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朱由校给自己赐下这般高规格的赏赐与殊荣,江宁一下子慌了神。
刚想开口推辞,却被朱由校打断。
只见朱由校眼眶泛红,动容地说道:“江兄,啥都别说了,朕都明白。
好兄弟,讲义气,你对朕的好,朕一辈子都不会忘。”
江宁顿时愣在原地,懊悔得恨不得扇自己两巴掌,心里直骂自己没事瞎扯什么,这下可好,又把这朱兄感动得稀里哗啦。
见此情形,江宁不敢再多待,赶忙起身说道:“陛下,臣的夫人在家给臣炖了汤,臣得回去喝汤了。”
说完,脚底抹油,一溜烟就跑了。
朱由校刚抬手想喊住江宁,可江宁早已跑得没影,只得嘟囔道:“朕也想喝汤啊,你咋就不等朕呢?”
一旁的方正化面无表情,大气都不敢出,压根不敢接话。
江宁回到家中,神虚子见他气喘吁吁的模样,没好气地打趣道:“你这是咋啦?
被鬼追了,还是让人追债了?”
江宁张嘴欲言又止,思索片刻,终究还是叹息一声,转身回书房,翻阅起朱由校送给他的画册。
接下来的几日,江宁要么在家悠闲地躺着,要么在城里四处闲逛,难得享受了一段惬意的休闲时光。
这段时间,喜讯频传。
赵率教在缅甸战场发起第二次大战,前线捷报不断。
押解回来的几万缅甸降兵,一部分被老魏要去挖矿了,剩下的全被发配到河套去修建城池。
与此同时,驻守在归化城的朱童蒙邀请北方数省以及西南各大商会,前往归化城与草原十八部开展贸易。
一时间,归化城内客商往来如织,热闹非凡。
街道上商铺林立,商品琳琅满目,让过惯苦日子的草原百姓大开眼界,也让众多蒙古百姓真切感受到了大明的强盛与繁荣。
尤其是大明商会酿造的高度白酒,迅速风靡整个草原,把那些蒙古汉子馋得不行。
朱童蒙整日带着十八部落的首领吃喝玩乐,向他们介绍大明的各类商品货物,想尽办法不让这些首领离开,只为给陕西巡抚陈奇瑜和山西巡抚乔允升争取时间,以便彻底收服草原十八部。
在他们的运作下,无数蒙古汉子被征调入伍,与汉族士兵混编练成新军。
许多老弱妇孺被迁往关内,官府给他们分配了土地耕种,孩童也能免费进入朝廷兴办的义学读书。
还有不少人被各大商会招去做工。
至此,十八部落的首领被彻底架空。
对于这种情况,身处京城的朱由校和江宁自然是喜闻乐见。
毕竟对于这些蒙古部落,只有将其彻底分化,并融入大明百姓之中,才是长治久安之策,绝不能任由他们单独发展,否则必将再次成为大明的隐患。
与此同时,随着五军都督府秋收军令的下达,各地经过改编的卫所军纷纷集体出动,帮助百姓秋收。
这一举动,可把北方数省的百姓感动坏了。
以往秋收,大多都是百姓独自完成,许多家庭因缺少青壮劳力,收成损失不少。
如今,这种情况得到了极大改善。
五军都督府的军法官和三军纠察官杨嗣昌,更是带着手下四处巡查,确保军令执行到位。
整个大明北方数省沉浸在一片丰收的喜悦之中。
很快,江宁为期15天的休沐结束了。
他满心不情愿地又开始上朝,到衙门当值办公。
这天,江宁正在早朝,君臣们在奉天殿商议国事,突然,宫外传来几声鼓声。
这鼓声瞬间让群臣大惊失色,因为这是立在午门之外的登闻鼓。
此前,朱由校曾传令天下,百姓若遇冤屈,而官府不作为,可头顶太祖大诰进京,在午门敲击登闻鼓告御状,他会亲自审理。
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人来敲鼓了。
不多时,一名锦衣卫、一名东厂番子和一名监察御史,三人匆匆进入奉天殿,行礼后禀报道:“启禀陛下,宫外有百姓手持太祖大诰,敲击登闻鼓喊冤。”
这消息让在场的文武大臣们心中一紧。
坐在龙椅上的朱由校脸色瞬间铁青,下令道:“将喊冤之人带上殿来,朕亲自审理。”
锦衣卫、东厂番子和监察御史赶忙点头,匆匆退下。
朱由校站起身,神色凝重地说道:“朕当初恢复太祖大诰,在宫门外设立登闻鼓,就是为了替百姓做主。
朕既希望这登闻鼓永远不要被敲响,又希望它能随时为百姓鸣冤。
没想到,这一天来得如此之快,看来我大明朝又出贪官了。”
他的声音冰冷刺骨,在场群臣听了,心头都为之一紧,深知这次恐怕是一桩惊天大案。
没过多久,两名身穿粗布麻衣的年轻人被带上殿来。
他们看着分站两班的文武大臣,以及坐在龙椅上身穿龙袍的朱由校,赶忙跪倒在地,说道:“草民乃大名府元城县西庄村村民李三白、杨三宝,拜见皇帝老爷。
求皇帝老爷为草民申冤做主啊!”
