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峰一直通过即时战略视野纵观战场。
在交火初期,并未掺和丁伟的指挥。
既有打磨丁伟的想法,也有看看他成色的意图。
丁伟这个人吧,大局观优越,但直接从国内战场扔到东线战场,总要一段时间来适应一下。以往指挥一个团的作战方式,根本拿不出手。
从团长到师长,再到指挥三个师的军长。
如果适应不了战场,那他的前途也就到此为止了,只能当参谋,当不了独当一面的集团军司令。
即便三个师都损失了,如果能让丁伟磨练出来,那也是值得的。
远处的地平线上扬起滚滚烟尘,坦克履带碾过碎石的轰鸣声如同闷雷般逼近。
第 23装甲师的先头部队已冲破晨雾,数十辆三号坦克组成的钢铁方阵在阳光下泛着冷硬的光泽,炮口直指丁伟麾下三个师刚刚巩固的阵地。
“把反坦克炮推到前沿,标尺五百,急速射。”
阵线上的所有反坦克小组人员,全部紧急投入作战。
明显能感觉出苏维帝国炮兵的水平一般,在反坦克作战上远不如汉斯帝国的士兵精准,操作熟练度也远远不如。
八门反坦克炮刚从隐蔽的掩体里推出来,先头坦克就已开火。
高爆弹呼啸着掠过阵地,将右侧的机枪碉堡炸成一团火球。
炮手们猫着腰调整炮口,炮闩撞击的清脆声里,第一波穿甲弹带着尖啸迎向钢铁洪流。
反坦克炮的炮口接连砰砰乱响。
真正反坦克作战,从来不是瞄一发打一发,而是瞄向一个方位,迅速的激射。
利用一两分钟时间,把炮弹全部打出去,总有一枚命中对方,命中了就赚了。
45毫米反坦克炮的穿甲能力不足,远不如汉斯的反坦克炮好用。
再加上这款火炮沉重,需要牵引使用,作战效果不佳。
作战效果差也就算了,数量还不够,还没办法下放到连级。
数量少,反坦克能力差,炮兵操作不够熟练,眼看拦不住装甲部队的突击,果断的抛弃了反坦克阵地,士兵也立刻后撤的烟消云散了。
坦克的航向机枪立刻调转过来,士兵的军帽被流弹掀飞,露出渗血的头皮。
阵地上的兵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
丁伟焦急如焚,额头上的青筋突突直跳。他一把抢过电台话筒:“榴弹炮营、山野炮营、立刻向我坐标覆盖射击,快!”
真是难为他了。
没玩过多少火炮的家伙,直接拉上来应急指挥,抗衡精锐的装甲师。
十几门榴弹炮和山野炮在后方阵地仓促开火,炮弹带着弧线掠过天空,落在坦克群后方炸开。
虽然没能直接命中坦克,扬起的泥土和碎石却暂时迟滞了装甲师的推进节奏。
坦克纷纷减速,车长们探出炮塔观察炮击来源,给了丁伟麾下士兵喘息的机会。
“让工兵把那片杨树林烧了!” 丁伟指着地图上的标记,
用烟雾弹掩护,重新构建防线。
这个临场应变的做法是可行的,燃烧弹落入林区,大火汹涌而起。
浓烟顺着风向阵地飘去,模糊了装甲部队的视线。
趁着浓烟遮挡的时机,步兵重新构建防线,拖拽来反坦克炮,两种口径的反坦克炮纷纷瞄向正前方。
还得借助76毫米火炮,也充当反坦克火力。
其他高射炮、榴弹炮也纷纷调转火力,支援装甲师突击的前线。
刹那间,各种口径的火炮一同怒吼,炮弹如银河般坠落。
在密集的炮火覆盖下,坦克推进速度再次被延缓。
士兵手上握着反坦克手雷,随时准备冲出战壕,来一波一换一。
装甲师的作战能力可真让丁伟开了眼,他自问也接触过小鬼子的战车,进入西域之后一直跟周卫国的坦克师训练。
可真正面对装甲师进攻的时候,才感觉到莫大的压力。
作为汉斯帝国真正的精锐部队。
装甲师往往配备大量的坦克,平均每个师200辆坦克,有的师配备340辆,有的师配备150辆,视装甲师的实际配置,坦克数量略有不同。
但不管怎么讲,对方的战术很经典,往往先利用装甲力量不断冲击阵线。
再搭配火炮、训练精良的步兵,形成快速冲击的战术效果。
进攻是一波接着一波,如汹涌的潮水,不断摧毁防线。
大部分时候,还要穿插着空中火力打击,飞机、坦克、火炮的立体作战火力,轻而易举的凿穿防线。
机动性高,突击能力优越。
这怎么打?
靠步兵如何对抗装甲师?
唯一能做的是召集火炮,集结三个师的兵力,靠兵力优势硬顶着。
跟装甲师相比,日军的战车部队简直是小孩子玩具。
豆豆车的装甲更无法与正儿八经的中型坦克比较。
用牙签都能捅穿日式坦克。
李峰不急不慌的看丁伟苦苦支撑。
“感觉如何,能顶多长时间,我已经让人联系西南方面军了,他们配备了2个坦克师,即将调拨过来分担我们的压力。”
“但需要我们至少撑一天一夜。”
丁伟翘嘴一笑,于高压之下,依然有乐观的心态。
“长官这话是看不起我丁伟了,装甲师再厉害,我也有三倍兵力。就算用拳头、用牙齿,也能拦住装甲师的冲锋。”
“一天一夜不是问题,人在阵地在。”
心态乐观者,不容易抑郁。
也不容易被战场局面压溃。
这是指挥官的优势,能够时刻稳住局面,压住部队的躁动。
“当心装甲师的穿插分割,这是他们擅长的手段。步坦炮紧密协同,很容易冲散阵线,形成层层分割的局面。”
“你手上的反坦克火力严重不足,甚至只配备了一些反坦克枪。”
“我给你调一批缴获的反坦克炮过来,应该能减轻一些压力。”
那可真是太好了。
战场上已经一片狼藉。
士兵只能靠着原始的手段,威胁坦克的压进。
靠着炸药、手榴弹、燃烧瓶等原始手段,阻扰装甲师的压进。
部队竟然出现了一些韧性,通过不断调整预备队,堵住冲锋的缺口,且战且退,梯次阻击的手法。
愣是跟第23装甲师打的难分难解。
换成其他的指挥官,早就人海冲锋了。
冲成功了皆大欢喜,冲失败了就一波躺平。
丁伟并非那种莽夫,指挥的手法越发娴熟,毕竟在华夏战场也次次处在劣势,早就有且战且退的经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