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司令本人,也对李峰手上的作战图展现出极大的兴趣。
“这个装甲营的侧翼防御薄弱点,你们是怎么发现的?” 铁木统帅指着图上一个红色三角标记,语气里带着难以掩饰的惊讶。
他自己的作战图上,这片区域只画着一条模糊的虚线,标注为 “可能存在的装甲部队”。
周卫国刚想解释,却被李峰用眼神制止。
眼下装逼的机会,当然是自己上了。
“我们的侦察兵在雪地里发现了这个,坦克的履带间距比标准四号坦克宽三厘米,是改装过的指挥车,通常指挥车周围三百米内就是防御核心。”
铁木辛哥的参谋们凑过来看照片,有人忍不住用苏维语低声议论。
他们的侦察机也飞过这片区域,但带回的只有模糊的雪地轮廓,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坦克掩体,哪里是伪装的雪堆。
“飞机照片只能糊弄人,实际的侦查必不可少,这上边的每个防区,都是我手下士兵亲自侦查的结果,眼见不一定为真,但亲眼所见绝对比照片真实。”
中五国方面军队战场的侦查做的异常到位,能明显感觉出双方侦查水平及作图水平的差异。
这是李峰多年培养的结果。
他本人有即时战略视野,对侦察部队的要求较高。
侦查是否属实,均可以透过即时战略视野矫正。
每次矫正之后,侦察部队也能得到反馈,知道哪些信息是有用的,哪些是故意暴露的假阵地,哪些是藏在树林后的真炮群,甚至能指出某个帐篷里是否有电台信号。
久而久之,侦察兵们渐渐摸索出规律:凡是被长官圈出的 “可疑区域”,必然藏着关键目标。
这种反复矫正、反馈的过程,让中五国方面军的侦察水平甩了苏维部队几条街。
在反复矫正、侦查的过程中,侦察兵的技术跟水平也自然直线提升。
指挥部队作战,除了战场的敏锐之外,就得靠实打实的功底。
如果是一个团,一个师作战,可以靠指挥官的战场嗅觉,判断下一步作战计划。
可到了会战层次,动辄几十万人扑上去,仅靠战场嗅觉是不够的。
必须有完备的作战计划,配套的参谋班底,良好的后勤供应,极具效率的执行班子,这些缺一不可。
这些班底应有尽有,就算没有的,也从第八战区挪过来了。
中五国方面军已经是李峰的形状了。
铁木本人虽然是元帅级别,但也已经属于老旧一派了,跟不上现代化作战的思路了。
在来中五国方面军之前,他手上也有一份作战计划。
本想装个逼,在李峰面前展示一下。
可当周卫国的作战计划一拿出来,就显得他们的准备工作如此粗糙,只有简单的几条线,画在了作战地图上。
对于敌军的详细部署,更是猜测居多。
有点类似于学渣看到了学霸的解题方式,除了羡慕,更多的则是望尘莫及。
“铁木司令有什么建议没?”
“周参谋长的计划考虑得太周全了。” 铁木辛哥感慨道,目光扫过图上标注的后勤补给路线, 连加油点都精确到了村庄,“我们的方案…… 还是算了。”
他摆摆手,没让参谋拿出那份粗糙的作战图。
没有更好作战方案的之前,铁木司令愿意把主动权交给李峰,也不得不把指挥权交给李峰。
除非他拿出更好的,乃至更详细的作战计划。
其实在来之前,铁木辛哥本想露一手。
苏维大本营早有风声,要成立西南统筹指挥部,由他担任总指挥,统辖西南、南方面军和中五国部队。
若是能在李峰面前展现出过人的指挥才能,足以收复中五国方面军所有。
可现在看来,别说争夺指挥权了,能否跟上对方的节奏都成问题。
此次围歼第一装甲集群作战,铁木这老家伙未必没有私心,如果打赢了,凭借着作战的胜势,以及他个人威望,绝对能担任西南总指挥一职,从方面军司令的职务上再进一步。
“铁木司令有什么建议没?”
李峰端起茶杯,蒸汽模糊了他的表情。
铁木辛哥连忙摇头:“没有,周参谋长的作战计划已经非常详细,我部将完全按照此计划协同作战。”
“需要我们的坦克旅在哪天拂晓前占领高地?我现在就让他们出发。”
周卫国立刻指着图上的蓝色箭头:“计划执行后的第一天,必须控制这片丘陵。我们的骑兵会在凌晨两点开始佯攻,吸引敌军的注意力。”
他翻开附带的小册子,里面详细列出了每个小时的兵力调动节点,精确到团级单位。
铁木辛哥看着册子上密密麻麻的批注,忽然明白为什么苏维部队总在会战中吃亏。
几十万人的调度,靠的绝不是靠个人的战场嗅觉,而是需要这种近乎苛刻的精细化安排。
从炮弹基数到骡马饲料,从伤兵后送到电台频率,每一环都严丝合缝。
接下来半天,双方参谋求同存异,迅速的细化作战方案。
一直到深夜9点多,才达成一致,形成了最终定版方案。
“核心指挥班底留在中五国指挥部。西南方面军的通讯官跟我们的参谋合署办公,确保命令同步传达。”
李峰合上方案时,声音在寂静的作战室里格外清晰。
铁木辛哥没有异议。
他清楚自己这套老旧的指挥模式早已跟不上现代化会战的节奏,与其硬撑着出洋相,不如放手让更专业的人来掌舵。
至于西南统筹指挥部的位置,只能等打赢这仗再说了。
年纪摆在那,劳心劳神的事情,就交给年轻人好了。
此次会战,李峰将指挥两大方面军参战。
第二天一早,两个方面军指挥部互通了消息,加密电报确认通讯安全之后,调动命令开始接连下达。
西南方面军核心的第37、第18、第9集团军纷纷行动起来,沿西北、东北方位进入阻击位置。
中五国方面军的独立军、机械化第六军、骑兵集团涌动,从南部、东南、西南方位,进入进攻位置。
火炮、坦克、士兵纷纷向作战地点移动。
两大方面军的动作极大,瞬间引动了克莱恩特的神经。
第一装甲集群的外围,突然出现了大批骑兵活动的身影。骑兵受泥浆期的影响少一些,配合特定饲料的情况下,部队的机动范围可达几十公里,乃至上百公里。