说完,二人连连磕头。
朱由校开口问道:“你们二人有何冤屈?”
李三白赶忙回道:“回皇帝老爷的话,前几日缴纳秋税时,知县老爷竟让草民们缴纳辽饷。
可年初时,皇帝老爷就已发下圣旨,朝廷废除了辽饷,今后无需再交。
当初听到这消息,草民们都感恩皇帝老爷爱民如子,真是咱大明的好皇帝。
所以,知县大人派人上门催粮时,草民们便与官差理论。
结果官差二话不说,上来就动手打人。
后来草民们气不过,便跑到县衙找知县大人讨说法。
谁知知县大人竟直接派人将我们一顿毒打,还说辽饷是国策,一毫一厘都不能少。
草民们就跟他理论,说皇帝老爷都下圣旨废除辽饷了,为啥还要征收。
可那知县说,元城县没收到相关旨意,所以依旧得交。但当时草民们听人说,圣旨上明明白白写着,大明境内彻底废除辽饷。
草民们商量后觉得,皇帝老爷肯定不会下圣旨骗老百姓,肯定是县令大人想私自征收辽饷。
于是,草民们最后决定只交秋税,辽饷坚决不交。
结果,县令大人后来直接派官差上门逼粮,还打伤打死了不少百姓。
最后,草民们跑到知府衙门口,想让知府老爷为草民们做主。
可知府老爷却让草民们乖乖缴纳辽饷,还说抗拒缴纳赋税是杀头的重罪,最后派人把草民们都抓了起来,押回县里。
县令大人说,哪家要是不缴纳辽饷,就直接派人上门抓人。
有些家里只有孤寡老幼的乡亲,因交不起辽饷被关进大牢,直接被活活逼死了,到现在还有不少人关在牢里。
草民们家里凑齐了粮食交到县衙,这才被放出来。
原本草民们就打算认了,毕竟县令大人在草民们眼里就是天。
结果前段时间,草民有个当兵的远房表弟,他奉朝廷军令帮百姓秋收,路过我们县。
草民就把情况跟他说了,他听完后告诉草民,朝廷确实废除了辽响,还给草民们出主意,让草民们上京找皇帝老爷告御状,说皇帝老爷一定会为草民们做主申冤。
这太祖爷的大诰还是草民表弟给的,说拿着这东西走在路上,要是官府想抓人,直接顶在头上就没人敢抓。
于是,草民和同村的几人就按照表弟的提醒一路进京,可还是有不少同村村民被县令派人抓了回去。
幸亏草民们跑得快,不然也得被抓回去。”
听完两人的讲述,朱由校脸色铁青,牙齿咬得咯咯作响。
这时,内阁首辅孙承宗赶忙站出来,说道:“陛下,朝廷先前已下发公文,告知各地官府和百姓,辽饷彻底废除。
如今竟有人胆敢私自征收辽饷,简直是给朝廷抹黑,必须严惩不贷!”
就连站在御座旁的老魏也赶忙附和:“必须严惩!”
朱由校站起身,努力平复了一下情绪,转而笑着对李三白、杨三宝说道:“朝廷确实已下发公文,彻底废除辽饷。
至于你们当地县令私自征收辽饷一事,过几日朕定会给你们一个交代。
这几日你们就先在京城住着。”
两人赶忙领命,随后被锦衣卫带了下去。
待两人离开后,朱由校脸色瞬间又变得铁青,怒道:“贪官朝朝有,朝朝杀不尽。
朕原以为杀了那么多贪官污吏,足以震慑人心,看来还是朕想得太简单了。
俗话说‘破家的县令,灭门的知府’。
元城县离京师如此之近,李三白和杨三宝进京告御状都差点被当地县令派人抓回去,那些更偏远的地方,朕简直不敢想象。
由此可见,此事绝非个例。”
接着,朱由校转头看向袁可立,说道:“袁爱卿,你在民间素有‘袁青天’的美名,此次就由你亲自负责审理私自征收辽饷一案。”
袁可立一脸严肃地应道:“老臣领旨。”
最后,朱由校又转头对江宁说:“忠义侯,立刻派出锦衣卫,将大名府知府、元城县县令等一干官吏捉拿进京。
同时,命厂卫仔细查访,看看还有哪些地方私自征收辽饷,以及其他苛捐杂税,统统给朕揪出来。”
江宁赶忙回应:“臣领旨。”
御座旁的老魏也紧接着说道:“老奴领旨。”
对于老魏的举动,在场众人并不意外,毕竟这几年的几桩大案下来,江宁和老魏向来秤不离砣,如今厂卫形影不离,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