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民国第一侠女 > 第527章 赤子之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听了跛足大爷的话,梁红英和那位大夫都非常感动。这老人一身正气,梁红英觉得值得自己学习,同时他也知道,这伤员或许还得在老人这里住两天。换个新地方虽然也行,可如果这里安全,又何必多此一举?

等待中,小伙计匆匆取回了药,一进屋就大声抱怨:“这世道可真不太平!我一出门就遇到鬼子,正在追一个人!”

梁红英一听,顿时紧张起来,忙问:“在追谁?”

小伙子咧着嘴说:“黑咕隆咚的,我哪看得清?给你们取这药可真费劲!”说着,他把一包一包的药放在桌子上,又问:“掌柜的,咱们要不要离开?”

掌柜的站起身,用手一指小伙计,沉声道:“年纪轻轻的,说话别夸大!本来现在就人心惶惶,你再这么邪乎,谁还敢上街?咱们来的时候不也挺太平?我看最近巡逻的反而少了,你从哪儿看到的鬼子?”

梁红英心里清楚,自从上次的事之后,鬼子搜人搜得极凶,不然大爷也不会挨打。可到了晚上,街道明明很清静,许是鬼子怕遭偷袭,才学乖了。但这人口中说有人被追,到底是不是鬼子在追人?于是她追问道:“你到底从哪儿看到的?他们有没有把人追上?”

小伙子急得直跺脚:“我真没骗你们,怎么都不相信呢?我出了这个胡同拐进大街,走了没多远,就看见三两个人追着一个人,眼看着他们拐进另一个胡同就不见了,我吓得赶紧跑回来了!你们再追问,我也答不上来了!”

不管是真是假,梁红英都觉得要提高警惕。她本想亲自护送大夫回去,可长青药店的掌柜却很仗义,立刻拦住她:“我们两个走就行,姑娘你还是回去熬药吧。”

正要动身,梁红英突然想起红色砒霜的事,忍不住又问道:“掌柜的,有件事我还得问问您。几个月前,我曾经向你们打听二十年前的一件事,当时你们说,曹家有个丫头从这里买了红色的砒霜。我有点不明白,卖砒霜的时候,怎么不问问用途?这种东西也随便卖,是不是有点太不负责任了?”

掌柜的一听,连忙摇手:“姑娘,你这话可就冤枉我了,当年的事我已经跟你们说过了。那个姑娘来买药,说家里老鼠猖獗,要拿去毒老鼠,我才给她拿的红色砒霜。况且曹家是大望族,来的又是曹老爷的贴身丫头,我寻思着能有什么问题,就给了她。我还特意嘱咐过,这东西危险,一定要妥善保管,不能随便乱放,用不完就销毁掉!”

梁红英又问:“砒霜还有红色的?”

掌柜的捻着胡子说:“这种红色的砒霜叫红信石,天然带点红色,咱们当地都用它毒老鼠。其实我卖这东西向来谨慎,不是相当可靠的人家,我绝不会卖。现在我已经不卖了,总觉得不安全。姑娘,二十多年前到底发生了什么?跟这红色砒霜有关系?”

梁红英听到这里,心里一紧,黯然道:“或许有关系。只是我爷爷已经去世了,他说跟这药没关。我想问问掌柜的,要是人喝了这药,会是什么结果?是留下残疾,还是立刻中毒身亡?”

大夫在一旁想了想,答道:“这得看摄入量。要是喝得多,会很快毙命;要是药量小,就会慢性中毒,出现脱发、浑身乏力的症状。姑娘,你问这个干什么?难道有人喝了这药中毒了?”

梁红英点了点头,本想细说,又觉得事情繁琐,没必要让更多人知道,赶紧摇了摇头:“没有没有,我就是想了解一下。毕竟那个丫头从你们这儿买了药,实在让人怀疑。都是过去很久的事了。”

突然,她又细致地追问:“要是慢性中毒,会不会留下残疾?比如耳朵听不见、眼睛看不见、嘴巴说不出话?”

掌柜的皱着眉思索片刻:“这我可不好说。没人试过,医书上也没有这样的记载,一切皆有可能,我的能力判断不出来。我只知道,中毒的人精神状态会逐渐萎靡,你说的那些具体症状,倒未必会发生。”

梁红英又突然想到一点,连忙问道:“还有个情况,如果中毒的人是孕妇,慢性中毒的话,能把孩子生下来且没妨碍吗?”

掌柜的一听,赶紧摇手:“那不可能!慢性中毒也需要时间,肚子里的孩子肯定承受不住,十有八九会早产,孩子保不住的可能性最大。就算保住了,生下来也会有残缺。所以你放心,孕妇慢性中毒还能顺利生娃,这事儿不大可能。”

梁红英听到这里,心里总算有了点底——或许这红色砒霜,跟母亲的中毒真没什么关系。可她又犯了疑:那曹家丫头买砒霜,难道真的只是为了毒老鼠?母亲的中毒,难道和这毫不相干?梁红英再次陷入了困惑。

等送走大夫,她一边熬药,一边琢磨这件事。那位老大爷在旁边从头到尾听完了,想安慰几句,却又不知从何说起,最后叹了口气,自言自语道:“有时候人啊,就是命。歪打正着的事儿常有,你想让他死,他偏活;你想让他活,他偏死。有人喝了毒药不但没死,还欢蹦乱跳;有人明明喝的是杯茶,却成了毒药送了命。人生的事,说不清,道不明啊!”

