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1977,赶山打猎娶女知青 > 第649章 徐德胜的野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徐德胜提出来的想法,是他经过反复琢磨和调查,才琢磨出来的。

和京城这边从广州倒腾衣服、电子表这帮人不一样,徐德胜本身不是京城人,所以他从广州往北边倒腾东西,目的地不拘于京城这一块。

加上去年帮着扮演了一回香港大老板,所以今年上半年,徐德胜压根就没来过京城。

徐德胜这次来京城之前,在广州那边就从京城去的倒爷嘴里,问出不少话来。

到地方一调查,比那帮人说的还乐观,顿时就起了当个二道贩子的想法。

实际上,自打1978年改开之后,国家允许了“劳动者从事不剥削他人的个体劳动”,这就给练摊的人开了个口子。

之所以开这个口子,还是为了缓解当年数量众多的返程知青以及各方面产生的待业人员带来的压力。

京城这边,大批的集体工厂和集体单位,就是那时候出现的。

当时练摊的,全都散落在偏僻的街头巷尾、公园周边这些地方。

客流量什么的,自然没保障,但是不招眼。

个体户的称呼也是那时候兴起的,在普通人眼中,地位不高。

实际上,这些人里面,后来出现了不少有钱的大老板,即便在当时,很多也属于财不露白。

不说别的,看这些人都卖的什么就能琢磨明白了。

有些本钱少,划拉不到好货的暂且不说,但凡一开始就入行,脑子机灵点的,一两年之后,都是在卖喇叭裤花衬衫尼龙袜子蛤蟆镜电子表这一类紧俏货!

这玩意能不赚钱吗?

无非是出摊的时候得加点小心,工商人员和市容管理会驱赶。

就是打游击,有一定的风险,在老实人眼中,不算安分守己的主儿。

到了今年,也就是1982年,京城开辟了几个小商品市场,算是给这些练摊的人一个正经场所。

实际上,即便是之前,也属于上级部门和练摊的有默契,没有赶尽杀绝那意思。

眼下,不过是从默许变成了正式允许。

当然,这个允许的前提是,你得服从管理,不能再和以前一样,到处乱窜了。

这其中,最出名生意最好的,得数西城区什刹海荷花市场、东城区东皇城根市场以及海淀区海淀镇南大街市场这仨地方。

有正式固定的经营场所,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同时带来的,则是原本整天躲躲藏藏的个体户们,不怕站到人前来了。

随之而来的,则是一部分原本不了解的人,知道了这些往日里看不上眼的个体户,真是的经济收入。

这么一来,就有不少新加入的人出现了。

这些人当中,有很少的一部分,是有人带的。

进货经营之类的,虽然生涩,可上手很快。

但也有很大一部分人,纯属两眼一抹黑。

怎么说呢,说白了这些人只看见了个体户摆摊赚钱,没看到人家是如何赚钱的。

加上前些年,社会层面的风气,一贯对个体户这个群体的轻视,让一些人养成了习惯,短时间内是很难扭转的。

在他们看来,就这帮个体户,啥也不是,靠着躲躲藏藏的练摊行为都能发财,换成我来,没理由不成事啊!

这种想法,在后世说出来,估计会被一堆人嘲笑,可即便是后世,类似的行为和思维,改头换面出现的也不少。

眼下这个年月,信息本身传播的就慢,想要探寻一些东西,绝非是容易事。

更何况牵扯到别人的切身利益,打听人家是如何发财的,哪能那么容易打听到真实的情况啊?

随之出现的,就是一堆人也涌入个体户的这个行列,然后赔的稀里糊涂。

这里头,进货渠道,以及这一路上的费用,外加到了南方上当受骗的几率,全都是一道道关卡。

几十年后手机上都装了反诈软件,还避免不了好些个人被骗光了家底的事情呢,更别提眼下了。

不过随着这股子经商热潮,倒也涌现出不少成功人士,很多大佬都是眼下发迹的。

但这属于幸存者偏差了,折在里头的人更多,只不过大家记不住他们罢了。

再过两三年,就会出现一个颇具时代特色的名词:下海。

都特么下海了,谁能保证你一定捞到金子,而不是被淹死呢?

徐德胜在广州,见过太多因为各种原因,连回家的火车票都买不起的人。

他敏锐的发现,这俩个月类似的倒霉蛋格外的多。

其中不乏京城口音。

稍加打听,也就大概明白是怎回事了。

所以徐德胜就寻思,既然刚入行或者是本钱少的小户,到广州进一趟货跟特么闯阎王殿一样,那自己能不能大批的运货,把东西倒腾到京城之后,加点钱直接批发给这些势单力薄的人呢?

答案肯定是可行的。

而且利润绝对很高。

可这里头牵扯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也不会少,并且不太容易解决。

徐德胜把这些想法跟张红旗和赵铁柱一唠,小哥俩都觉得但凡能成事,必然是大赚的。

不过这里头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很多,需要的本钱也不小,真要是出了问题,就得伤筋动骨了。

“胜子叔,这事能整,不过,咱爷仨不行,还得拉人。”

“那是指定啊,就咱仨这土脑壳,哪能玩转这老大的阵势?”

徐德胜琢磨这些东西,不是一两天了。

他心里清楚的很,想拉上几个人就把这条线全吃下去,压根就办不到。

能在这条线上,占据一小截利益,就已经是了不得的大福气了。

别看徐德胜在柳条屯子伺候了那老些年的大牲口,之前还因为想看一眼曹念祖从而被董大奎这个骗子忽悠,因此就小看他在经商方面的见识。

徐德胜当初,可是在老曹家的买卖里厮混了好些年,打小培养的机灵人。

在买卖铺子里当学徒的人那么多,能够受东家信赖,能够照顾带娃照顾小姐的,怕是不多见吧?

所以,即便张红旗不开口,徐德胜自己也得提醒,让他帮忙拉人入伙。

一边的赵铁柱挠了挠头,无限感慨:“要是从沈阳进货就好了,那地方咱好找人帮衬。”

连柱子都明白,这玩意想做成了,让整条线转起来,得需要把子硬的人帮衬。

“咱先把人凑一块,商量一下子,看看谁能提供哪些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