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别唱了,路边的狗都有遗憾了! > 第229章 量子迷宫中的起源之谜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29章 量子迷宫中的起源之谜

深夜的粒子物理实验室里,幽蓝的激光束在真空舱中划出优美的弧线,林小满紧盯着全息屏幕上不断跳动的量子波动图谱,指尖在控制台上飞快地操作着。“第17次校准完成,量子结构体的稳定系数提升至68%。”她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却难掩兴奋。身旁的顾铮正调试着超导磁体的参数,冷却系统发出低沉的嗡鸣,将实验环境维持在接近绝对零度的状态。为了揭开宇宙起源的终极秘密,这对年轻的物理学家已经在实验室里连续奋战了三个月。

他们的研究对象,是三年前在猎户座星云捕获的一块量子结构体——这块只有拳头大小、通体散发着微光的晶体,内部却蕴含着颠覆现有物理认知的能量形态。当粒子对撞机第一次成功激发结构体的内部反应时,监测仪器捕捉到了一种从未被记录过的微观粒子轨迹:它们既不遵循费米子的泡利不相容原理,也不符合玻色子的能量传递规律,仿佛游离在已知的物质分类体系之外。

“这些粒子的运动轨迹……像是在回溯时间。”顾铮将粒子轨迹图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图谱叠加,屏幕上瞬间浮现出惊人的吻合度,“看这里,它们的能量峰值分布,和宇宙大爆炸后的余晖完全一致!”这个发现让两人心跳加速,他们翻阅了无数前沿理论文献,最终在一篇被学界忽视的边缘论文中找到了线索——这种神秘粒子,或许就是物理学家们苦苦寻觅的“起源粒子”,是构成时间与空间的最基本单元,也是解开宇宙诞生之谜的关键钥匙。

但获取稳定的起源粒子绝非易事。量子结构体对外部能量极其敏感,哪怕是万分之一特斯拉的磁场波动,都可能导致内部粒子瞬间湮灭。第一次尝试提取时,由于冷却系统的微小故障,结构体突然释放出强烈的能量脉冲,实验室的仪器瞬间黑屏,顾铮为了保护数据硬盘,手臂被能量波灼伤,留下了一片细密的红斑。“它们就像一群受惊的鸟儿,稍有异动就会消失无踪。”林小满看着屏幕上重新构建的粒子模型,眉头紧锁。

更棘手的挑战来自理论层面。起源粒子的存在状态违背了现有的量子场论,传统的观测手段会不可避免地干扰其量子态。团队不得不创新性地将引力透镜技术与量子纠缠原理结合,设计出一种“无接触观测装置”:通过捕捉粒子与引力场的微弱相互作用,间接绘制其运动轨迹。这个过程需要精准控制三百多个实验参数,任何一个环节的误差都可能导致整个实验前功尽弃。

就在实验进入关键阶段时,意外再次发生。结构体突然出现能量异常飙升,监测数据显示内部粒子正在发生不可逆转的衰变。“是暗物质干扰!”林小满迅速调出外部环境监测数据,发现实验室下方的地层中存在一个小型暗物质富集区,其引力波动正持续影响着结构体的稳定性。紧急关头,顾铮冒着被强辐射影响的风险,手动调整超导磁体的线圈排列,用更强的磁场屏障隔绝了暗物质干扰,而林小满则同步启动备用冷却系统,将结构体的温度稳定在零下272.15摄氏度——仅比绝对零度高出0.1度。

当系统警报声终于平息,全息屏幕上出现了一串稳定的粒子波谱时,两人都瘫坐在椅子上,汗水浸湿了实验服。屏幕上,那些闪烁的光点就是起源粒子,它们在能量场中形成了螺旋状的轨迹,宛如宇宙诞生时的缩影。“我们做到了。”林小满的声音带着颤抖,眼中映着粒子的微光。

但他们知道,这仅仅是开始。起源粒子背后隐藏的宇宙奥秘,以及提取技术可能带来的未知风险,都让这场探索之路充满了不确定性。就像当年人类第一次分裂原子那样,每一步突破都伴随着对未知的敬畏。实验室的灯光下,结构体依然在真空舱中散发着幽光,仿佛在诉说着宇宙最古老的秘密,而林小满和顾铮的目光,早已穿越实验室的墙壁,望向了那片等待被揭开的浩瀚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