大爷的话虽没说到点子上,梁红英却突然有了个预感:这件事太过张扬,有迹可查,查来查去都指向三太太,会不会是被误导了?有人故意制造了假象?她想起奶奶那天喝的茶水也是红色的——红色的茶水,就一定有毒吗?如果这误导是巧合,只会让自己的思路陷入永远没有答案的死胡同。

这么长时间观察下来,要是三太太当年买的药,当天就用在母亲身上,母亲早该毙命,不可能把自己生下来;要是慢性中毒,大夫也没说曹家以前买过砒霜,这就更奇怪了。

梁红英正想着,突然床上的伤员“哎哟”了一声。她赶紧跑过去查看,老大爷也拄着棍子走到床边。年轻人睁开眼,一眼看到梁红英,开口就问:“姑娘,是你?我……我在哪儿?”

梁红英见他醒了,又惊又喜,赶紧按住他的身子,不让他起来,轻声解释:“你放心,这里很安全,是我把你救下来的。咱们现在在这位爷爷家,我正在给你熬药,喝完药你就会慢慢好起来。”

年轻人还是挣扎着想坐起来,连连说道:“不,我没事,我想回家,我娘还等着我照顾呢!”

梁红英对这小伙子的家庭情况一无所知,忙问:“你娘怎么了?”

小伙子眼眶一红:“我娘是个盲人,没人给她做饭,生活很不方便。”

梁红英听得心如刀绞,只觉同病相怜——自己母亲的情况也是这样,没人照顾就无法生活。这样一个家庭,小伙子居然还参加这么危险的行动,让她由然生出一阵愧疚,追问:“你家这样的情况,为什么还要跟着我们干?战斗太危险了,随时可能丧命,你不该抛下母亲来参加啊!”

小伙子猛然瞪圆了眼,攥紧拳头,咬牙道:“我恨鬼子!我愿意跟着你们干!我姐姐就是被鬼子糟蹋的,我恨死他们了!我娘确实有残疾,但我短暂离开没事,她对家里的环境熟得很,就是时间长了不行!”

梁红英连连叹息:“兄弟,你真是让我揪心。这样吧,我马上送你回去,可你现在能走吗?”

小伙子在梁红英的搀扶下勉强坐起来,活动了一下胳膊,说:“我感觉好多了。”他看了看身上包扎好的伤口,又望向砂锅里咕嘟咕嘟熬着的药,感动地说:“谢谢你,小姐,你对我们太好了,这次是你救了我吧?”梁红英点了点头,补充道:“还有这位爷爷,他为了救你还受了伤!”

说着,年轻人挣扎着要站起来给大爷磕头。大爷赶紧拦住:“可别这样,孩子!咱们都是苦命人,我老伴也是被鬼子杀死的。咱们有共同的敌人,就是这些可恶的侵略者!中国人讲究团结互助,我这把老骨头还能派上点用场,高兴还来不及呢,说什么感谢?你们打鬼子,就是在替我报仇,该我感谢你们才对!”

气氛渐渐融洽,见小伙子归心似箭,梁红英便决定送他回家。她端过熬好的药:“这药你怎么也得先喝了,我再送你回去。”又对大爷说:“大爷,我一走,剩下的药就得您自己熬了。”

大爷连忙摆手:“你放心,闺女,这点事不算啥,我这把老骨头还能动。”

说完,梁红英从怀里摸出十几块大洋,放在桌子上,叮嘱道:“大爷,以后缺钱就跟我说,我也会经常来看您的。”

大爷一见这么多钱,赶紧抓起来要还回去,梁红英再三推辞,大爷才红着眼圈收下,小心翼翼地揣进怀里。

小伙子在梁红英的照顾下喝了药,她便准备架着他回家。可想起小伙计说的“街上不太平”,心里又犯了愁——小伙子说他家离这儿不近,虽然卧龙镇不大,但他走路不便,路上要是出点事可怎么办?

老头一听,连忙说:“我这儿有辆独轮车,姑娘,你推得动不?”

梁红英跟着大爷去看了看,试着推了推,还行。她把车推到门外,让小伙子试着坐上去,又推了推,还算稳当。

就这样,梁红英辞别了大爷,推着独轮木车,咕噜咕噜地朝着小伙子指的方向走去。一路上,她提心吊胆,不怕自己出事,就怕小伙子受二次伤害,一有风吹草动,就赶紧推着车隐蔽起来。

足足走了一个多时辰,才到了一片低矮的房屋群——这里住的都是穷人。一间残破的屋子里透着昏黄的灯光,周围都熄了灯,只有这儿还亮着。

小伙子用手一指:“那就是我家。”

梁红英推着车来到门前,只见大门敞着,连屋门都没关。小伙子一进院就喊:“娘,我回来了!”

屋里传来一个沙哑苍老的声音,带着哭腔:“儿啊,你总算回来了,可把娘担心死了!”

就这一声,梁红英的眼泪再也忍不住流了下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深夜不关门,大门小门都敞开着,这是一位母亲在彻夜等待儿子回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