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遂以勃海起兵,与从弟后将军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河内太守王匡、山阳太守袁遗、东郡太守桥、济北相鲍信等同时俱起,众各数万,以讨卓为名。
——《后汉书?袁绍传》
—————————————————————————————————
数丈高的盟台之上,袁绍身上的玄色大氅,被北风卷得猎猎作响。
台下周遭十万甲士,列成方阵,戟矛如林,旌旗蔽日。
十八路诸侯的帅旗,在阵前一字排开。
袁绍的袁字旗居中,朱红底色上绣着斗大的玄鸟,正是当年汝南袁氏受封陈国时的图腾。
“列位!”
袁绍声如滚雷:“自董卓入京,倒行逆施,淫乱宫闱,我汉室四百年基业,如今已如累卵!”
他猛然抽出玉具剑,剑指洛阳。
剑光闪烁的刹那间,映出了他棱角分明的脸庞。
眉峰微挑,眼底,却藏着几分冷冽。
“诸君可闻洛阳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董卓倒行逆施,天怒人怨,今日我等聚义,当奉天子以令不臣,清君侧,复社稷!”
袁绍话音未落,却陡生变故。
“天子?敢问袁本初……你们这兴师动众的,奉的,又是哪个天子令?”
十八路诸侯方阵中,闪出一人一骑。
白马,白袍,人马皆白!
白马将军,公孙瓒!
站于高台之上的袁绍,眼神微凛,却没有太过吃惊。
公孙瓒会跳出来,他其实,早有心理准备。
“是洛阳城,德阳殿里的那位,还是……”
公孙瓒斜眼,瞟了一眼身着玄色团龙冕服,头戴十二疏帝冠的刘虞,轻笑道:“还是这位……曾经的幽州牧?”
被公孙瓒堪称无理的眼神瞟过,刘虞对治下的,这个桀骜到极点的白马将军,终是没有反唇相讥。
不是他怕了。
而是刘和,他唯一的子嗣,被吕布所杀之后。
他余生,最重要的事,是报仇。
至于其他的,不重要!
都不重要……
“自然是,汉光和帝陛下了!”
光和,袁绍给刘虞上的尊号。
光和,光武,很像。
但,又很不像。
袁绍笑意盈盈,一指刘虞腰间,理所当然道:“传国玉玺在哪里,哪里,便是天命所归!”
“好一个天命所归!”
公孙瓒点点头,倒也不反驳,而是顺着袁绍的话,提出了此行的真实目的。
“既然都天命所归了,再占着幽州牧的位置,多少,有些说不过去了吧……”
公孙瓒此言一出,顿时让袁绍释然,刘虞默然。
“伯圭兄……”
袁绍面色一缓,淡淡道:“言之有理!”
“……”
刘虞嘴唇动了动,最终却是未发一言。
“哈哈哈……”
此情此景,看得公孙瓒心头畅快,仰天大笑不止。
笑罢,公孙瓒策马,来到刘虞面前。
“公孙瓒不才,愿领幽州牧!”
被公孙瓒身上所挟的血腥杀气一逼,刘虞下意识的,望向了高台之上的袁绍。
见袁绍微微颔首,报仇心切的刘虞,一咬牙,艰难的,吐出了一个字。
“准!”
一个徒有其表的幽州牧,铁定,是报不了仇的。
一个虚有其名的光和帝,兴许,可以……
被仇恨冲昏了头脑,原本还算是个人物的刘虞,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幽州牧,公孙瓒想要。
给他便是!
只要他,不再搅和接下来的复仇大计,便好……
“哈哈哈……”
得偿所愿的公孙瓒,又一次,仰天大笑,笑声隆隆。
“公孙瓒,谢……陛下!”
正所谓,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既然达成了目的,公孙瓒也不吝于做一做表面功夫。
只见他潦草的一拱手,行了个似是而非的谢礼后,便大手一伸。
“陛下有了传国玉玺,想来……幽州牧的大印便无用了!”
公孙瓒目光炯炯,紧紧盯着刘虞腰间,另一侧的那枚青铜印。
“拿去便是!”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
心中早已经有了决断的刘虞,自然不会对这枚幽州牧印玺恋恋不舍。
“爽快!”
接过刘虞抛来的青铜印,将之仔细的查验一番后,方才郑而重之的系于腰间。
彼之弃履,吾之甘饴!
公孙瓒眼光扫过高台上的袁绍,以及台下,面色各异的芸芸众生,轻笑一声,策马扬鞭,不带一丝留恋。
“白马义从!随本牧……回幽州!”
“喏!”
“喏!”
“喏!”
……
三千白马义从,轰然应喏。
马蹄隆隆如雷,渐行渐远。
……
望着呼啸而来,又呼啸而去的不速之客,袁绍隐隐不安的心,终于平静了下来。
威震边疆的白马义从,白马将军公孙瓒?
呵!
不过如此!
区区一个幽州牧,便心满意足了,如何配当我的对手!
袁绍脑海中的记忆,一闪而过。
上一世,我能逼得你自焚于易京楼,这一世,你又怎会是我袁绍的对手!
我的对手……
袁绍的目光,从公孙瓒离去的东北方,转向了西南方。
曹吉利,你,却为何没出现……
……
就在袁绍挪开视线的那一刻,策马飞驰于旷野的公孙瓒,面色如水,哪还有方才人前的志得意满。
还十八路诸侯?
嘁!
乌合之众罢了!
清晰的,感受着腰带上的坠感,公孙瓒心潮澎湃。
提前数年,得了这幽州牧大印,那他便可以放开手脚,大举扩军了。
三千白马义从,便能打的乌桓人、高句丽人服服帖帖。
那如果,是三万白马义从呢?
大胆点,三十万呢?
哼!
袁绍!
上一世,若不是有刘虞在一旁掣肘,我公孙瓒,又怎会败于你手!
公孙瓒的眼眸中,隐隐燃起熊熊火光。
那是易京楼的火!
……
公孙瓒这个不速之客走了,会盟自然还是要继续下去的。
袁绍转身,面向西北方,那里是洛阳的方向。
他从案上捧起黄绫祭文,声音陡然高亢:“大汉臣子袁绍,率天下义兵起誓……”
檄文念到“不私其利,不避其难”时,他的手指在黄绫上轻轻摩挲,那里有一处墨迹稍淡。
这里,正是昨夜他让书记官,删去“奉袁氏,以安天下”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