小是对比封土堆)。

而想要打盗洞直达深埋地下二十五米深的椁室,首先就要摸清楚整座墓的规模,找到封土的居中点,因为椁室就在封土堆的正中心位置。

要是找不到墓的居中点,就算是累死都找不到椁室。

这就是土葬坑与砖室墓的最大区别,全都是专业的知识点。

经过我们昨天对这座商周墓的仔细勘探,基本上已经大致的确定了,椁室的位置稍微偏塌陷区西北一点。

如果下面的椁室规模大一些的话,那也算是在塌陷区的下方。

我们把盗洞选择在了封土的边缘位置,距离中心点的椁室大概有五六十米远。

也就是说,我们首先要在这个边缘位置打下去至少二十五米深,然后再朝着中心点横向五六十米,去寻找椁室。

即便是一切顺利,这盗洞的总长度也要八九十米!

杨老大用铁铲划的方形盗洞直径有一米二的宽度,相比较普通的盗洞要稍微大点。

这是为了方便下支撑架和木板,既能容人轻松转身,还能最大化提升木板的抗压强度。

标记好宽度后,杨老大挥了挥手,旁边的四个土工助手先是在周围刨出一个引水槽,防止雨水倒灌进盗洞里,然后就开始上下翻飞的刨土。

这深山老林里,也不用考虑散土,刨出来的土直接就甩到一边,日后大雨一冲刷也就没了,并且这北邙山到处都能看到五花土,即便日后被发现了也一点都不稀奇。

刨土的体力活就全权交给了邢黑狗叫来的这些助手来干,杨老大则在旁边拿着手电筒监督指挥。

方形盗洞一定要打的规整,这样才能让木板更加贴合内壁,最大程度的防止夯土脱落。

当挖到一米多深后,杨老大才亲自动手,跳入盗洞中,开始操作着先把支撑架卡入洞壁的生土层,四竖四横,形成‘井’字形支撑,然后再卡上两层木板,用螺丝扳手进行固定。

杨老大的手法看着极其娴熟干练。

就连旁边的孙反帝拿着手电筒都忍不住惊叹道:“老杨,没干这行之前,你该不会是工地上的架子工吧?”

其实我也想这么说,杨老大的操作手法,看着比工地上的架子工还要娴熟。

杨老大一边拧着螺丝,淡淡的说道:“以前在山西挖过矿,矿塌了,捡回了一条命,就改行了……”

原来杨老大在没入行之前是个矿工,难怪他在盗洞里的适应能力这么强。

这也是我第一次听杨老大说他的过去,遇到矿难捡了一条命,改行又是干挖洞的工作,看来他这辈子,还真的是跟‘洞’结下了不解之缘。

至于为什么矿难捡了一条命,又继续改行干了盗墓的土工,杨老大只是轻描淡写的说他结识了一个老土工师傅,是跟着那位老土工师傅入行的。

闲谈几句后,杨老大牢牢地固定好首层支撑架后再爬上来,让助手下去继续挖。

每挖到一米五的深度,杨老大再次下去操作,用子母扣衔接支撑架,固定木板,以此往复,做到步步为营,寸寸生根。

在考古学中,这种技术称为“框架式支护盗洞”。

我们南派盗墓行话里叫“搭阴桥”,北派叫“木笼遁”,是专门对付流沙墓和酥土坑的绝活,遇到易坍塌的特殊土质,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办法。

而搭阴桥只是鹞子翻身的第一步,也是最为简单的,只要木板固定的紧实牢固,时间够用,往下打多少米深都不是问题。

难的是后面六十米横向定位椁室,这在我们行话里叫“走龙脊”,非常考验地下的方向感和水平能力,要是水平误差一米,很有可能就会方向走偏,而错过椁室。

再最后一步是“摸金顶”,通常商周时期的大型贵族土坑墓,椁室的外围都会再加上特殊的夯土防盗层,想要破开这道防盗层,也是需要一定的专业技术含量。

这三套绝活下来,才算是真正的完成鹞子翻身!

道上经常把鹞子翻身挂在嘴边,但真正能翻得了身的,还真就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